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不懂政策的亏,享了研究政策的福,李奉胜认定“政策能生金”——

老参农问“政”上了瘾

2017-04-26 作者: 于向阳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于向阳
    本报通讯员 朱虹

  3月21日,莱芜市莱城区苗山镇苗山四村党支部书记、岳胜中药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李奉胜赶去浙江大学参加党建培训班。课余讨论时,一位教授说:“‘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家专门出台《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这说明中医药发展规划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上了。”
  一听政策就来劲的李奉胜眼前一亮,他琢磨着:“中药村的春天来了,一定要把握好国家的好政策!”
  岳胜中药种植合作社主要种植白花丹参等中药材,开发丹参茶等系列产品。在社员眼里,李奉胜平时喜欢研究政策,是公认的“政策通”。不过,李奉胜“政策通”的本领可不是一下子练就的,这源于他经历的一次“灭顶之灾”。
  2012年,李奉胜生产的丹参茶食品QS认证到了年审期,李奉胜拿着准备好的材料去市卫生局食监所年审。本以为走走手续就结束了,没想到市食监所的同志告诉他,国家卫生部新规定,丹参是中药材,以前的食品认证要中止,得重新申请保健品认证才能在市场销售。
  这意味着,作为年产10吨、销售额高达600万元的丹参茶面临停产。李奉胜将信将疑,又跑到莱城区药监局咨询,得到了同样的回答。即使这样,他仍不死心,一路打听到省里,所有部门的答复都一样。
  这个结果给了一直闷头种地的李奉胜当头一棒。他意识到,如果早点了解了政策变化,不至于出现眼前被动的局面,国家政策,得学。
  幸好,莱城区药监局的工作人员伸出了援助之手,告诉他:“虽然按政策,丹参茶不能走食品认证了,但也不一定非得停产。合作社可以立足科研,在选料、炒制、调整口感这些环节上搞研发,边申请边生产。”
  这个点子缓解了李奉胜的危机,也推动他开始了解政策、使用政策。听说市农业局免费给合作社提供技术培训、指导、服务的政策,他一下子来了劲:白花丹参种上后,总在第三年出现问题,不仅产量降低,病虫害严重,有效含量也大打折扣。他请来技术专家,摸索出了一套疗效显著的治病方案。省科技厅刚出台有扶持资金的研究课题,他立马把合作社的良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等课题报了上去,最终争取到项目资金20万元。
  尝到了政策甜头,李奉胜研究政策越来越上瘾。忙完基地里的活,他最重要的活就是看新闻、跑部门。2014年,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镇上把300亩建设用地以优惠价包给了李奉胜,用于搞丹参标准化、规范化、示范化种植。可做好这些,得投入不少钱。这时,李奉胜看到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对符合条件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有资金、政策等各方面的扶持。李奉胜马上就跑到镇上去申报,从副镇长到镇长到党委书记,李奉胜找了一个遍。同年,他的合作社获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3年里先后有100万元用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专项资金注入,为企业提质增效降成本帮了大忙。
  政策跑多了,李奉胜还有了意外收获,有的政策竟能“自动上门”。2015年,镇上一位分管农业的领导告诉李奉胜,现在省里正在报“万众创业,大众创新”典型,他们产业带动力这么强,可以报报试试。李奉胜半信半疑地交了相关材料,没想到获批了,还奖励了5万元。去年,市农机局主动和他对接,共同成立农机合作社。农机局免费提供农机具,培训农机手,为企业提供了40万元的政策资金。
  一条条惠农政策在合作社落地,让李奉胜感受到了政府的温暖。从此,他不再两眼只盯着政策算合作社的小账,也算起大账来。去年,莱芜市开展精准扶贫活动,身为党支部书记的李奉胜做出了一个决定:培训贫困家庭种植白花丹参,每亩提供300元的补贴,种苗价按半价收取,收购价高于市场10%,耕地、收刨、技术培训全部免费。一年多来,合作社带动100户贫困户脱贫,每户要补贴1000元,总支出10万元。
  让李奉胜没有想到的是,考虑到他的产业带动作用,市扶贫办还给他拨了20万元的扶贫资金,用于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
  “惠农政策是咱农民的坚强后盾,不依靠这些好政策我们做不大,更做不强。”浙江归来后,李奉胜的重点放到研究发展健康旅游的政策上来。对此,他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