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传承齐鲁好家风 弘扬文明新风尚

山东14户家庭当选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

2016-12-13 作者: 赵琳 报道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赵琳 报道
  本报济南12月12日讯 “特别激动,感觉特别幸福!我们一定会珍惜荣誉,把好的家风家训传承下去,为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今天上午,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共有300户家庭受表彰,其中山东有14户家庭获得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表彰结束后,来自济南市历下区泉城路街道贡院墙根社区的获奖家庭代表房泽秋,通过电话向记者讲述表彰大会盛况和自己的心情。
  厚德齐鲁,文明花开。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四德工程”,广树善行义举四德榜的经验被全国推广。这次我省受表彰的14户全国文明家庭,就是“四德工程”建设中涌现出的向上向善的典型代表。他们锤炼个人品德、书写家庭美德、遵守职业道德、弘扬社会公德,用实际行动把家庭幸福的梦想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来自威海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怡园街道办事处怡海园社区的刘长城,在妻子张文誉的支持下,成立了公益组织——长城爱心大本营,现有志愿者3万人,累计捐助爱心款项424余万元,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440余项,当老师的张文誉也积极带动同事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一家人热心投身公益,这在刘长城看来,“只是做了一点小事”。面对荣誉,他连连表示,“文明家庭成千上万,我只是其中一个,今后要做的还有很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在我省很多文明家庭中,家庭成员以自我修身促家庭和谐,以实际行动传递着正能量。房泽秋一家三代35年如一日照顾毫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李玉柱,老人去世后,她成立了志愿服务工作站,呼吁更多人从事志愿服务。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陈北村的魏希英家开了一家缝纫店,为孤寡老人、烈军属免费加工衣服,34年来共免费成衣2万余件。潍坊市高密经济开发区冯家庄村的单美华和丈夫都是乡村小学教师,他们腾出自家房屋免费开办“四点半”学校,一到周末就“全家总动员”做公益,带动了周围很多人加入。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帮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来自滨州市北海新区马山子镇北酄村的王建英一家涌现出了三位道德模范:现年70岁的王建英数十年对婆婆尽孝;无言的家教熏陶下,小儿子张荣涛冒着生命危险四下冰河救人,二儿子张荣强事业成功后扶危济困,累计认捐慈善基金1亿元。济南市历城区西营镇下罗伽村的王克华是位民办老师,一家人收养了她班里无人照看的一对小兄妹,直至他们长大成人、成家立业。青岛市黄岛区临港经济开发区山前村的逄秋香、陈亮大学毕业后办起了公益幼儿园,6年来为2000多名孩子免除学费近660万元,用善行义举实现着一对80后夫妻的人生价值。青岛市莱西市水集街道永兴街社区的昌德松和老伴居住面积仅有60平方米,仍腾出一间18平方米的屋子开办了道德书屋,4000多册图书供附近的孩子免费借阅。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千万万的家庭弘扬优良家风,就能以好家风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禹城市辛店镇南街村的孙洪香家里有瘫痪多年的公公、未成年的儿子、三个没成家的智障叔叔、大哥大嫂离世撇下的两个侄子。结婚25年来,她几乎承担起了全部家庭重担。烟台市招远市河东路的温洪福和妻子王秋华,十多年如一日照顾着瘫痪在床的二弟一家的生活,悉心呵护95岁高龄的母亲。诚如孙洪香所说,“一家人互相依靠、互相扶持、互相鼓励,这是作为亲人的爱,也是责任。”
  12日下午,在从北京返回济南的动车上,“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难掩激动之情。奶奶冒着生命危险拥军支前,母亲张淑贞是百岁沂蒙红嫂,于爱梅自己甘当沂蒙精神宣讲团义务讲解员被誉为沂蒙新红嫂。于爱梅说,“每次讲解时看到人们因为沂蒙精神而流泪,都感到自豪。我们的小家传承着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我的女儿也加入了红嫂拥军协会,做过义务讲解员。我一定把家风家训发扬好、传承好,发挥好沂蒙精神宣讲团的作用,把山东这片热土上爱国爱家的红色故事讲下去。”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渗透到了中国家庭的细微生活中,在齐鲁大地上,爱国、诚信等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中得到了传承、弘扬。莱芜市钢城区棋山国家森林公园八大庄村的杨树朋入伍15年,父母亲、妻子甚至年幼的儿子对他都无条件支持。今年7月杨树朋在非洲南苏丹维和期间英勇牺牲,但他永远是父母眼中的好儿子、儿子眼中的好父亲、妻子眼中的好丈夫。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的朱彦夫是一位特等伤残军人,他屡次挑战人生极限,被评为全国首位“时代楷模”;妻子陈希永被称作身边的“红嫂”,夫妻相守55年。泰安市宁阳县鹤山镇山后村有王姓四兄弟,出生后爷爷取名“义、庚、智、信”,把家风牢牢印刻在名字上,希望他们代代相传。尤其是王长义、王长信两兄弟诚信经营,美名远扬,用信义换来生意的蒸蒸日上。王长信说,“先供心再做事,有人品才有生意,这是爷爷生前一直念叨的一句话。获得文明家庭,是我们整个家族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