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型发展建设现代城区

天桥区:勇做携河发展排头兵

2017-02-0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泺口服装市场转型升级
  △老棚户区旧貌换新颜
  △助力济南市打造全国区域性物流中心
  △北湖片区效果图
  △携河发展迎来新契机
  核心提示:“全力打造产业转型样板区、商贸交往中心区、都市山水秀美之区、活力和谐幸福之区”,这是济南市天桥区面向未来绘制的发展蓝图。围绕此,该区将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精准对标,深入实施产业强区、项目带动、文化引领、全域城市化战略,全力推动“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在天桥的生动实践,勇作携河发展排头兵,把天桥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

  □申红 田可新 单琦惠
  
新发展
驱动各项事业不断进步

  五年来,济南市天桥区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围绕济南市“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发展目标,当地高点定位,提出“努力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主战场、科创中心重要阵地、经济中心重要一极、金融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思路,积极融入省城新一轮发展,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当地的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8.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8.21亿元,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3.5%;五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63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4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7%;对外开放不断拓展,招商引资五年累计实现323亿元;企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天鹅棉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恒誉环保、海天物联、中教产业、美迪宇能等在新三板挂牌;推进专业市场提质升级,新增、改造专业市场44处,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新增市级以上都市农业园区13家、农业龙头企业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家;村(居)集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总资产达到126亿元,比2011年增长46%。
  天桥区北跨发展更是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空间优势得以持续释放。该区坚持把北跨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积极争取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加速企业集聚,打开了天桥跨越发展的新空间。济南化工产业园区转型为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5亿元,新建综合厂房200万平方米,新增企业500家。鑫茂齐鲁科技城、新材料科技园、新材料交易中心等产业平台全面建成,传化泉胜公路港一期一批次即将投入使用,中德(济南)产业园完成规划设计。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昱新材料研究院等研发机构落户园区,建成国家专利技术(济南)展示交易中心。该园区被确定为国家火炬济南新型功能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国家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而鹊山龙湖片区建设也实现突破,中弘新奇世界国际度假区实现投资9.4亿元,完成建设面积30万平方米。
  而该区的城市建设更是加快推进,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当地完成黄台、北湖、济泺路、药山、堤口等片区控规修编;官扎营、宝华、万盛、茂新、仁丰等片区居民顺利回迁,全面完成老城区确定实施的棚改任务;大力推进“四旧”改造,五年累计拆迁12705户,拆迁面积183万平方米,供应土地近万亩,新建住宅610万平方米、商务楼宇150万平方米;火车站北广场主体工程基本完成。药山片区多家知名房企进驻开发。北湖片区完成拆迁89万平方米,北湖即将开挖。与此同时,天桥区还加强市政道路建设,对济泺路、无影山西路等460条主次道路综合改造和整修。加强轨道交通服务保障,R2线顺利开工建设;加强河道整治,实施工商河、前后引河等15条河道综合治理。加强防涝防洪设施建设,改造积水点9处;以开放式小区综合整治省级试点为重点,推进北坦小区、工人新村南村等老旧小区“四供两排”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十大行动”,建筑工地实现标准化、数字化长效管理;建成药山山体公园,对无影潭、小无影潭公园进行综合整治;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73条,完成32个村连片整治……
  发展成绩要为群众生活“提质”。为此,该区始终坚持民生为本,积极推进生活品质共建共享,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当地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五年新建改建幼儿园11所、中小学20所,大班额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初步得到有效解决;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创业培训和扶持力度,五年新增城镇就业8.9万人;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各类基本社会保险持续扩面,社会保障能力持续提高;深入实施“暖心工程”,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获得养老服务全国创新奖;创新社区社会工作,被评为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四德”工程,组织开展“全民学习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四大战略
