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展现五千年自然人文变迁 传承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

2017-04-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省史志办主任 刘爱军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由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的大型历史地理学术著作《山东省历史地图集(远古至清)》(以下简称《图集》)于2016年12月出版问世了。这部《图集》凝聚了省内外数十位知名专家学者10余载心血,包含《政区》《自然》《经济》《文化》《社会》《军事》《村镇》《古地图》8个分册,有地图1000余幅、图片600余张、文字200余万字,全面、真实、权威再现了齐鲁大地五千年自然与人文地理变迁,是我省历史地图及其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是学术界、方志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填补省内学术、出版领域空白,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被列为“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对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图集》编纂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齐鲁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齐鲁历史文化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进入21世纪后,随着学术界对齐鲁历史文化挖掘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系统整理山东历史地图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2004年,一批省政协委员向省政协提出了《关于编制〈山东省历史地图集〉的建议》的提案。在提案落实过程中,省史志办充分发挥史志工作优势,积极向省政府争取,使这项工作很快获得了批准,并明确由省史志办牵头负责,随后,精心组织,抓紧落实,编纂工作很快启动。
  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图集》编纂工作。2005年12月9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成立山东省历史地图集编纂委员会的通知》,成立了高规格的编纂委员会,省长韩寓群担任编委会主任,副省长张昭福为常务副主任,省直相关部门、单位、院校负责人为副主任或委员。2013年公布了以省长郭树清为主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为第一副主任,副省长王随莲为常务副主任的编纂委员会。2006年1月18日,《图集》编纂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印发了编纂方案,并把《图集》编纂列为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标志性工程。编纂过程中,我省议事协调机构一再精简,但《山东省历史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始终得以保留,并且始终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充分体现省委、省政府对这项文化工程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使我们受到极大的鼓舞,成为这项重要文化工程得以顺利完成的坚强保障。
  二、《图集》编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
  《图集》编纂是一项重大的、系统的文化工程,涉及自然、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诸多领域,要高质量完成这项工作,必须组织全省史志机构、省直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出版部门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有幸的是,这项工作得到了方志界、学术界、出版界及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使我们迅速组织起坚强有力的编纂力量。
  经过认真研究,并报省领导同意,我们对编纂工作实行分工负责制。其中,省史志办负责牵头组织并承担《政区》《村镇》《古地图》分册,省直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承担相关领域的撰稿任务,计划编纂周期为8至10年。为了加强对编纂工作的组织领导,省史志办及时组建了总编纂组,设立了编辑部,具体负责组织和推动编纂工作。为了保证学术质量和权威性,我们精心选聘10余位国内历史地理学界著名学者担任学术顾问,对编纂工作中的重要业务环节进行指导和把关。这些专家学者主要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社会科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及省内的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等,主要有著名历史学家安作璋、乔幼梅、谢祥皓、孟祥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邹逸麟、王文楚、史为乐、朱士光、韩光辉、尹钧科、谢鸿喜等。撰稿人则从有关省直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选聘,都是有关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和骨干力量,有很好的政治觉悟、学术素养、专业知识和文字功底,有力地保证了《图集》的学术水准和学术质量。
  全省史志部门积极参与编纂工作,发挥史志特色和优势,为丰富《图集》内容、提高编纂质量作出很大贡献。2006年6月,省史志办下发了《关于征集〈山东省历史地图集〉历史文化村镇资料的通知》。各市、县(市、区)史志部门积极响应,深入基层调研,搜集历史资料,积累了大量历史文化村镇资料,在此基础上,于2008年2月推出了《山东省历史文化村镇》,包括17个分册、200余万字、1000余幅照片。《图集》编辑部走访了国内外多家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翻阅了400余种明清以来山东地方志,搜集了2000余幅古地图,其中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山东运河全图》等非常珍贵,具有重要价值。这些资料为《图集》中的《古地图》《村镇》两部分册打下扎实的资料基础。2008年6月至2010年2月,省史志办先后组织召开了由学术顾问和专家组成员参加的各分册书稿评议会,对书稿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关。会后,编辑部对相关单位和专家学者提出的600余条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细致整理,集中精力对各分册、图组进行了全面修改完善。到2010年底,《图集》征求意见稿基本成型。
  出版部门也给予了关心支持。2011年1月,山东省地图出版社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将《图集》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并调集骨干技术力量组成出版编辑队伍,加班加点、不辞辛苦,为《图集》尽快出版印刷付出了辛勤劳动。2013年下半年始,各分册陆续报《图集》编委会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定,分批交付印刷。为方便查阅,我们还编辑制作了《索引》。经过10余年的努力,至2016年底,《山东省历史地图集(远古至清)》终于全面问世。
  三、《图集》再现齐鲁大地数千年自然人文变迁,填补了省内学术、出版领域空白
  《图集》分为《政区》《自然》《经济》《文化》《社会》《军事》《村镇》《古地图》8个分册,全面展现了齐鲁大地五千年自然与人文地理变迁。
