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往事·发现

嘉庆借势反腐

2017-05-10 作者: 王磊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 磊

  最近一段时期,热播的反贪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社会上反响强烈。当剧情推进到反贪局长陈海被谋害成植物人时,记者突然觉得这一幕尤为熟悉。上世纪90年代曾经上映过的电视剧《淮安冤案》的主角李毓昌,和陈海有着极为相似的遭遇。相比于陈海,清朝人李毓昌的遭遇更加悲壮,剧情也更加离奇。
  嘉庆皇帝在位期间,正处于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嘉庆皇帝一上台就处死了乾隆时期的头号贪官、大学士和珅,接着又斩了湖北道员胡齐仑、广东巡抚百龄等人。然而,贪腐风气并没有因为几个贪官的被斩杀而得到控制,“无官不贪”已经成为官场的潜规则。其中,漕运和赈灾成为各级官员敛财的最佳渠道。
  嘉庆十三年农历七月,黄淮地区连日的大雨,造成黄河决口,一时间地势低洼之地沦为汪洋。其中,江苏淮安地区灾情尤为严重。洪水不仅摧毁了民宅,也卷走了老百姓的食粮,淹死、饿死者更是不计其数。嘉庆皇帝知情后,立即下旨从国库中调拨钱粮救济灾民。其中,光是赈灾银两就多达二十万两。
  以捐银两谋得山阳县七品县令的王伸汉,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圈钱回本的好机会,于是他虚报人数,冒领了其中的两万三千两白银。按照以往的官场潜规则,王伸汉只需要花钱就可以摆平。但是,上级排下来的11名查赈官员中,偏偏有李毓昌这种“不识好歹”的人,不仅不接受贿赂,还要向上级揭发其冒领赈灾银一事。
  李毓昌之所以如此刚正不阿,与他一直与书本打交道有很大的关系。李毓昌,从小过着清贫的日子,但是十分勤奋好学。同治版的《即墨县志》记载了李毓昌是如何苦学的——“长而下帷诵读,人罕睹其面”。乾隆五十九年,22岁的李毓昌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但李毓昌此后多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直到嘉庆十三年,36岁的李毓昌才考中戊辰科进士。
  考中进士后,李毓昌没有经过任何基层的锻炼,就直接被两江总督铁保派到了灾区查赈。在很多人眼里,查赈是一个捞油水的肥差,很多官员都会借此大捞一笔,铁保派出的11个查赈官员中,9个都收受了贿赂。但是,一心要想报答皇恩的李毓昌偏偏不吃官场潜规则这一套。
  李毓昌长途跋涉来到山阳县,没有接受当地官员的接风洗尘,而是直接向山阳县知县王伸汉了解灾情。随后,他便奔赴山阳县受灾严重的西乡两坊。为了能够最迅速、最全面地了解灾民的具体情况以及赈灾款的发放情况,李毓昌直接住在了当地的一个破庙里,与灾民一起风餐露宿。正因为如此,李毓昌更加痛恨那些贪污赈灾银两的官员。
  当李毓昌查明王伸汉贪污银两数竟达到两万三千多两时,第一选择就是据实上报。面对山阳知县王伸汉的巨款贿赂,李毓昌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拒绝:“吾非不欲得到实惠,顾不忍向垂毙之饥民夺食耳!朝廷办赈章程良法俱在,我等岂敢违抗。此事任君自为之,我实不敢自污以欺天也……”
  李毓昌之所以如此刚正不阿的性格,与其生于即墨也有很大关系。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齐威王“烹阿封即”的故事就影响着即墨人:阿大夫因为专门阿谀奉承、不理政事,结果被齐威王烹杀;即墨大夫正直勤政、刚正不阿受到齐威王封赏。此后两千年的时间里,刚正不阿、直言进谏成为即墨官员的专属标签,蓝田、黄宗昌、郭琇等刚正不阿的谏臣都是出自于即墨。
  李毓昌继承了即墨官员的性格,也因此招致杀身之祸。由于李毓昌软硬不吃,恼羞成怒的王伸汉指挥下人完成了这桩震惊清廷的“淮安冤案”。王伸汉之所以敢肆意杀人,并通过金钱打通层层关系、遮掩杀人事实,还是因为当时官员贪腐成风,人人奉行“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官场潜规则。
  好在嘉庆皇帝向来厌恶贪腐,听闻李毓昌冤案之后,立即借势为李毓昌翻案,并以此掀起反腐高潮。为了一个候补知县,嘉庆皇帝处置了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江宁布政使、淮安知府、山阳知县,实现了“一锅端”。同时,嘉庆重罚收受贿赂的查赈官员,流放至千里之外。
  更为令人吃惊的是,一生都鲜有诗歌创作的嘉庆皇帝,居然为李毓昌写下了长达300字的长诗。足以见得,嘉庆皇帝对失去清明廉洁官员的痛惜。只可惜,嘉庆一个人的努力并没有挽救整个清廷的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