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2016-12-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桥头镇:人才“落地”助力农业“腾飞”
  □彭辉 董洪林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桥头镇严抓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依托农业大镇的产业结构优势,着力打造农业技术人才强镇、科技强镇,为全镇人才发展、科技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威海康嘉园农资超市有限公司在区农经局、桥头镇政府的支持下引进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王鹏,开拓实验基地50余亩、生产基地500余亩,与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市农科院、土肥站和区农业局等部门联合,开展花生高产试验示范,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对公司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大力提升公司技术水平,将先进理论应用于日常生产中。
  地膜是当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技术设备,但由于一些质量差、难回收的地膜被部分地区的农民大量使用,致使地膜回收困难,农田残留地膜现象严重。为推广可降解地膜,王鹏一方面说服几家普通农户,对实验田进行观测,形成对比实验结果;另一方面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进行深入交流,传播种植技术,为大家讲解使用可降解地膜的好处。
  桥头镇果树种植时间较长,产量出现逐渐下降,果品质量也存在不同程度降低,使得果品收益大打折扣。而运用王鹏带来的新型果树种植技术——高纺锤形树形。其优势较为明显:一是结构简单、技术容易掌握、成形快,中干强且直,在中干上培养大小不等、长短不一、错落有致的30—50个分枝即可;二是管理方便、节省劳动力,高纺锤形整形及其配套栽培模式是开展果园机械化、大幅度节省劳动力的最佳选择;三是前期产量高,管理得当,一般3年就可以完成树形整形并坐果,第4年就有较高的产量,缩短幼树期2年以上。王鹏为能将此技术广泛传播开来,主动承担果树培训讲师任务,为大家从基础讲授果树技术,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授果农修剪、施肥等技术。2015年公司与追溯宝合作,建立农产品可追溯安全体系,让公司所产的农产品与农业投入品来源清晰,去向明确,随时可查询。在王鹏的不懈努力下,公司的生产技术不断创新,产品不断升级,质量不断提升。
  王鹏带领公司科技人员研究农业相关部门要求,积极推动“三改三减”措施落实:一是改良品种。选择优质品种,改造老化果园。二是改造树形。因树而异,采取不同措施,实现树形改良。三是改优土壤。采取增施有机肥,应用生草覆盖、种植绿肥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四是削减密度。对密度过大的果园,采取有效方式,增大株行距,降低果园密度。五是减施化肥。优化氮磷钾配比,集成推广配方施肥、高效新型肥料、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提高水肥利用率。六是减喷农药。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
威海光华医院的“医养结合”人才探索
  □彭辉 杨建波
  
  11月30日上午,中韩国际医院(威海)及光华老年护养院工程举行封顶仪式,威海自此有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新地标,也开启了新型人才管理模式的探索。
  “将来的医院准备实行全员合伙制,所有在光华医院工作的员工均享受内部持股,员工和员工之间不是打工关系,而是人人‘打工’为自己。医院借此将优秀的医疗资源共享,打造一个公平创业的平台。”威海光华医院院长李光华说。
  中韩国际医院(威海)及光华老年护养院由威海光华医院投资2亿元人民币开发建设,为公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位于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南侧青岛中路东侧的中韩商贸区域内,规划建设用地42亩,病房主楼19层,护养院主楼26层,普通病房床位600张,高端养老护养床位600张。李光华说,该医院将建成一座集医疗、教育、科研与预防、保健及高端养老于一体的,以微创外科、功能神经科、头颈外科、老年病科、中医养生、康复保健科、韩国整形美容科、牙科、产科、高端养老护养服务、预防医学为主,融入国际、具有韩国特色的现代化专科医院。
  从中,我们不难搜索到几个关键信息,那就是高起点、精准医疗、医养结合体,而这些正是光华医院未来人才建设探索上的发力点。
  作为韩国顶尖产妇陪护中心的韩国妈美爱产妇护养中心院长安圣惠透露,目前已经和威海市光华医院成立了合资公司,将要做产后护理院、疗养院、疗养医院、老年社区等连锁事业。走向国际,与国际医疗机构展开深度合作,这是该院高起点发展亮出的一张新名片。
  此外,在精准医疗方面,李光华透露,下一步将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分子治疗中心合作,在医院建立院士工作站,邀请知名院士来医院驻点,“让威海的市民不出威海就可以享受到顶尖的医疗专家服务。”
  “尽快成立威海大健康产业发展基金,建立PPP项目,集政府、社会资本、外来资本共同参与,拓宽投融资渠道;制定优惠鼓励政策,引导有志之士扎根威海,干事创业。”李光华说,在医养结合体方面,他希望以中韩国际医院及光华老年护理院为起点,规划设立中国大健康生态养生示范城,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定位。
  这个生态城将包括医疗、养老、养生、护理、教育;健康产品研发生产;生物医药;新型生态农副产品、种植、深加工;生态示范园区建设;环境整治;科研院所建设;道教研究院、道医养护院、禅修院……在李光华看来,这个生态城将可以招引大量外地成功人士、韩日及世界各地人士来威海养生养老、调理慢性疾病乃至安家兴业。
  □魏东 李广寅
  
  个不高体不宽貌不出众,12月2日笔者在东营雅努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见到的梁福鑫平平常常。但也就是这个平常人,却带领着公司4位员工在世界范围首次实现了Janus材料的规模化制备,建立了Janus材料吨级生产工艺包。