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当前,济南市“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建设目标,已破题起势,“携河发展”的发展战略更是为正在厚植发展新优势、打造战略新高地的天桥区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巨大的动能。日前,济南市提出的“一主一副,五大次中心,十二个区域中心,加两个卫星城”的城市发展框架,济北调整为城市次中心、济南新区规划上报,无疑再为“北跨”桥头堡的天桥区注入瞩目未来发展的新动力。
  携河发展的局面一旦打开,天桥黄河南将加速更新升级,成为跨河发展的战略支点,黄河北将全面推进城市化,南北互动,产城融合,天桥将迎来大开发、大建设、发展大提速的崭新阶段。
  因此,天桥区正面临着厚积薄发、乘势而上、加快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地确立了“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持续深化‘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在天桥的生动实践,深入实施产业强区、项目带动、文化引领、全域城市化战略,全力打造产业转型样板区、商贸交往中心区、都市山水秀美之区、活力和谐幸福之区,加快转型发展、建设现代天桥,勇作携河发展排头兵”的指导思想,在今后五年内,实现“五个确保”,即确保综合实力显著跃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力争到2021年生产总值达到610亿元,年均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亿元,年均增长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确保产业后劲显著提升,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发展方式,力争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确保城市面貌显著变化,城市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日益完善,城市管理精准化精细化精心化水平不断提高,市民生活更加便利、市容环境更加整洁、城市运行更加有序、现代气息和文化特质更加浓郁;确保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绿色低碳水平明显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大幅提升,水体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环境更优美;确保民生福祉显著增加,形成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起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为实现上述目标,天桥区将在未来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实施“四大战略”——
  产业强区,就是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重振天桥工业经济,厚植服务业发展优势,让产业成为支撑天桥未来发展的筋骨,重点瞄准产业发展前沿,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平台,形成一批发展大有潜力的产业群、企业群、产品群,坚持以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提升存量、培育增量,实现产业强筋壮骨,让发展实实在在、充满活力。
  项目带动,就是要牢牢扭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抓大项目、大抓项目,以项目大建设带动天桥加快转型、跨越赶超,重点瞄准产业升级、城市更新、社会民生领域,策划项目、争取项目、引进项目、落地项目,使各类项目接续推进、滚动发展,要把招商引资作为生成项目的重要途径,把棚改旧改(征地拆迁)作为落地项目的空间保证,把优化环境作为推进项目的根本保障,在全区形成支持服务助推项目建设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文化引领,就是要大力传承和保护历史文脉,留住根和魂,让天桥展现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重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深入开展宣传和引导,使之成为天桥人奋发向上、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和丰厚滋养,系统梳理红色文化、工商文化、黄河文化等资源,做好挖掘、保护、利用文章,使之成为天桥城市标识的重要元素,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黄河两岸的遗产、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立起来。
  全域城市化,就是要以产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带动现代化,全域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和功能布局,全域实现精细治理、规范管理,重点推进黄河两岸均衡发展,黄河南坚持拉高标杆、精细建管,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强违法违章建设整治硬度,实现充分城市化和高端发展,黄河北坚持规划引领、有序开发,实施产业带动,促进产城融合,建设一批功能性项目,保护利用好农业资源,加快形成组团发展、田园秀美的发展新格局,让北部居民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
锐意进取
勇做携河发展排头兵

