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沟,地处沂蒙山腹地费县,“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外货不入、土货不出”是其曾经真实写照;如今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整体实现脱贫……

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到三区同建、四化同步的华丽嬗变

——崔家沟易地扶贫搬迁纪实

2017-06-0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埋头苦干,誓拔穷根
  △崔家沟社区家居一角
  △崔家沟社区服务中心一角
  △新崔家沟人的幸福生活
  △搬迁后新建成入住的崔家沟社区
  △崔家沟原貌
  昔日秃山变良田,崔家沟村换新颜
  

  □王洪涛 孙士东 刘涛
  
  初夏时节的一个上午,走进山东费县朱田镇崔家沟社区办公室,只见党支部书记曹厚海正急匆匆往外赶。他不好意思地对我们解释道,社区电商项目招标会时间快到了,必须马上过去,招标结束后再约访谈时间。一个偏远山区的农村社区都搞起电商了,不禁让人佩服和惊叹!我们先和支部委员裴怀前进行了座谈,随后到了崔家沟社区、居家就业中心和崔家沟原址等现场,下午又对曹厚海进行了访谈。
昨天的叠嶂层峦
写满贫穷的苦辣辛酸

  当地诸多版本的史书志书和资料基本上都如是介绍费县:春秋战国时期,这里被称作鄪邑、费国,西汉初年建立县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50多年前,素有“圣人化行之邦、贤人钟毓之地”的美誉。
  然而,历史文化的悠久并不能解答现实生存的全部难题。有着“三崮九峪十八沟”之称的朱田镇就长期为贫穷所困扰,这个镇的崔家沟尤甚。裴、曹、李、燕、杨等八大姓氏的530户1670名老少爷们中间,很多人并不乏勤劳、不乏精明、不乏毅力,然而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这里曾经的穷困让人悲哀,让人欲哭无泪,直道是苍天不语,瘠土无言。
  过去崔家沟人有多难?当地流传的一段民谣给出了形象又概括的答案:吃水难,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娶媳妇更是难上天。
  以前崔家沟有多穷?一张黑煎饼,咸菜地瓜汤;穿衣就两季,冬袄面当夏衣裳;三间石头黄草房,通腿儿就因缺张床;起个大早去赶集,快荡儿地回来也得日头西。
  昔日崔家沟有多苦?吃水仅靠一口不到2米深、不足2平方米的洼塘,为了喝上清水,有的人家早晨三四点钟就起床,去晚的只能挑着黄水汤回来澄清。去镇、县的路太远,很多人得了病只好硬撑着,因为就医不及时导致偏瘫的20多人。一副副黑黝黝的铁脊梁,只能无奈地任凭汗珠子滚太阳,忍受着苦涩命运的折腾……
  村民曹厚田,2008年贷款20万元养殖肉鸡,谁料肉鸡快出栏时不幸赶上了疫情,价格大幅下跌。费尽周折联系到一个买家,因为山路又窄弯道又多,货车进不了村,曹厚田只好开着三轮车往山下拉,经过近30里路的颠簸,一半多的肉鸡非死即伤,买家趁机杀价,他也只能忍痛卖掉。这次创业让曹厚田一下子赔了15万元,郁闷至极的他想了半天,认为养鸡赔本根源就是自己的名字不吉利,“田”就是“填”,干什么都得填钱赔本,于是他决定改名为曹厚强。改个名字简单,但是银行贷款还是得还。随后曹厚田拖家带口到了临沂打工,打烤牌、卖青菜瓜果……
  支部书记曹厚海讲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情。2011年春天,种花生的时节,一个下午他从外面回来,看到路边坐着一个小孩耷拉着头,书包挂在脖子里睡着了。因为去宁家沟村上学单趟就得近10里路,小孩年纪小,走路累困了。“我把他往车上抱的时候,他还迷迷糊糊的,上车后醒了,大喊大叫要下去,我告诉他咱是一个庄的,都是崔家沟的,说了半天他才同意。我认不清是谁家的孩子,到村后就在大喇叭里喊,裴后俊正急着找儿子呢,就领回家了。”曹厚海说,“一想起这件事,我心里都觉得酸溜溜的”。
  上学难,看病也不易。村里倒是有个卫生室,头疼感冒的小病还能对付,一旦出现急难病症,要想去镇里县里就费劲了。2010年5月份,裴怀席的妻子洗澡时突然歪倒了,家人用农用三轮车拉着去镇里治,刚出村没几里路就不行了。2012年年底,有个2岁多的孩子吃桂圆卡住了喉咙,用面包车拉出村七八里路,鼻孔里就开始出血,没多会就不行了……
  崔家沟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山多岭多石蛋多,光棍能坐好几桌。据曹厚海介绍,村里光棍最多的时候,仅35岁以上的就达到了28人。本村的姑娘一个劲地往外走,外面的姑娘根本没人愿意嫁到这个地方。
  全村530户人家,房子常年空着的接近200户。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民营经济的发展,很多人走出大山,中青年劳力多数举家在外打工讨生活。山地虽然不少,光靠种点庄稼远远不能满足整个家庭的各项支出,一方水土已经养不起一方人。
