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都市扫描

把每次出行都变成文化之旅

青岛地铁打造“文化地铁”品牌

2017-06-07 作者: 白晓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白晓

  在青岛地铁3号线开通的17个月里,地铁空间内推出了诗画春天、智慧书亭、地铁音乐厅、地铁诗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常态化、亲近化的地铁空间文化活动将乘客的每一次出行变成一趟“文化之旅”。
整合乘客碎片化时间
  6月3日10点,青岛地铁3号线五四广场站,往来的乘客放缓了匆忙的脚步。由青岛地铁集团主办的2017年青岛地铁诗会——“当苏轼遇上雪莱”专场诗歌朗诵会正在上演。
  在曼妙端庄的中西方传统服饰走秀中,表演嘉宾以饱满的热情奉献了《西风颂》、《我有一个梦想》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目,苏轼和雪莱的碰撞,在青岛地铁的大厅里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为地铁乘客送上了一场诗歌朗诵、文艺演出和互动游戏于一体的文化大餐。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青岛地铁在地铁站内定期举办地铁诗会及地铁英语角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参与,使诗歌朗诵及英文学习在地铁站内蔚然成风。借此机遇,青岛地铁举办“当苏轼遇上雪莱”中英文诗歌朗诵会,促进中西方文化碰撞与交流,推进“人文地铁”品牌建设,创建青岛地铁特色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品牌。
  文学类活动只是青岛地铁打造文化品牌的支点之一。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快地铁·慢生活”大型音乐快闪活动、读书日“闪读”活动、“一线牵南北,同心迎开通”市民同乐会、“歌尽桃花扇底风”中国风歌曲专场等活动相继举办。“我们将乘客的碎片时间整合起来,以潜移默化的亲昵姿态,用不同文化形式,在不同文化领域,打造一种崭新的‘地铁文化’。”青岛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文化从地铁向外延伸
  用诗歌、音乐等亲近的文化形式来服务乘客的精神需求,只是“文化地铁”的第一个小目标,除愉悦乘客的碎片时间之外,“文化地铁”还有更大的“野心”。
  去年12月,地铁3号线全线开通不久,青岛地铁智慧书亭便与乘客见面。从此,每天十余万人次的乘客,在地铁里有了自己的小型图书馆。在五四广场站,乘客只需打开手机,就能自助完成图书的借阅、续借和归还。
  借此,地铁渠道内的读物实现了从地下向地上的“漂流”,实现了从地铁乘客向全体市民的传播。通过阅读,青岛地铁向乘客传播了主流价值观,为地铁乘客提供丰富的文化阅读服务,让阅读成为青岛地铁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与此同时,也将阅读习惯和阅读文化从地铁向外不断延伸,影响了乘客的工作和生活。
  在“文化地铁”品牌的塑造过程中,青岛地铁还利用自己的全媒体矩阵在权威性、时效性、互动性、还原度方面形成互补,达到全方位、最优质的活动效果。
培养城市“第二块文化沃土”
  3号线沿青岛市南北向主客流走廊布置,在缓解中心城区南北向交通压力、引导城市南北向发展、拉动沿线商圈经济增长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服务城市交通之外,青岛地铁还对自己的品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去年初,青岛地铁提出“文化地铁”品牌建设理念,今年初,又针对现有品牌建设现状及地铁集团未来发展趋势,正式提出要实现策划活动到经营品牌的转型。在此理念指引下,青岛地铁坚持将文化活动做到常态化,将精品文化活动做到系列化、品牌化,做到月月有全民参与的文化活动,随时随地有服务乘客的文化设施。地铁英语角、地铁音乐厅、市民同乐会等,都已经形成了系列和品牌,定期在地铁渠道内上演。
  “青岛地铁要打造的不只是一个新型交通工具,还要打造一个城市文化的窗口,要让地铁成为青岛这座城市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策源地和传播平台。”青岛地铁集团有关负责人说,“地铁通常被称为城市的‘第二空间’,而通常看来,‘第二空间’内的人口密度甚至超过了地上空间。地铁线不仅是城市人出行的轨道,更写满了都市人的生活轨迹。最大化地利用地铁这样一个文化平台,在其中形成一个优质的文化空间,有助于培养出城市的第二块文化沃土,也让地铁在城市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实现它的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