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形成体系

2017-02-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孙先凯
  
  春节前,由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举办的“新六艺”国学体验冬令营吸引了不少小学生前来参加体验。冬令营将“琴”“棋”“书”“画”“健”“读”等多种知识融为一体,孩子们可以习书法、画国画;学射礼、练太极;拓古碑、印年画;学泥塑、忙剪纸;赏国乐、下围棋,在快乐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学生家长认为,这些在学校中学不到的课程不仅能够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并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很有帮助。也有家长提出了“学校开设传统文化类的课程太少了”“参加社会上开办的班又怕不够正宗”等担忧。
  如何推动传统文化在教育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要求,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具体如何实施?“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已经给出了答案。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文化、教育等部门权责不明、只重视小学生而忽视大学生、社会教育培训机构鱼龙混杂等乱象。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为原则,指导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体系”。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体系化,首先需要融合政府文化、教育部门,形成“一体化”的指导、推动机制。
  笔者采访“戏曲进校园”这一话题时发现,某市京剧团进行了多年的戏曲进校园活动,三十多所学校只有一所坚持下来。这一所小学,戏曲进校园的成果显著,戏曲受到了小学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并且成为全国知名的京剧特色小学。探访其成功的原因,学校负责人告诉笔者,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坚持将京剧作为办学特色,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得到了区教育局和市京剧团的支持。区教育局支持其办学理念,为小学提供了经费的支持;市京剧团为小学提供了师资的支持。教育和文化部门的合作支持,才使得京剧进校园能够持续进行下去。探究其他学校没有坚持下来的原因,大多是缺乏相关经费和政策的支持,使得戏曲进校园只是“一头热”,最终导致不了了之。就此看来,文化和教育部门的协调合作形成“体系化”的推动机制,是传统文化教育持续推进的基础。
  其次需要建立涵盖国民教育从初级到高级各个阶段,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多个方面的“体系化”教育。
  据笔者观察,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小学”要比“进中学”“进大学”多很多;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在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阶段比起学校教育阶段则少很多。据笔者了解,在西方教育发达国家,教育的各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艺术、戏剧等课程被纳入必修课,艺术教育的涵盖范围较为广泛。值得关注的是,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正是针对高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方面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欠缺,希望能以此《意见》为契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和各方面。
  此外还要重视社会化办学的补充作用,规范和引导社会化办学的方式和内容。
  目前,国学培训班火热,从幼儿到学生,从普及班到高级总裁班,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水平人群的国学培训班层出不穷。一方面,这些培训班补充了学校和社会教育的不足,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形成有非常大的补充作用;另一方面,其办学质量不得不引起重视。据笔者观察,并不是所有的国学培训班所教授的传统文化知识都是那么“正宗”,办学水平也是良莠不齐。这样一来,想要让社会化办学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益补充,还需要政府的监管和指导,一方面,政府需要严格准入机制,保障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化教育的高水准;另一方面,组织专家学者形成顾问团队,对社会化教育的内容提供专业的指导,确保其教学内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