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周末

■周末人物真情大义“老周在的时候,老是念叨村里没干完的事。我觉得如果我替他干好的话,生命每一天都活得有意义,也是对老周的一个交代。”吴圣霞说,“如果我有一百分的能力,也要尽二百分的力气,让父老乡亲的生活能好一点点,我就没白干。”

吴圣霞:嫁给山村的女支书

2017-05-05 作者: 卢昱 来源: 大众日报
  吴圣霞向记者介绍“杏运当头”树的设计。                 摄影/卢昱
□ 本报记者 卢昱 本报通讯员 魏其宁 苏兵
  山里的春天总来得晚,去得迟。四月底,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泉子村,依然微凉,桃花正开。
  一进村子,便是一大间宽敞明亮的大屋,村党支部书记吴圣霞在门口迎接。这位51岁的女支书,身材瘦小,短发显得干练而文静。
  “这里将成为一个多功能的电商平台,作为游客接待中心,介绍村里的旅游资源和特色,还能作为便民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一个买卖的场所。”吴圣霞介绍道。“旅游”和“为民”也成了吴圣霞这几年工作的两大主题,相互牵引着泉子村迈向美好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在电商平台大屋后面,是村委会办公室,办公室再往后便是吴圣霞结婚时的婚房。这座传了好几代人的石头房,如今修葺一新,成为农家乐小院。
  1988年,吴圣霞嫁到泉子村,与兵哥哥周和忠喜结连理。“那时候图老周人好,当时他在北京当兵。我从小心就野,没大见过世面,想先嫁到北京。本来领导给他承诺能留在部队,可正赶上裁军,他之后回到这个小山村。”结婚多年,吴圣霞一直按鲁中习俗,喊自己丈夫时,在他的姓氏前加一个“老”字。
  山沟沟里的日子不好过。“守着薄田,烧柴草,住石头房,有女不嫁泉子庄”,曾是当时泉子村的写照。靠天吃饭的几片薄地与山坡上几亩杏林,并未让新婚的小夫妻过得富裕一些。结婚头一年,夫妻俩曾为拿不出2块钱电费而愁眉不展。
  艰辛一直在锻造着吴圣霞。“现在我给俺儿说:‘你要想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看看我就知道了。’我儿就说:‘你脸皮也太厚了,一点也不谦虚。’”看似玩笑话,却实实在在地映照着吴圣霞的人生轨迹。
  过苦日子,在吴圣霞看来,似乎是家常便饭。“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一点也不假。苦难造就了坚强。我十岁时父亲去世了,他才三十七岁,我都不大记得他长啥样,模模糊糊记得他身体很单薄。我作为家里老大,要帮着母亲照顾两个弟弟。从小就知道啥是责任,啥叫担当。”
  那时,因家里缺粮,眼看着三个孩子饿得骨瘦如柴,母亲带着吴圣霞姐弟三人跑到小麦地里,把尚未成熟的小麦粒割下来回家煮着吃。“母亲舍不得吃,看着我们吃。她又高兴,又难过。”吴圣霞动情地说。
  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母亲硬是咬牙坚持供吴圣霞上完高中。“那时候太苦了,早晨要推碾、推磨,下午拾柴火。上学要走山路,拿着冷煎饼,冬天中午吃的时候就上冻了。连书包都没买上,用一毛二的网兜提着书。”吴圣霞用博山话讲道。
  初中时期的吴圣霞学习成绩优异,还有自己的爱好——画画。那时家里的家具、墙壁上贴满了她画的竹子、人物。尤其是古装人物像,她画得惟妙惟肖。因家庭条件有限,高中毕业后,17岁的她到乡里灯具厂上班。