  “以往的含油污水(油泥)处理主要靠生物降解、化学絮凝等方式,因为工序比较繁杂,其处理的高成本、低效率和二次污染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梁福鑫介绍,Janus材料作为公司主导产品,通过与合作企业合作,面向油田采油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含油污水(油泥),提供低成本、无害化、资源化的解决方案,可以大幅降低油田污水处理成本及提高处理效率。然而,这个具有两项核心发明专利Janus材料,从开始实质性研发、中试到落地生产,梁福鑫团队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2016年6月18日至19日,东营通过对接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举办了“东营·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未来产业论坛暨有色金属产业对接会”,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梁福鑫参与的“Janus纳米复合材料可控制备与性能研究”等多个省级以上研究项目,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Janus材料若能在东营实现落地生产,可为当地含油污水(油泥)排放企业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经济和环保效益非常可观。”东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徐梅清说。作为Janus材料领域不可多得的人才,梁福鑫也迫切要将这一专利产品落地并投放市场。就这样,在政府和促进会的撮合下,梁福鑫最终凤栖东营,并开始了Janus材料的进一步研发、中试,东营雅努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也成为中科院青促会东营创业基地首家入驻企业。如今,靠着这项技术,公司已经与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油田的污水处理企业合作,围绕油田污泥、污水处理开展了应用研究,开发了基于Janus材料的含油污水快速、深度处理技术,并与相关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
  梁福鑫并不是东营与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合作请进的唯一青年才俊。一年来,东营市通过该平台一次性邀请到中科院大学及中科院化学所、材料所、过程所等13个院所的50余名专家参会,其中40余名为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在徐梅清看来,这些人年富力强,是中科院的希望之星,背后又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作支撑,将成为全市产学研合作重要的依靠力量。
  5月14日至16日,联合青岛科技大学、聊城大学等省内高校,在广饶县举办“东营·橡胶轮胎暨汽车配件产业高端人才洽谈会”;8月27日至28日,联合科技部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在垦利区举办“东营·国家科技领军人才石油化工产业对接洽谈会”;9月26日至28日,联合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在东营区举办“东营·海外留学人才石油装备产业对接洽谈会”……在徐梅清的办公桌上,为“招才引智”所举办的各类洽谈会的相关材料堆叠成了一摞,仔细翻看调查材料发现,这些对接活动均与东营市当前的四大产业有密切关联。
  近年来,东营市加快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地方工业实现快速发展。到2015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48家,培育形成了石油化工及盐化工、橡胶轮胎及汽车配件、石油装备和有色金属四大产业集群,是全国唯一的“铜及铜材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和“国家火炬计划铜冶炼和铜材深加工特色产业基地”,全国知名的“中国石油装备城市”。而受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影响,四大产业集群发展形势严峻,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不断加大。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东营要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重才之路非走不可。为全面细致摸清“需求链”,东营市2016年3月组织市直部门单位联合县区组成联合调研组,面向全市1400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人才项目需求调研,共征集企业高层次人才需求72项,技术难题和项目需求136项,其中涉及四大主导产业117项,战略性新兴产业41项。
  摸清底数和需求,如何形成有效对接、落地是关键。为切实引进一批“高精尖缺”人才,东营积极“跑上去”做工作,通过各种渠道主动争取科技部、人社部、中科院等国家部委有关人才服务机构的支持,在年度工作计划之外增设工作项目,商议确定对接洽谈活动主题和内容,并探索建立顶尖人才与全市产业集群的“无缝对接”机制,共邀请了包括5名院士、9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名国家杰出青年、10名国家领军人才等近200余名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参加系列活动,为东营科学引才奠定了基础。
  “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导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全市加快紧缺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步伐,形成了‘精准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良性发展格局。”东营市委组织部部长朱开国说。着眼于破解单一部门工作推进力度有限、单个县区聚集效应不明显、引才工作各自为战的问题,东营市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探索打造立体化工作推进模式,纵向建立“1个高端人才组织+1个推进部门+1个承办县区(开发区)”的“三个一”组织模式,横向形成“责任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承办县区落实,其他县区联动”的生动局面,充分调动起全市优质人力物力资源。截至目前,通过系列对接活动,东营市的与会企业已与专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146项,切实帮助企业引进了一批项目、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思路,加快紧缺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东营精准引才,促产才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