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基础设施投资巨大、“农户+农户”模式面临挑战

湖沟村旅游如何再突破

2017-02-26 作者: 李铁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李铁

  湖沟村位于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东北部,由上湖沟、下湖沟、核桃湾、山顶和贾庄5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298户1178人,耕地面积620亩,山场面积3600亩。
  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之一。自2013年底起步,迈过三年初创期,乡村旅游如何转型升级?
  2月16日,本报记者连续第五年到湖沟村采访。
产业融合,偏僻山村变了样
  早上七点钟刚过,山里的气温还不到零摄氏度,冷风嗖嗖的,贾庄却是热火朝天:村民王光富正给一堆砖头反复浇水,“得抓紧时间建(民宿),桃花节马上就到了。”村民刘夫东的房子框架已经建起来,前一天刚给房子铺了地暖。往山上赶路的村民王广坤边走边回头说,这两天要把果园树枝剪了,再往后就来不及了。
  是乡村旅游让这座闭塞的小山村彻底变了样。2013年底,在省旅游局驻村第一书记的帮助下,贾庄8家农户出资成立了湖沟村旅游合作社,到今年,全村32户已有25户入社。
  2014年起,村里依托泉崮山上的千亩桃园办起了桃花节,每年4月11日开幕,次次都能吸引3000多名游客。村民李瑞良说,“桃花节开幕那天人最多,光我家就有三百多人,杀了两只羊、一头猪,当天就被吃光了,去年桃花节一天就赚了9000多元。”他算了算,2015年和2016年,每年收入都有20多万元,“这在10年前做梦都不敢想”。
  通过“旅游+林业”模式,发展采摘经济,贾庄一三产业融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卖给果贩每斤桃3块钱,游客采摘就是5块钱一斤,还不用拉到枣庄市区卖,村民张庆传估算了下,采摘零售和商贩批发比例能达到1:1。
农家乐升级民宿
希望与担忧并存

  湖沟村住宿条件的变化也折射出村子的巨变。
  前两年,村民们大多局促在茅草房里,记者早上进村采访,晚上再回到镇上;前年,李瑞良家的四合院腾出3间做农家乐,记者在他家过了正月十五。今年,李瑞良在门前的空地上盖上了两层民宿,共16间,独立卫生间、空调、热水器样样齐全。知道记者要留在村里住,他的老伴熟练地铺上了新床单和被罩,并送来热水和茶叶。
  农家乐升级为民宿的背后,反映的是乡村旅游的火爆促使农民自发改善环境。相比去年,山坡上又起了八栋新楼,条件也越来越好。张庆传一户就修了两栋楼,14间客房,客厅还被设计成音乐酒吧。
  在旅游数据统计中,过夜游游客数是检验旅游市场吸引力的黄金指标,这个数字越高,越说明当地旅游服务到位、外地游客喜爱。在贾庄,除了省外游客路途遥远,省内游客大多选择当天往返。曾去日本、胶东等地考察农家乐的李瑞良反思,旅游要素涵盖吃、住、行、游、娱、购等,产品不够丰富,就很难留住游客。
  这正是贾庄村民的担忧所在。吸引游客完成采摘一日游之余,村民们希望增加旅游项目留住游客。他们将目光放在了泉崮山,海拔624米,是周边最为险峻的崮型大山,风景优美,还能观赏庙宇石刻,可惜上山没有石阶,只能沿着羊肠小路攀爬。
  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巨大,绝非村民们自身所能完成的。山亭区是财政贫困县,推进旅游小镇建设,只能逐村支持,2016年前,政府已向湖沟村投资1400万元,建设了停车场、旅游厕所,完善了游客服务中心、休憩木亭、水上娱乐场所等。2016年区里重点支持同镇的石嘴子村和葫芦套村,很难再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向湖沟村。
吸收剩余劳动力
副业何时变主业

  淡季少人,旺季挤人的旅游通病在贾庄也有体现,村民们感到收入不稳定,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农家乐留给老人和妇女经营,旅游业始终是副业。
  作为合作社的核心成员,理事长李贞国今年47岁,却是村里经营农家乐最年轻的,他曾经在东北打工10年,对两者之间的差别感触很深,“打工来钱快,每月五六千,一年下来四五万稳稳的,农家乐冬天生意少,很多人觉得不长久。”
  村民郭芳最早一批开农家乐,但去年她不得不放弃,门前供游客吃饭的小凉亭也改成了停车库。
  经过3年的发展,湖沟村旅游合作社开创的“农户+农户”模式也在面临挑战。李贞国想引入大型旅游公司,发展“公司+农户”模式,通过旅游公司的介入和带动,吸纳农民参与经营与管理。可惜,联系了很多家机构都没谈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