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体育娱乐 连载

技术与艺术,推动电影发展的双桨

2017-04-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刘一颖 实习生 刘登辉
  日前,“电影科技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内外电影科技领域领军人物共话电影未来。自电影诞生100多年来,电影生产凭借技术革新迈过一个又一个关卡,而电影艺术也从单纯的纪录片断完成了跨越式的意义创作。
  在电影创作过程中,技术如影随形,技术带来的革命性、颠覆性创作更无法被忽视。技术与电影的微妙关系是业界热议话题,如何让技术为电影“锦上添花”更是业界不断探索的方向。
技术是电影的“影子”
  2016年,首次采用3D/4K/120帧技术的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引爆世界影坛,影片近乎真实的清晰度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银幕与观众之间的隔阂似乎消失了。2010年上映的3D巨制《阿凡达》曾掀起一场关于“技术革新电影”的大讨论。据悉,该片60%的画面都是全CG效果,为此,导演卡梅隆专门开发一种虚拟摄像机,以便在拍摄真人表演时能够更准确的进行预览。最终,该片累计27亿5400万美元的票房“笑傲全球”。
  毫不夸张地讲,电影的发展史其实是一部技术变革史,电影技术在不经意间创造一个又一个高潮。1894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出世界上第一架比较完善的、灵活轻便的手提工“活动影戏机”,世界电影史的大幕由此掀开。电影由技术催生,而历史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以一个固定镜头同样纪录了技术的瞬间。20世纪初期,有声电影和变焦技术走进公众视野,紧接着彩色电影和宽屏幕打开了电影新世界,防抖摄像机、特效艺术随之而来,90年代后逐渐诞生了数字3D电影。步入新世纪后电影技术日新月异,如今处于舆论焦点的VR技术似乎正在引领下一波影视创作的高潮。
市场倒逼技术进步
  近十年来,国内电影院银幕数量迅猛增长,据统计,目前国内银幕总数已达41179块,我国成为世界上电影银幕最多的国家。2016年,国内电影总票房达到了492亿元。国内电影产业从2011年电影票房刚过100亿元,到去年年底接近500亿元,每年在跨越一个100亿元左右的台阶。飞速扩张的电影市场、放映市场的技术进步,倒逼国产电影要紧随一流电影的制作工艺。
  徐克在执导电影《智取威虎山》时,看到李安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后,立即叫停“威虎山”。为了20分钟完整的打虎上山特效,电影推迟一年拍摄。这一决定不仅是出于艺术创作追求,背后亦不乏商业票房的市场考量。在2014年圣诞节,电影《智取威虎山》上映,“打虎上山”的特效镜头好评如潮,一跃成为年度票房黑马。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需求是科技发展的推动力。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张伟认为,人类对文化艺术作品的需求是电影技术变革的动力。“未来中国电影要走高科技自主创新发展的道路,要全面提升国产影片的科技含金量,全面提升视听质量和影院的观影体验,加快创建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的现代电影智能化生产创作流程和业务模式,促使电影工艺流程和产业的结构化升级,以实现科学发展产业规律、准确把握产业趋势和有效规避产业风险。”
技术与艺术的博弈
  技术对电影产业带来的变革不容忽视,但也引发不小争议。彩色电影问世之后,被视为打开电影新世界的大门。但仍有不少电影导演醉心于黑白片拍摄,不接受彩色片,在他们看来,彩色片折损了黑白片富有创作空间的光影效果。3月上映的剧情片《八月》即采用了黑白影像,导演张大磊认为,“黑白”更适合那个比较简单的年代。
  任何一项技术的出现都会激起不同的声音。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采用全新3D/4K/120帧技术巨制,也遭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电影技术所营造的奇观是为服务于电影本身,基于此,部分影评人认为,“李安将新技术置入一部文艺电影的做法本身就值得怀疑,所谓沉浸式的体验甚至抽离了电影本身”。对此,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张丕民说道:“电影本身就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艺术与技术对电影来说如同鸟的双翼相互支撑缺一不可,精湛的艺术品质加上精良的制作水平,能使一部电影作品锦上添花。一部缺乏视觉奇观的好莱坞大片令人乏味,而一部满是特效的文艺电影不免惹人生厌。”
  其实,电影的科技感太弱或太强都不是什么好事,“适合”永远是第一位的。对于电影创作来讲,故事往往是最动人的,大浪淘沙,经典犹存。经典之所以能永垂不朽,不是技术有多么惊艳,而是故事本身的魅力无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