  在灯具厂上班时,吴圣霞在休息时间,雇人回家拉土、石灰,翻盖自家房子。“直到现在,我看电视剧里有感人场面,那泪呼呼流。可一遇到困难,想让我掉泪,一滴也掉不下来。我说是从小受苦太多,磨练出来了。”
  嫁到泉子村后,日子苦中有乐,小两口齐心过日子。“有孩子之后,我没法出去打工,就在家养蚕,老周在建筑队干活。每天早起,他炸油条、做早点,骑着自行车,围着附近的村子叫卖。老周很会疼人,人很好,心眼也很好。之前在部队食堂干了五年,会做一手好饭,博山菜、水饺、馒头、蛋糕都行。家务活也全包了。”
与绿色有缘分
  亲情,一直是吴圣霞前进的动力。“结婚后第二年,我大弟弟去蓬莱当兵。我和老周把家里所有的积蓄凑给他,全是零钱,一共49块钱。怕我弟弟不要,就买了个日记本,封皮上写着鼓励他的话,悄悄把钱夹在里面。在火车站送他,那是他第一次离家外出,好不容易在清一色军装的新兵队伍里找到他。”想起旧时场景,吴圣霞历历在目。
  在外当兵的大弟弟,劝姐姐一家走出山村。“那时候,我就和老周到蓬莱打工。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老周在石棉瓦搭起的敞篷里炸油条的场景:夜里两点多起来和面,冬天的雪花,刮到油锅里,噼里啪啦响。”
  1995年,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因付不起高额的借读费,这个小家又回到泉子村。“1998年,老周开始当村支书。我一直在外面跑,作过销售、卖过保险。”多年的摸爬滚打,让吴圣霞对世事人情有了更深的认识。
  对丈夫在泉子村的工作,吴圣霞也十分挂念。“有时候帮他争取些项目。那个年代,个人的日子不好过,村集体的日子更不好过。村里没有一点经济收入。村里一旦有项目需要投资,一分钱都拿不出。老周愁得不行,修路、铺桥、通自来水都得出去化缘,有时候自己垫钱。”
  直到2004年,吴圣霞迎来命运的转机。在博山南部,群山的褶皱里,孕育着大量的山珍产品,如核桃、杏仁、板栗、野蘑菇、山鸡蛋,以及黑木耳、黑玉米、黑土豆、黑小米等绿色食品,数不胜数。
  “2004年有一次我去赶集,我们村一个大爷背着核桃、杏仁、杂粮去集上卖,没卖掉就再背回家。”吴圣霞说,“这么好的山货卖不出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路途遥远,而且山路不好走,货源和市场间连接不起来。如果在这方面做文章,肯定能赚钱。”
  有超前意识的吴圣霞寻思,为何不把这些产品组织起来卖到城里?这样既满足了城里人对有机食品的需求,又能帮助老百姓增加收入。她决心做个牵线搭桥人。说干就干,很快她就在镇上租下一个小门头。
  吴圣霞说,自己的创业路,像蜗牛一样一步步爬。“我小弟弟那年刚就业,一个月工资1100多元。他用工资抵押,每月扣一千,给我贷出来三万块钱,这是我的起步资金。那时他才结婚,我弟媳妇也是很付出的那种人,家里钱花在哪,从来不问。他一月扣一千工资,连着三年,每个月只能往家拿回一百块钱。”
  “当时我给门头起名字费了很长时间,本身生长在这个地方,山好、水好,感觉和这个绿色比较有缘分,就起了名字叫‘绿之缘’。”吴圣霞说。于是,“绿之缘”山珍应运而生,2004年登记注册,成了池上山珍的代言人。
  从三万块钱起步,能吃苦的吴圣霞,坐着公共汽车,提着样品,到各个单位推销,年营业额从几十万元攀升至数百万元。
 让父老乡亲过得好一点
  自己的小家富裕了,吴圣霞仍想着村里的乡亲们。自从“绿之缘”有了收入,吴圣霞毫不犹豫地把钱交给丈夫打理。
