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对古薛一带的历史他了如指掌;从民间收集的200多件文物全部上交国家——

孙井泉:古薛文化传承等不得

2017-04-16 作者: 张环泽 来源: 大众日报
  寻找齐鲁新乡贤(19)
  孙井泉当过村团支部书记、大队长。198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当上了滕州市张汪镇文化站站长,开始接触古薛文化。  
  □本报记者 张环泽 
  
  滕州市有个镇叫官桥,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7300年的北辛文化诞生于此;夏朝车正、造车鼻祖奚仲封地建薛国,历经2000多年;招贤纳士的“战国四君子”孟尝君封于此;勇于自荐的毛遂生于斯;隋末唐初置建“官桥驿”。  
  3月19日,记者在官桥镇文化站简陋的办公室里见到了62岁的孙井泉,他正埋首故纸堆里,带领人编撰《官桥镇志》。孙井泉是该书主编,作为滕州研究古薛文明第一人,他主要撰写古代薛国章节,这是该书最吃重的部分。  
  《官桥镇志》大约70万字,今年年底就要完工。孙井泉每天6点多从枣庄新城家里乘公交车1个多小时赶到镇里,下午5点多再乘车返回。每天路上耗时3个半小时,车费14元。
  人们不解,已经从文化站站长退下来10年了,缘何还这么拼?   
  孙井泉当过村团支部书记、大队长。198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当上了滕州市张汪镇文化站站长,开始接触古薛文化。   
  国家重点文保单位薛国故城位于官桥镇和张汪镇之间。1988年,孙井泉调到官桥镇,仍然是文化站长。这一干就是20个年头,深厚的古薛文化吸引了他,成就了他。
  官桥镇60平方公里土地上有70多处文物保护点,汉代遗址、汉墓群50处,国家文保单位2处,省级12处,市级23处。  
  官桥既是文化名镇,也是文物大镇。一踏上官桥的土地,孙井泉感到有了用武之地。“古薛丰厚的文化积淀深深吸引着我,震撼着我,我的一半精力用在了文物保护上。”他对记者说。  
  “文化站站长要有文化,真正干一行,爱一行,懂一行,钻一行,成为内行。”孙井泉开始啃那些佶屈聱牙的古籍,从字里行间搜寻古薛的印痕。  
  对古薛一带的历史,他了如指掌;谈起官桥出土的文物,他如数家珍;随便从地上捡起一个陶片,他能鉴定出是哪个年代。无论是哪级领导和外地参观团来视察和旅游观光,都是他当向导、做解说员。他走到哪里,就把文物保护宣传到哪里。为此,他办文物讲座,印发宣传材料,写宣传墙标。无论冬夏,他骑着自行车到各个遗址巡回检查。  
  官桥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物,让他备感自豪。作为一名地方文化的守护者,他感到责任重。省古薛考古队两年的勘探发掘中,他都参与过;前掌大遗址近20次考古发掘,他都配合过。  
  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等不得,要抢时间干。镇里没有资金,上级没有拨款,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主动作为。他和镇中心中学原副校长任世淦老师一道奔走呼号,发动社会各界筹资30多万元,重修了毛遂墓,并专程去天津,请著名书法家王学仲先生题写了“毛遂之墓”碑文,设计建造了“脱颖而出”冒尖碑;继而,重修了孟尝君陵园,建立起五间“礼贤馆”;接着,又建立起北辛遗址纪念馆双檐碑亭;后来,又相继建成丰山烈士陵园的10多处烈士碑群,其中“中华魂”主碑高6米,碑铭由著名作家魏巍题写,现在的丰山烈士陵园成了全镇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先后修复了“孟尝君养士处”“古驿歇马亭”“敬德勒马看古槐”“大康留唐槐”“元代礼部尚书任居敬祖茔”等碑刻。每一处景点,都是他亲自规划;每一块碑石,都是他亲自设计。
  “文化站是个清贫的单位,文化站站长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乐于奉献才能做好。”这是孙井泉当了25年文化站站长的心得。
  官桥就是个大博物馆,地下到处有宝贝。孙井泉当文化站站长期间,经他的手从民间收集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共200多件,全部上交了国家。不仅如此,至今孙井泉手里还有一万多元没有报销的发票。这是当初修建北辛遗址碑亭和丰山“中华魂”碑时超支的钱,他把省下的私房钱和稿费填了这笔亏空。“并不是想找谁报,权当作个纪念吧。”他轻描淡写地说。  
  从一名初中生成长为为副研究馆员,孙井泉并没有感觉文化站多么清苦,相反他觉得古薛厚重的土壤滋养了他,成就了他,与古薛文化作伴,他感觉充实并快乐。几年下来,孙井泉出版了很多专著:《走进官桥看历史文化》《滕州民俗》《枣庄民俗》等。
  2007年从文化站内退后,孙井泉并没有赋闲回家养老,而是继续为保护、传承古薛文化奔波,向上级呼吁重视古薛文化遗址的保护、古薛文化的弘扬。
  孙井泉正在跟朋友策划搞一个考察活动,沿着孕育古薛文明的母亲河薛河,从源头一直到尽头,河两岸10公里,每个村的人文历史、古遗址、古国、古城、墓葬、庙宇以及语言、风土人情等都要详尽记录下来,形成文字和影像资料供后人参考。
  惟薛有序,于斯千年。“前半生给了古薛文明,有生之年还想为它活,这个情结至死都不会消失。”孙井泉又伏案写起了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