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农民书画家有了小“兰亭”

2017-06-13 作者: 于国鹏 报道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于国鹏 报道   75岁的曹玉岐创作并用毛笔书写的作品,挂在镇综合文化站的墙上,供大家欣赏。该作品也收进了他的《诗话高苑》中。
  扫描二维码 下载新锐大众 客户端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本报通讯员 李 峰

  曹玉岐随身带着的手提袋里,放满了作品原稿、修改稿。他的《诗话高苑》,正式出版前还要做一些修订。
  曹玉岐是高青县高城镇西关村人,《诗话高苑》记录当地的历史掌故、民间传说。此前,他自费印了几十本送给大家看,反响不错。正是看中这本小册子的独特文化价值,高城镇将其列入政府支持的群众文化项目,准备正式出版。
  初夏时节,趁着几位老伙计到镇综合文化站聚聚的机会,曹玉岐带着修改意见,准备和大家一起商量。
  说是老伙计,一点不假,都是几十年的交情,年龄最小的也七十多岁了。75岁的曹玉岐爱好文学,喜欢写写画画,又喜欢交朋友,周围很快就形成了一个以文会友的“朋友圈”。镇上建起综合文化站,设有专门的书画活动室,并且免费提供笔墨纸砚,供大家学习交流,很快就成了“朋友圈”最爱来的地方。他们把这里看成是高城镇的“兰亭”,时不时雅集于此,交流笔墨诗文之趣。
  曹玉岐现在忙活的,一是练习书法,另一个是写诗。他的诗,主要是改编当地历史掌故、民间传说。“从老人那里听来这些故事,不记下来,可能就失传了。”他说。
  曹玉岐从小喜欢古典文学,书读得多,写这类诗尚能应付自如。诗都很长,但叙事条理清晰,并且颇有文采,读来琅琅上口。如《龙凤山庙会》一首,“商贾齐云集,四庄车马喧”“横竖八条街,布蓬席棚边”,廖廖几句,就能让人生动感受到庙会的繁盛场面。
  有时候,曹玉岐写出来装裱好了,就送给邻居朋友。“遇到村里有老人过生日,曹玉岐也会编首祝寿歌,或写幅大大的‘寿’字送过去。送包饼干、送筐鸡蛋,现在不稀罕了。‘寿’字送过去,人家都很喜欢。”“朋友圈”成员孔祥文向记者介绍。
  79岁的蔡亭甫和曹玉岐同村,是大家口中的诗人。1983年,蔡亭甫就曾在《山东文学》上发表过诗歌。他自称算是“朋友圈”里的文艺评论家,“曹玉岐写到现在这个水平不容易,这几年进步很大,越来越老到。”
  这几个老伙计里,82岁的窦法先年龄最大。他是曹玉岐的创作“素材库”,“有什么不知道的都来问我。”窦法先知道的多,跟经历有关。他当过木工,后来从事建筑业。干活的过程中,听老人们谈天说地,窦法先都记下来,“我脑子好使”。曹玉岐创作过程中,像“扳倒井”的故事等,都请教过窦法先。
  窦法先觉得,把这些故事传说从口口相传变成文字,而且编成押韵的诗歌,很不容易,也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所以非常支持,遇到雅集,如果没有其他特殊事情,一定会参加。
  曹玉岐说,一群老朋友,“不好烟酒不好茶”,又不为了钱,有个地方谈艺聊天,“是再幸福不过的事了”。
  在山东,像曹玉岐这样的民间文化能人聚集的“兰亭”有1814个,1826个乡镇(街道)中有99.3%都建成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将建立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考核责任制,资金投入不断加大。78352个行政村(社区)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74924个,占总数的95.6%,经改造提升符合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的达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