  就在“绿之缘”越做越红火的时候,老周被查出来患有尿毒症。“我们都不知道他得病了,只是看他脸黑,人瘦了。他忙着出去跑资金,弄水泥,盯着修路。2012年,他跟我说,明年春上修庙后的路。2013年,来了扶贫项目,包村的工作组还没跟他接上头,他就走了。这一晃就是四年。”与周和忠一起搭班子工作的村委成员法夏美,一想起周书记的坚持,眼泪滴滴答答直掉。
  “尿毒症是慢性病,谁也没想到这么快,他自己也没任何心理准备。”吴圣霞眼圈也湿润了。2013年初,在北京治疗后,周和忠回到淄博透析。“那天早晨起来,他早饭吃得不少。坐在那正常聊天,他和我说,夜里梦见他老母亲,抱住他说杠想他。不知道他想站起来做啥,就溜在地上了。”
  从发现症状,到急救担架赶来,不到五分钟时间,周和忠昏迷不醒,临走也未给家人留一句嘱咐的话。吴圣霞的天塌了,那个春天是灰暗的。丈夫出殡那天,花圈摆满了窄窄的巷道,村里父老乡亲,不论年纪还是性别,有的抹眼泪,有的呜呜跪地痛哭。
  想不到的是,一位老人当天就对吴圣霞说:“闺女,村子不可一日无主啊。你出钱出力,那么支持咱村建设,还是你来接周书记的班吧!”又过了几天,一位老大爷颤巍巍到池上镇,找到她说:“闺女啊,咱泉子村刚刚有点盼头,你可不能扔下老少爷们不管啊。”
  吴圣霞心里五味杂陈。丈夫离世,让她一度跌入人生低谷。看到吴圣霞迟迟不表态,村民又自发组织起来,联名上镇政府推荐她。老百姓看到沉浸在伤痛中的吴圣霞,不忍心让她回村,可泉子村也塌了天。
  “老周不在了,一个人在家孤孤单单。可一到村里,老少爷们很亲,就觉得这就是那家。他们对我好,有感情。”触景生情,吴圣霞说,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老少爷们在堰上呜呜哭老周的场景。
  “原来时候,一包干劲想挣钱。从老周没了,对生命看明白了,大彻大悟。钱、房子,一点都不重要,人最重要。老周在的时候,老是念叨村里没干完的事。我觉得如果我替他继续干好,生命就有意义,也是对老周的一个交代。”吴圣霞说,“只要我有一百分的能力,也要尽二百分的力气,让父老乡亲过得好一点,我就没白干。”
当家就有一种责任
  吴圣霞说,自己那一代人的婚姻,不像现在的年轻人那么张扬,跟着谁,不论穷富,同甘共苦,就是一辈子。2013年6月4日,泉子村全体村民投票选举,吴圣霞以全票补选为泉子村村委会主任。从此,村前广场上的大喇叭里,换成了老周媳妇的声音。
  “他们很多人都和我开玩笑说,看你这么文静,农村工作能行吗?我说,可能方法不一样,我觉得把乡亲们当成自己的亲人,这样老少爷们也没有人好意思给我出难题。”吴圣霞说农村工作要将心比心。
  上任伊始,吴圣霞发现村委办公室需重修。她立刻筹备资金,将办公室修缮一新。丈夫在世时硬化的道路年久失修,她又筹措资金,硬化、拓宽路面。接着,她又带领村民们夯实了进村小桥,修建了村内广场,安装健身、休闲设施。
  “现在我才体会到,当家就有一种责任。村里工作不好干,有时候村民会跟你生气、打仗。我现在才知道当年修水泥路时,一位家庭妇女,为了抢水泥袋,把水泥扬在老周脸上。老周受了委屈,回家从来不说。啥叫男人,有苦咽在肚子里头。”吴圣霞说。
  泉子村的五千亩地,其中耕地仅四百亩。吴圣霞说,有时候自己一个人走在山上,或坐在杏林的石头上,会想想这个地方怎么规划,心里会轻松、快乐。这时,会情不自禁地拿出手机,拍一块石头、一株小草,或一片云彩、一方晴空。
  因为对泉子村的土地咂摸得透彻,所以吴圣霞有很多思路需要展开。面对村前油篓寨、村后雁门寨,以及上千亩杏林、16眼甘泉的大好旅游资源,她心动了。
  为搭上生态旅游的班车,吴圣霞召开党支部会议和村民大会,号召大家集思广益,开发农家乐。可村民们想,泉子村这么偏僻,上了农家乐,谁来?