  《政区》分册设图40余幅,分为5个图组,并附设民国时期地图两幅,凸显历代山东政区地理沿革特点。部分朝代增加或补绘了图幅,部分图幅补充了大量信息,多数图幅按山东地区政区格局特点确定了标准年代,凸显地域特色,增强了学术性。
  《自然》分册设图95幅,分为11个图组,反映古地理、海洋、植被、动植物、水系、湖泊、名山、名泉、名洞、气象灾害、水旱灾害、蝗灾、疫情、地震灾害等内容。黄河泛滥、海岸线变迁及大运河开凿是这一分册的重点与特色。
  《经济》分册设图103幅,分为13个图组,反映农耕区、作物区、耕作制、农具、牲畜、水利工程、渔业、纺织业、陶瓷、琉璃业、矿冶业、盐业、土特产、货币、田赋、商贸、市镇、交通、近代企业等内容,彰显山东地区经济区位特点及地理特色。
  《文化》分册设图58幅,分为10个图组,反映海岱与华夏、文化遗存、古墓葬、运河遗存、盐铁窑遗址、古建筑、出土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名人、保护名录等内容。重点反映自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至两汉时代数千年间山东地区先民留下的丰富文化遗存、以孔孟府邸庙堂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建筑群等古建筑、省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等内容,彰显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和文化特色。
  《社会》分册设图81幅,分为10个图组,反映民族、帝王巡视、望族世家、人口、移民、人物、先贤圣迹、宗教、会党组织、社会救助、方言等内容。其中山东历史上的民族迁徙、人口迁移与明清时期科举文化世家是这一分册的重点和特点。
  《军事》分册设图87幅,分为5个图组,主要反映战场、战事、战例、驻军、军事设施、军事人物、兵学文献等内容,山东浓厚的军事文化积淀在这一分册中得到详尽反映。
  《村镇》分册设图30余幅,分为3个图组,收录宋代以来的重要市镇、清末境内的重要村庄集市及全省1000多个历史文化村镇。宋元以后山东村镇分布特点和发展规律是这一分册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
  《古地图》分册设图近500幅,分为8个图组,根据山东地区历史地理资料特点,重点选录建置、城垣、海疆、运河、黄河河工、州县水道、源泉、名胜古迹等内容。其中明清时期彩绘的海疆、黄河、运河及古迹名胜等图是本册特色。
  《图集》汇聚海量信息,集成最新成果,对有关领域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编纂严格遵循学术规范,资料扎实全面,每图组后附有印证资料和资料来源,这在国内地图集中尚不多见。学术观点力求创新、权威,给读者以新启发、新收获。体例上以图幅、文字、表格、照片互证,做到可查、可读、可览、可信、可用。《图集》全面再现齐鲁大地五千年沧桑变化,生动反映山东先民在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发明创造和独特贡献,体现山东人民勤劳勇敢、守礼好文、开拓进取的精神气质,凸显山东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具有浓郁的齐鲁风格、中国气派,具备重要的“存史、资政、教化”作用,填补了省内学术界、出版界空白。
  较之国内同规模同类型地图集,《山东省历史地图集》历时最短、信息量最为丰富、投入资源最少,并以一流的学术水准、丰富的历史信息含量受到了学术界高度赞誉。
  四、《图集》对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省历史地图集》以地图形式和地图语言直观、系统地再现山东地区从远古至清代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和环境变迁史,是山东历史文化研究重要的学术积累和学术总结,是对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阐发,具有重要的学术文化价值,同时还可为生态保护、规划建设等领域提供科学参考,对推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图集》系统总结山东历史地理研究成果,有利于推动学术研究深入发展。《图集》编纂广泛收集资料,参考2000余种古今文献、著作,吸收最新学术成果,系统梳理古今学者在山东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学术难题组织精心论证,实地测量、考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达到很高学术水平。《图集》不仅是重要的学术积累,也有许多学术创新,书稿中每一个图组的设计和内容的选取,每一幅地图的绘制,都是编绘者不断吸纳最新资料,多年潜心治学的研究成果。《图集》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全面、权威的借鉴和参考,有利于将齐鲁历史文化、历史地理研究引向深入,达到更高的研究水平。
  第二,《图集》传承彰显了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具有重视历史、研究历史、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前人为我们留下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古地图即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早在公元3世纪,我国西晋地图学家裴秀就利用“制图六体”编绘了历史地图《禹贡地域图》。此后,历史地图编绘传统绵延不绝。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历史地图的编绘和出版,形成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成果,最著名的是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山东省历史地图集》的编纂,这样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工程,不仅是对山东历史地图的系统整理和总结,也是对山东先民重视历史、研究历史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
  第三,《图集》以独特角度对齐鲁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和阐发。山东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品贸易业,也创造了璀璨夺目的齐鲁文化,为我们留下厚重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累计完成5000多种地方志的编汇,编纂了《山东通史》,整理出版了《山东文献集成》等地方文献丛书,以文字的形式对全省历史文化发展做了系统梳理和总结。编纂《山东省历史地图集》,则是以地图形式和地图语言对山东人文与自然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和阐发,弥补了单纯文字历史的不足,直观再现齐鲁文化的源流和山川环境的变迁,以不同于一般历史文献的角度阐释了齐鲁优秀传统文化。
  第四,《图集》的出版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首先,《图集》的出版为社会各界了解山东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直观便捷的窗口,对我省加强与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很大促进作用。其次,《图集》将历史、地理、考古、地方志、出版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引向深入,将进一步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繁荣发展。再次,我省经济社会各项建设,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建设等工作,都能从其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智慧,使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良性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