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摄影

小手工带来大变化

2017-05-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②
  设在村里的加工点人越来越多,场地也更加局促,库房和车间连在了一起。
  尽管需要操心的事情千头万绪,但李爱英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却从不含糊,对新来的村民她都要手把手地教。
  为了多干点活,来拿货料的人经常排队,为了显示公平,李爱英夫妇排出了一个领料循环名单,轮到谁就是谁。
  从早晨一睁眼李爱英就泡在了加工点的车间里,一干就是一整天,每天如此。
  在车间里,没人把李爱英当成老板,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欢笑。
  在车间的角落,李爱英有一张办公桌和一把舒适的皮椅子,可是闲不住的她基本没在上面坐过。
  在邻村一位农民家里,李爱英兴致勃勃地与姐妹们交流手工技巧。
  今年五一节,李爱英获得一个荣誉称号,尽管对名利看得很淡,但她心里还是很高兴。
  村里通往加工点一条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路是李爱英夫妻最头疼的事,下雨天不光送货车进不来,村民来加工点上班都成了问题。
  □记 者 李 勇 
 通讯员 胜利 红娟 报道
  李爱英是夏津县东李镇于桥村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在村里当过几年医生,和村里乡亲十分熟络,特别是村里的妇女,和她都很亲近。前几年李爱英的眼神不太好了,就不再做医生了。
  2011年,李爱英接到在浙江义乌做小生意的儿子的电话,问她有一单加工工艺手套的活她在村里能不能做?还没等李爱英考虑好,儿子已经把加工手套的原料发了回来。望着一包包布料,从没做过生意的李爱英心里紧张了好几天。但物料都摆在了家里,只能赶鸭子上架了,李爱英就抱着布料挨家挨户上门分活,极力宣传做这个活计的经济效益。好在村里还有几位做过缝纫的妇女,费了不少劲终于把加工的布料都分了下去,李爱英的手工作坊就这么稀里糊涂地上马了。但李爱英却并不糊涂。她很快意识到儿子硬塞给她的加工活很可能成为村里留守妇女的一项收入来源。
  于桥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在外打工,守在家里的妇女不少,而工艺品加工这个活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很适合留守在家的农村妇女做这项工作,特别是这些妇女大都上有老下有小,基本离不开村子,工艺品加工就成为她们最好的创收项目。开始是本村的妇女都投入到了李爱英的加工工作,后来邻近几个村的妇女也纷纷加入了进来。没多长时间李爱英的活就不够分了。为了显示公正,她和老公只好列出名单,按次序轮转,分到谁是谁。
  尽管作出了这样的无奈之举,其实李爱英还是有“私心”的。她对本村和邻村的十几个困难户和残疾人多有“偏心”。邻村有一位很小就坐轮椅的16岁姑娘,她母亲隔几天就会早早来到李爱英家里领加工原料,而且每次都想多领一些也让孩子一起做。得知这个情况的李爱英每次都特别照顾她。村里有个中年妇女有严重的腰椎病,几乎不能下床,觉得活得没什么盼头的她甚至产生过轻生念头。李爱英知道后主动上门动员她在家里做点加工活,并把工料送到她家里。没想到这位患病的妇女做上这个手工后不仅精神好了,每年的收入还成了家里的重要经济来源。在李爱英加工背带的作坊里,今年已经80岁的于大爷与人饶有兴致地聊着天,看上去十分快活。在这里做工的人都是计件取酬,而于大爷则是这里的特殊“公民”,他的工作是下料,但不计件,能干多少算多少,只需要坐在这里每天就有数十元收入。这是李爱英为了照顾老人特许的。
  自从李爱英在村里开起了工艺品加工作坊,村里再也没有了闲人,在家里不光女人做,家里的大老爷们只要有空闲也会跟着一起干,李爱英这几年先后带动参与工艺品加工的就有300多人,每年光发放工资就有100多万元,干得好的一年就有20000多元的收入。
  于桥村开办加工点以前,村里闲在家里的妇女从来不知道打扮,现在她们能挣钱了,也都开始讲究起来,不仅收拾得利利索索,很多还都赶起了时髦。李爱英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其实她更看重的是她们每天都展现在脸上的笑容。的确,对李爱英来说,这个自己辛辛苦苦做起来的手工作坊早已不是一个单纯为自己赚钱的生意了。
  随着加工数量的增加,质量要求的提升,李爱英面积有限的加工作坊也越来越局促,仓库、车间都在一起,给管理造成很大困难,但李爱英却不想把加工点往外迁,因为她知道只有设在村里才更适应这些留守妇女的实际情况,每天让她们离开需要照顾的家去外面做工很不现实。
  这几年加工点越做越大,李爱英和丈夫管理起来显得有些吃力。虽然累点,但她觉得她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她很满足。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