  看到大家对农家乐前途担忧,吴圣霞耐心劝说:“你们自己不想干不要紧,我能理解。可你们能不能拿出自家闲置的房子,让集体来干呢?赔了是我自己的,挣了是我们大家的,大家人人可以分红。”
  泉子村有270口人,年轻人大都进博山城居住。因此,闲置的房子不少。大家听到不用自己干,赔了是村里的事,挣了可以分红,都乐意把闲置房子拿出来。
  2014年4月,吴圣霞筹措资金和材料,热火朝天地张罗起农家乐。鉴于资金受限,她自己垫付近30万元资金,先期开发10家农家小院。她首先拿自己的婚房做样板,在院子西南角,新修厨房和卫生间,院子其他空地种植芸豆、韭菜、豆角、西红柿等蔬菜。在北屋正房内刮腻子、铺地板,买上新床、新家具。
  记者参观了数处农家乐新房,宾馆式的管理,让人耳目一新。十多处农家院,七十张床位,两个半月时间便正式营业了。当年10月结算,农家乐收入3万多元,实现了泉子村历年来零收入的突破。村民们竖起了大拇指,啧啧称赞吴圣霞的眼光。
 真是跑步走,一停没停
  摸着石头过河,总需要慢慢试探。为解决农家乐洗澡问题,重新修建自来水管道,迫在眉睫。为节省资金,有关领导曾建议吴圣霞,在农家乐小院里垒个小池子蓄水。可眼光超强的吴圣霞却不这么想,她一边争取资金,一边发动群众改造老周当年修筑的自来水管网。
  仅历时27天,造价30万元的自来水管网便铺到泉子村家家户户的院落里。为了饮用水的纯净,吴圣霞又从相关部门争取到价值36万元的安全饮水项目,安装了一套净水设备。从此,村民们吃上了纯净放心的清泉水。
  村里用水解决了,吴圣霞又思虑农田用水。她积极与区直各部门联系,争取资金20多万元,解决旱田灌溉问题。经过勘测,在村北打了一眼机井,在村后小山顶砌了水池。安装管道2000多米,田间地头接上水管,100多亩菜地也旱涝保收。
  农家乐最初的模式是院子里自带厨房,自开小灶,入住游客自己做饭。为方便游客,吴圣霞又在村子里开起了食堂。食堂位居半山腰,是一家农家院子改建而成,游客坐在院子里吃饭聊天就可欣赏油篓寨风光。2015年5月1日,食堂正式投入使用。
  为方便入住农家乐游客出行,也为打造原生态旅游特色村,吴圣霞又筹措资金20多万元,将村里的小土路铺上石板。几个月的时间,两条主干道,九条交叉小深巷,弯弯曲曲的青石板小路伸向农家乐小院。
  “每一块石头,都凝聚着泉子精神;每一点精神,都凝聚着泉子希望。”在石板路上,吴圣霞指着形状各异的石块说道,村民修路的热情与真诚感动着她:有的村民把自家闲置房屋的屋檐石板拆下来,自愿运到修路的地方,还说不要钱,要义务捐献;石板不够要去山上采,村民推车上山,要么背拉小车上山,要么肩扛小车上山,一个个累得汗流浃背,却毫无怨言。
  吴圣霞一个个点子落地生根,让泉子村在一片盎然中迈进。“泉子村也有福气,得到来自各方的支持。从2013年6月到现在,粗略算一下,我们干了大大小小工程有20多项,真是跑步走,一停没停。老百姓之前指望种些玉米为生,现在不出村接工程的活儿,少的也能挣一两万块钱。他们富裕了,是我最大的收获。”
  在村中开了十多年小卖部的张维书,与其他村民一样,向记者竖着大拇指夸赞吴圣霞:“看看现在,这可是十年二十年也不会有的大变化。我们全村的老少爷们都感激她。”
  2014年12月2日,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她又以全票当选为泉子村党支部书记。
  城里人到农家乐,多是为了体验田园生活。吴圣霞也为此颇费心思。
  一天,她望着南沟的垃圾山沉思。这是一座已有五六十年历史的垃圾堆,南沟沟深林密,进出只有一条不足一米宽的人行道。要清除这座垃圾山,需要付出垃圾外运的极大代价。吴圣霞考察地形,选择用垃圾填平沟壑,在此基础上,拓宽南沟的道路。一箭双雕,垃圾清空了,南沟也有了一道五米宽的通途。
  待把垃圾清扫干净,吴圣霞满心欢喜,谷深、林密、树老、泉多。循着南沟来回折返数次,她眼前出现一幅山景图——山谷林幽静,清泉石上流,颇有行到水穷处之趣味。打造一条美丽的山谷,已势在必行。
 留得青松在!泉子春天来!
