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临邑37个省定重点贫困村打翻身仗

“边角经济”让薄弱村两委站“舞台中央”

2017-04-21 作者: 张海峰 来源: 大众日报
  □郝义春 报道   宿安乡邢仙龙村在村边角地种植的葡萄间作大蒜,目前长势良好。
  □本报记者 张海峰
  本报通讯员 任清松 禄超 胜龙

  村里房前屋后的一片片大蒜和葡萄苗长势喜人,临邑县宿安乡邢仙龙村党支部书记邢增然感觉自己说话也硬气了不少。作为全县68个省定重点贫困村之一,邢仙龙村靠这不起眼的边角地打了一个翻身仗。
  过去的邢仙龙村可不是这样的,村民马传亮说,环境脏乱差,集体一没钱,二没地,是经济空壳村、班子软弱村。
  上级对贫困村有扶贫资金、帮扶政策,但村“两委”却犯了难,想搞集体项目又没有地。
  “只要想干事,办法总比困难多。”宿安乡负责同志发现该村村内街道胡同较宽、闲散地较多,经过和村班子成员一番“思想碰撞”,决定在这些闲散地块上做文章。 
  说干就干。2016年4月,邢仙龙村清理出闲散地折合13.2亩,与县扶贫办、农林部门及帮扶单位论证,确定用争取来的资金在村内零散地开展葡萄、薯类、大蒜间作,交给贫困户管理,村北较方正地块建大棚种蔬菜出租。
  到今年,邢仙龙村紫薯和地瓜收入1.5万元,大棚承包费收入2.7万元,12户贫困户人均可分红1500元。残疾人邢加利夫妻,在村里干点力所能及的活,两人一年工资近7000元。村里又将村西一处低洼地改造成池塘养殖淡水鱼,并利用挖出的土方新建了一处假山公园,种上了樱桃等。由于统一规划实施,全村变得比以前干净漂亮多了。
  邢仙龙村的变化引起了临邑县委书记林春元的注意:“边角经济”方式灵活,贴合实际,能与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同步结合,给村两委班子提供了干事创业的舞台,有利于打破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瓶颈,可以鼓励部分村庄特别是贫弱村大胆实践。
  而在实施过程中,这种方式得到了更多的完善和升级。今年3月开始,林子镇董家村村民开始在村主干道两旁种植垂柳。“路坎壕边的空地、废坑塘、荒片,以及房前屋后的一些空地,这些本属于村集体所有的资源长期被占用或者闲置,甚至变成脏乱差的地方。我们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党员干部带头,共无偿收回村周边闲散土地110余亩。”林子镇董家村党支部书记董玉民介绍。他们采用“集体+企业+贫困户”模式,村集体负责清理闲散土地,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企业提供幼苗、技术并负责销售,以苗木入股;贫困户负责日常管护,收益按照3:5:2比例进行分配。通过与临邑文新园林绿化公司合作,现在79亩的闲散地种植绿化苗木,林下穿插种植蒜、葱、菜椒,32亩的坑塘种植旱藕,5.3亩废旧坑塘改建成鱼塘承包。“按照今年增收5万元的保守估计,村集体获利1.5万元,贫困户可分红1万元。等过两年绿化苗木见效益了,收入还要高。”董玉民说。
  “边角经济”无论整理土地、制定规划、具体实施,都需要村干部靠上作群众工作和管理服务。孟寺镇在全县贫困村最多,占到16个,原来5个村班子面临软弱涣散,通过发展“边角经济”,村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今年,该镇枣园、营子、油坊等6个重点贫困村,拆除旧院、厕所、残墙等200余处,整理出闲散土地与水面370多亩,发展了“土豆+地瓜轮种、蔬菜与果木(石榴)间作、养鱼种旱藕”三种种养模式,效益覆盖全镇622户贫困户。枣园村党支部书记李方章说:“原来村两委说什么没人听没人干,发展边角经济后,自己的干劲足了,接下来村里的换届心里也更有谱了。”
  县委书记林春元介绍,目前,临邑县域东部脱贫任务相对比较重的4个乡镇,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正在打造“边角经济带动带”,使之成为区域经济隆起带、美丽乡村辐射带、村级班子建设示范带。今年底,37个省定重点贫困村1470户贫困户都有望借助“边角经济”实现脱贫,村集体收入预计均达到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