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牢记根本宗旨 践行群众路线

2017-06-09 作者: 赵君 张依盟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赵 君 张依盟

徐西国:
任劳任怨的深山“鸿雁”

  27年,累计行程近40万公里,无差错投递报刊、信件、包裹260万件次。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泰安市分公司下港邮电支局投递员徐西国,任劳任怨,无怨无悔,被誉为“深山鸿雁”。
  徐西国1990年参加工作,从此开始了背着邮件包到处送邮件的生活。他工作的下港镇版图面积155平方公里,辖34个行政村、182个自然村、531个居民点。境内拥有大小山峰200余座,全镇1.1万户4.2万名村民就像繁星一样点缀在大山深处。有时候为了能把一封信件及时送到偏僻的住户家中,徐西国往往要在山路上环绕好几圈,扛着自行车翻山沟、攀山梁也是常有的事。有些山上根本没有路,只能趟着荆棘往前走,徐西国经常腿上扎满了刺,胳膊刮出血口子。
  1998年以前,运送邮件的专车还不能直达下港镇的邮局驻地,徐西国的任务之一就是每天中午12点半准时出发,骑自行车走30多华里到另外一个镇上对接专车。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通过细致入微的服务,真正让群众满意,是第一目标和最大追求。”徐西国这样说。下港镇很多青壮年外出打工,家中只有留守老人。徐西国就将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他们,凡有大事小情,一个电话就上门服务。
戚恩雨:
手机是社区居民的“110”

  56岁的戚恩雨,是威海市公安局环翠分局党委委员、竹岛派出所一级警员。他负责的竹岛派出所塔山警务区有居民楼159栋,常住人口4493户14906人,暂住人口3100余人,出租房屋1600余间,经营场所463家。针对老城区治安防范薄弱问题,戚恩雨全面加强心防、人防、物防、技防建设,组成三支治安联防力量:防范宣传队、看门望锁队和门店联保队,实行区块化管理,织密治安防控网络。
  在他的努力下,塔山警务区连续5年没有发生可防性刑事和治安案件,连续6年位列全市警务区考核第一名,成为全市社区警务管理“底数清、情况明、信息灵”的最佳典范。在社区居民心中,戚恩雨24小时开机的手机就是“110”。
  群众冷暖是戚恩雨多年来时刻记挂在心的事,他尽心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邻里之间出现纠纷,他靠上化解;谁家两口子打架、闹离婚,他主动劝解;对贫困失学儿童,他慷慨解囊资助;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他也帮着跑前跑后。他还组建了社区关爱夕阳志愿服务队,经常走访社区贫困家庭、空巢老人、老党员,为他们提供帮助和照顾。
许传江:
倍受群众信赖的“公心书记”

  上世纪80年代的莒县岳家村,是远近出名的脏、乱、穷村。1982年,许传江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上任时村里还有7000多元的债务。“有饭吃、有活干、一碗水端平。”这是老少爷们对他提出的要求。
  为给村民蹚出一条致富路,许传江四处打听致富信息,克服重重困难成立了全村第一个集体企业——油漆厂。但刚开始,油漆质量不过关、无法出售。为使厂子走出困境,许传江背着煎饼跑到青岛一家油漆厂苦求技术。可人家连厂门都不让进,他就在门口等了3天。终于厂里一位工程师被感动,跟随他来到岳家村。当年,村油漆厂赢利7万多元。
  经过几十年努力,许传江带领村民先后办起了10余处骨干项目,合作创办学校、医院、超市、老年公寓等公益项目,吸纳剩余劳动力2300多人。2016年岳家村村集体资产达3.26亿,集体经济纯收入2060万元,人均纯收入1.86万元。
  岳家村的发展,激发了周边村庄的致富愿望。2010年,岳家村社区党委成立期间,社区9个村庄的党员一致推荐许传江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因为他是倍受群众信赖的“公心书记”。
吕华:
给农民当好田间“啄木鸟”

  上联:农业局科学指导;下联:优质姜亩产六吨;横批:科技致富。莱芜市寨里镇魏王许村姜农魏清伦的家门上,贴着这样一副自编自写的春联。春联的背后,是莱芜市植物保护站站长吕华深入基层、扎实为民的付出。自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吕华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农作物常见的虫害有上千种,病害更是不计其数,如何分得清、看得准、治得好,给农民当好“啄木鸟”?“办法只有一个:扑下身子学,深入田间练。”吕华每天往返几十里,奔波于各测报观察点,仔细调查、分辨、记载。只要农民朋友一说出症状,她就能很快说出是什么病虫害,该如何防治。
  “舞台在田野,根脉在百姓。”吕华说:“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是党员分内的事。”她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技术培训,编写了农民培训系列教材10多册,每年举办培训班40余期,培训咨询达10万人次以上。她还常年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指导,建立联系热线电话并保持24小时畅通,及时解答农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农作物技术难题,实现了技术服务到镇、到村、到农家。
王传喜:
舍得给群众出力的“打工者”

  干净的道路、整洁的绿化、漂亮的房屋……20年来,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说:“这些与党支部书记王传喜的改革创新、为民务实分不开。”
  1999年,王传喜上任之初,代村负债380多万元,民心散、村风乱。怎么办?王传喜团结带领村“两委”成员,然后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建议,提出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和村庄建设的新目标。在他的带领下,党员干部群众艰苦创业,以改革创新筑起了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2016年全村各业总产值18亿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826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2万元,提前实现了全面小康。
  “当村干部就是给群众‘打工’的,要舍得出大力、多吃苦多吃亏,不贪不占。你付出越多,群众得到的实惠也就越多。”王传喜自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就全身心地扑到了这份为全村群众“打工”的事业上。每天6:30,是雷打不动的村干部集体议事时间。他常年坚持“白+黑、5+2”工作法,从未改变过。乡亲们说:“不闰年能干365天,遇上闰年他能干366天。”
魏德东:
黄土地上科技致富的“带头户”

  魏德东是临邑县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自2008年以来,魏德东先后流转土地3000余亩发展科技型规模农业,成为远近闻名的科技致富带头户。
  “以前,附近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地靠留守的老弱妇孺打理,每亩地年收入最多1000元,种植效益比较低。”魏德东说:“走规模种植、科学种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才能使土地收益最大化。”他不断引进农业先进技术,种植的小麦、玉米单产总产连创新高。在科学种植增效益的同时,他创办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供种、统一购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机械作业、统一销售农产品,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目前,合作社发展社员700多户,带动6个良种繁育专业村,良种繁育面积达8000余亩。
  “我想把种粮发展成一个产业链,带动更多的农民增产、增收。”魏德东将流转土地后闲置在家未外出打工的一部分人员组织起来,成立农业服务队,这样既保证本家庭农场所需的劳动力,又解决周边农户季节性用工缺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