  在山谷夹缝中点缀的小村落,休闲面积有限,吴圣霞的眼光又投到了趣味横生的千亩杏林中。为何不修建一条盘山路,把游客引到杏林里去?“我把所有乡亲们招呼起来,他们一致支持。盘山路一期占了四十二户村民的耕地和果林。我挨家挨户商量怎么补偿,可老百姓没一个要一分钱补偿的。”
  为节省20余万元的规划费用,吴圣霞带着村民,用在树上系红绳的笨办法测绘,自己上山找路线。近八公里的山路,她来来回回走了不下二十趟。2016年,盘山路一期通车,二期尚未硬化。“过去走一天路,用十来分钟就歇过来了。从去年年底,老是疲劳,血压低。”繁重的工作使吴圣霞难得喘息。
  盘山路修好后,一下子盘活了整个泉子村的景点。记者随吴圣霞在盘山路上行走,俯瞰整个泉子村的规划,恰逢春雨时节,时雨时晴,乱峰云散,甚为壮美。
  “风景是一方面,人文也是一方面。旅游没有文化内涵,就像人没有生命一样。”吴圣霞对旅游有着自己的见解。
  盘山路先是路过博士峪。博士峪里有两眼清泉,泉下一片白杨林。这里山高、泉多、水旺。后来,在这里居住的人家出了一个博士,人们都说这泉水充满灵气。这是一处吉祥的山峪,吴书记在这里安上石桌、绑上吊床,开辟了一片休闲乐园。
  在博士峪北侧,有一条520阶的情人云梯。云梯中间,有一棵天然生长的粗壮杏树。“我给这棵树取名‘杏运当头’,让年轻人在这树上拴红布条,祈福他们爱情美好。”
  在盘山路升至半山腰的位置,有一处满植杏树的平地。枝头青杏弱小,树下卧石如牛。吴圣霞计划的特色石板房和小木屋民宿正在施工中,“石头墙和红瓦房搭起来,才是咱这地方特色。我喜欢很透明,很阳光的房子。” 
  在盘山路一期与二期相接的地方,是荒废的古村落。这些被荒废的院落,大部分是四合院结构,仍完整保持着原有的建筑格局。房子砌石接缝紧密,线条层次分明。在碗口粗的白杨树下,院落时露时显,更添几分沧桑。院落南侧,有三眼高低错落的泉眼,雨后青苔含微绿,捧而饮之,甚为清冽。
  沿途指引各种规划,吴圣霞发现,盘山路所劈开的不同岩石中,有着沧海桑田的信息,在层层叠叠的岩石中,有诸多化石。数亿年前,鲁中山区还沉浸在汪洋大海之中。这也成了一处科普的好景点。
  “泉子村有五条山岭,山岭之间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几条山峪。我计划采用土地入股的方式,集中种植,做大做好采摘园。一条山峪栽海棠,一条山峪种山桃,一条山峪种甜山楂。那时,一条山峪一个园,一个园子一个天。”谈及未来规划,吴圣霞说道。
  “农村留不住人才,是个制约发展的瓶颈。而我们周边几个村,需要把资源整合一下,协调发展,甚至把思路放大,规划成一个旅游景区,也不是不可能。”吴圣霞也认识到泉子村发展的问题。
  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吴圣霞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对于荣誉,吴圣霞说,“这些称号是给俺们泉子村的,不是给我个人的。”
  心随花开,对着村前广场上丈夫栽下的怒放樱花,吴圣霞拍下照片,传到朋友圈。她写道:“花开正娇艳!不见栽花人!留得青松在!泉子春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