  新蓝图、新目标,吹响了新一轮建设的号角,“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锐意进取,担当作为”已经成为天桥区全区上下干事创业的主旋律。未来,当地将多措并举、多点并进,全面推动各项事业持续提升。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打造产业转型样板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天桥区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当地将加快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崛起,加速产城融合,推动新区建设,重点打造新材料、信息通信、智能制造、现代物流产业集群,积极融入济南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瞄准德国、韩国、台湾地区引资引智,瞄准世界500强、国企和民营强企招大引强,让开放成为园区加快崛起的强力助推器。该区提出,未来五年,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要高于全区增幅两倍以上,努力争创国家级开发区。与此同时,该区还将加强产业发展的研究规划,明确产业发展导向,工业领域重点发展新材料、光纤通信、智能制造等产业,服务业领域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休闲旅游、产业金融、文化创意、商贸流通等产业,围绕“3+5”产业体系,完善产业发展推进机制,强化要素、政策、服务保障,让机构、人才、资金、项目充分活跃起来,并全力打造一批产业平台,集中资源要素,完善推进机制,争取早成规模、多见成效,加快形成支撑未来发展的隆起高地。此外,该区还将实施企业上市计划,五年内孵化培育20家以上企业上市;“大树”计划,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骨干优质企业;“群狼”计划,培育一批优秀中小企业和创新潜力企业;“扶壮”计划,千方百计把拆迁片区的优质企业留下来,帮助扶持发展壮大;“才俊”计划,引进汇聚高层次人才,让各类人才安心在企业施展才华、创造价值;“倍增”计划,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产业产值双倍增;企业家成长计划,培育壮大企业家队伍,弘扬企业家精神,以优秀企业家带动优秀企业发展。
  未来五年,天桥区将拓展放大优势潜力,打造商贸交往中心区。一方面,该区将实施专业市场外迁和改造提升,按照“城内办商场、城外办市场”的思路,既要把该迁的迁出去,又要把市场资源盘活好,让商贸交往更有活力,实现“市场大区”的二次创业,并实施“筑巢计划”,加快市场载体规划建设,引导初级专业市场、物流企业向黄河北地区搬迁,加快城区市场设施改造、功能再造,推动由现金、现货、现场交易向设计、研发、会展、品牌营销、总部办公等方向升级,发展高端物业,集聚商务功能,引导多样化消费,打造具有新的竞争优势和品质品位的城市经济;另一方面,当地将进一步提升商贸商务功能,深入把握轨道经济到来、跨黄河桥隧建设、大明湖景区免费开放、火车站北广场建成、小清河复航等引发的区域价值提升和功能转变,深入把握济北城市次中心和北湖、桑梓店建设地区中心带来的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深度适应和引领资金、技术、产业、知识、消费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打造一批富有特色、体现魅力、提升形象的特色商业集聚区,带动高端产业和人气商气集聚。
  “努力把天桥建设成为具有历史记忆、山水特色、功能完备的美丽城区”也是当地的发展着力点之一。围绕此,该区将深入实施棚改旧改(征地拆迁)攻坚行动,力争跑出天桥棚改旧改(征地拆迁)的加速度,强化北湖、徐李、泺口、药山等重点片区工作推动,加快北湖公园和地标建筑建设,积极推进小清河沿线旧村居改造,并高度重视回迁安置,深入推进安置房小区管理星级评选活动,大幅提升安置房小区居住品质,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加快推进老国有企业厂区改造,留住、传承近现代工业基因,盘活老厂区土地资源,实现城市有机更新;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老城区突出功能品质,深度更新,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管理水平和环境品位,黄河、小清河沿线突出沿河风貌,推进景观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文化廊道,建设滨河经济带和休闲景观带,北部新区突出都市田园风情,深度融合现代产业、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建设特色小镇,实现村美民富,更要新建标山路、新赵路等一批规划路,改造蓝翔路、徐李路等一批破损路,打通生产路、北关北路等一批断头路,消除蓝翔路铁路桥、东西丹凤街等一批积水点,建设北部热电厂、园区变电站等一批功能性项目,提升全域城市功能;将加强环境治理,水岸联动“治水”,完善河长制,全面截污治污,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推进河面水体与河岸景观综合整治,建设沿河生态健康廊道,修复提升“治山”,全面建成药山、标山、鹊山等山体公园,再现“齐烟九点”韵味,标本兼治“治霾”,深入推进“十大行动”,加大“十大措施”落实力度,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好转。综合施策“治堵”,以治理交通拥堵“十大措施”为抓手,统筹推进,实现畅通出行,高压态势“治违”,打好拆违拆临、建绿透绿攻坚战,让违法违规建设无处藏身,持之以恒整治“脏乱差”,在面上广泛整治的同时,每年区里至少集中提升一条路,每个街道至少集中提升一条路,地下管网、沿街秩序、保洁绿化、视觉空间等统一整治规范,做到“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是天桥区所有工作的落脚点。未来五年,天桥区将进一步加大民生各领域投入,让老百姓感受到既有速度又有温度的发展——当地将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促进机制,加强失业预警干预,强化对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就业帮扶指导;深入实施“暖心工程”,提升居家和机构养老水平,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助残和慈善事业,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建立扶贫济困动态帮扶体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办优质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是天桥群众最迫切的愿望、最现实的需求。要加大学校建设投入力度,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和“大班额”问题,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办好“全民学习节”活动,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深化大健康格局,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完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打响一批重大文化活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