  生活空间的狭小和闭塞,自然也导致视野和眼界的狭隘。因为连基本生存都成问题的人,最关心的还是衣食住等基本需要的满足。对于教育,当时的很多崔家沟人也想重视,但终因客观条件制约和大人时间精力的限制,多数孩子都是中学甚至小学毕业后就离开校园,早早地进入社会从事着服务员、洗车工、推销员等低端低薪的工种,让人徒生几多唏嘘,几多喟叹……
搬出大山天地无限
“三区四化”华丽嬗变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顽强坚韧的崔家沟人从未放弃摆脱贫困、过好日子的梦想,也从未停止过与命运抗争的脚步。“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老掉牙的话,对崔家沟人来说是太贴切不过了。因为交通不便,崔家沟人吃尽了种种苦头。和上面提到的曹厚田卖鸡难的遭遇类似,外面进村收购苹果、生猪等的商贩,以路远难走运费高为由压价,每斤都比别的村低2毛钱,卖的多了就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在临沂视察时指出,“要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绝不能让老区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
  按照中央、省、市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和崔家沟实际,费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崔家沟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项目区涉及530户1670人,其中贫困户260户768人。为解除部分群众搬迁后住不起楼、无法就业、长远无保障的担心和顾虑,费县坚持谋划在先、统筹考虑,确立了“三区同建”的思路,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新型居住社区、就业安置园区和高效农业示范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绵延的群山中打响了一场易地扶贫搬迁的攻坚战。
  整村搬迁是前所未有的大事,长期的封闭落后又导致很多村民思想保守。“刚打算搬迁的时候,大多数的村民有顾虑,怕搬出来生活成问题。也有一些人说,咱好不容易有吃有穿有路了,可别再折腾了。”曹厚海说。
搬迁之后崔家沟何变?
  新型居住社区建设确保“搬得出”。按照“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尊重群众意愿,整合土地增减挂钩、易地扶贫搬迁、行业社会扶贫、危房改造等资金1亿元,在乡镇驻地高标准打造了崔家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260户贫困户零负担入住,270户随迁户最大优惠入住,最大户型负担不超过3万元。至2016年3月份,崔家沟1670名村民完成整村搬迁,从祖辈居住的深山,搬进了15公里外,镇驻地的滨河社区。
  为确保“稳得住”,在安置社区内配套建设了幼儿园和卫生室、购物中心、金融服务站、图书阅览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镇驻地中小学教学设施,方便贫困群众上学、就医、生活。
  村民裴怀省说:“当时搬迁有点担心,怕买不起新房子,旧的一拆没了,这样旧的一折价,公家又给了扶贫搬迁补助款5万元,我一分钱没花就住上这么好的楼了,做梦也没想到,比在山上是强一百倍。”裴怀兆对搬到社区很满意:“原先的生活条件和现在根本没法比,新社区各种设施都很齐全,上学、看病、出门都很方便。”
  就业安置园区建设解决搬迁后村民就业问题,真正实现“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按照“大项目入园区,小项目进村居”的原则,规划建设了“两园一中心”:“两园”即木业产业园和服装产业园。木业产业园占地400亩,计划总投资1亿元,已落地企业7家,吸纳320名群众就业,其中贫困群众73名,月均收入2800元以上。服装产业园规划占地650亩,总投资2亿元,可容纳服装加工企业20家。目前,园区内已落地服装加工企业12家,7家实现投产。已吸纳860名群众就业,其中贫困群众212人,月均收入3000元以上,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一中心”即镇居家灵活就业中心。为解决居家妇女“不离土、不离乡,在家就能奔小康”的问题,引进金昇工艺品公司、众兴时装公司,在社区投资兴建了居家灵活就业服务中心。该中心主要有实训和就业两大功能,通过对贫困群众进行实地培训,实现增技与增收“双赢”;通过提供居家就业岗位,实现就业与居家“兼顾”。截至目前,已培训360人,其中在中心和居家灵活就业群众126名,贫困人口34人,年收入可达12000元以上;推荐到服装产业园就业的贫困人口67人,月均收入达3000元以上。
  目前,768名贫困人口中,有34人居家灵活就业,人均年收入5000元;23人在木业加工园就业,67人在服装产业园就业,224人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227名低保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提供公益岗位、兜底保障等多项措施实现脱贫。搬迁后一年多的时间,全村近30名大龄男青年全部成家立业。至2016年年底,崔家沟260户贫困户(768人)已实现整体脱贫。
  “流转的4000亩,每亩600元,集体增收240万元,全部用于供暖、环境卫生、70岁以上老人生活补贴等公益事业支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接纳原村村民就业260余人,每人年收入16000元左右。”曹厚海还给笔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确保“能致富”。费县科学制定了“一轴双核两带八区”规划,对项目区1万余亩土地实施区域整体产业开发。投资1.9亿元,用于道路、水利和土地整治等基础设施配套,完成土地整理1.3万亩,新增耕地4000亩,新修道路65公里,新建小型水库3座、中小桥涵174座、拦河坝38处、扬水站17座,治理河道1.2万米,铺设管道1.2万米,控制灌溉面积6700亩;新上变压器7台,架设输电线路5000余米。栽植桃、苹果等果树近40万棵,植树造林4350亩;成立了5家合作社、53个家庭农场。签约落地项目6个,总投资达7.65亿元。
  临沂嘉沃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杨新启介绍说,2016春天开始种植青岛农科院研发的红肉苹果、青苹果约2万棵,今年就能挂果,单果4两左右,每斤价格二三十元。对面山上还种了大约2万棵桃树、1万棵榛子。
  转过一个弯道,就是冯太君的临沂春曦茶叶公司。老冯今年50多岁,老家是朱田镇东小山。他在东北长大,30多岁回到山东,在莒南壮岗经营茶场,听说崔家沟整体开发后决定回来。“毕竟年龄越来越大了,这里是老家,正好有这个机会,我考察了一下土质很适合种茶树,今年春天种了有一半,三百多亩,再整治好山下的峪子,建个绿色长廊,下步努力解决好水的问题后就能全部种上了。”老冯说。
  当年遭遇卖鸡难的曹厚田,也回到原来养鸡的地方建起了家庭农场,成立了樱桃合作社。2016年,他栽植的100亩樱桃已经开花,生长快的明年就能挂果。前不久,他又栽了100亩樱桃幼苗。望着绿油油的山坡,这个曾经养鸡失败的朴实汉子,看到了富裕美好生活的希望。
  驱车行进在新修的进村山路上,莽莽苍苍的群山之间绿意葱茏,路旁分级拦截的水坝里碧波荡漾。道路已改造成双向两车道的三级公路,从崔家沟原村回镇驻地社区单程仅需20分钟。经过流转的土地,正按规划修整,随处可见施工的机械和工人。瓜果梯田茶园,一派生机盎然。一个集循环农业、农事体验、生态旅游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正在形成。
  此外在生态旅游方面,依托项目区内自然梯田风光,编制了《沂蒙百花梯田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培育乡村休闲游、生态观光游、自驾游等新业态,让群众增收有保障。全面建设百花梯田,规划8处旅游观光节点,着力打造江北最大的梯田地貌风景区。据测算,项目建成后可设立旅游摊点100个,农家乐15家,农家宾馆3家,采摘园60个,受益贫困群众260名,人均年增收约4100元。
  如今的崔家沟已是旧貌换新颜,曾经荒凉贫瘠的土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全国产业精准扶贫现场观摩会、全省脱贫攻坚现场会和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相继在这里召开。
搬迁之后崔家沟人何往?
  走在崔家沟社区,已看不出这里和城市有什么区别。功能完善的城镇硬件设施,数字电视、宽带网络、无线局域网覆盖家家户户。卧龙山、山窝窝、盛鑫等多家电子商务企业落户社区周边,将优质的农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拓宽了农业发展新模式,激发了高效农业示范区产品销售新活力。
  从山沟沟搬到新楼房,从封闭落后的山区村民成为城镇居民、网店创业者,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家庭农场主,崔家沟人彻底摘掉了贫困村、光棍村的帽子,走出了一条易地扶贫搬迁的成功之路。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崔家沟人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新的生活,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小康路上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