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齐鲁人文

洛克菲勒在回函中写道:鄙人前游历贵国,目见各处庙宇规模伟丽,然年久失修,不禁酸鼻……

一座花园封存两朝皇帝的孝心

2016-10-26 作者: 卞文超 来源: 大众日报
  慈宁宫花园内的咸若馆
  ■ 文超品传统慢生活

  □ 本报记者 卞文超

  今年起,故宫博物院新开辟西路游览路线。本报记者在故宫学者的引领下,踏足过去为“禁地”的断虹桥至慈宁宫区域。慈宁宫,这常在影视剧中演绎的地方,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慈宁宫花园并不大,在皇宫严格对称的森严等级气氛中,这里景色别有洞天。建筑内部装修精巧,院落中亭临水池,配以山石及品种繁多的花木,显出一派清幽宜居的园林景象。
  “从明朝始建,沿用至清,慈宁宫花园专供太后、太妃们使用,这里珍藏的藏传佛教造像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章宏伟说。行至此间,朝野之争、世事纷扰再不入耳,这里仿佛一片血雨腥风中的宁静之所,时间随之变得缓慢,构成了这座花园独特的风韵和沉淀。
两位皇帝筹谋 母亲闲居之所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讲述慈宁宫花园今貌的来历,饶有一番趣味——
  1521年,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跋涉千里,从风景秀丽的南方来至北京紫禁城。十五年后,这个孩子步入而立之年。为了让母亲在宫里能有一个好的住所,他拆掉了一座佛堂,新建了一座宫殿。同时,为了改变母亲在深宫中单调乏味的生活,在这座宫殿南边又建了一座花园。
  他就是明朝的嘉靖皇帝,他的母亲就是章圣皇太后。新建的宫殿叫慈宁宫,南边的花园就是慈宁宫花园。
  229年后,又有一位皇帝,为了母亲供佛、礼佛的需要,在慈宁宫花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工程。这位皇帝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的母亲就是赫赫有名的崇庆皇太后。
  这样一座花园,不论是兴建,还是改建,无不深深地体现出明清两位皇帝对母亲那份至纯的孝心。这在紫禁城内的花园中独树一帜。
  慈宁宫花园位于内廷外西路慈宁宫西南,花园南北长约130m,东西宽50m,总占地面积6800㎡。园中建筑11座,占地不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集中于花园北部。南部则地势平坦开阔,莳花种树,叠石垒池,意在使太后、太妃嫔们不费跋涉之劳,而得山林之趣。
  花园地势开阔平坦,遍植古树,总计一百零六棵,以松柏为主,间植老槐、楸树、银杏、青桐,杂以海棠、丁香、榆叶梅。慈荫楼东西两侧,各接花台一座,上植七棵桧柏。临溪亭南北两端,亦各设花台一座,上种牡丹、芍药。
  春则花影重叠,满园芬芳;夏则池内荷花亭亭玉立,林间蝉鸣无歇;秋则银杏一片金黄,海棠果实累累;冬则苍松翠柏,白雪压枝。慈宁宫花园可谓一年四季景色皆宜。
  紫禁城皇家园林的建设,与南方园林师法自然的风格迥然不同。受礼制、宗法、风水等多种因素制约,故宫建筑严格按照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安排,布局规整严谨。
  慈宁宫主体建筑也遵循皇家惯例,而占地更大的花园的出现,更显现出审美的折衷之意。其春华秋实,晨昏四季,各有不同情趣。在礼制森严的紫禁城中,慈宁宫花园是唯一能令前代后妃们寻得心灵慰藉的轻松所在。
气氛典雅深邃 佛像收藏殿堂
  章宏伟介绍,紫禁城内一共保存有四座花园,分别是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建福宫花园(也称“西花园”)和宁寿宫花园(也称“乾隆花园”)。
  御花园与慈宁宫花园一样,始建于明代,后两座花园则建于清乾隆时期。其中只有慈宁宫花园是专门为太后、太妃们服务的,这是它最独特之处。
  目前,慈宁宫花园基本保持着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改建之后的风貌。不同于御花园的端庄大气、宁寿宫花园的紧凑秀美、建福宫花园的富丽堂皇,慈宁宫花园体现出的是一种清幽典雅、宁静肃穆的气氛。
  园内按照中轴对称布局,与其他三座花园相比,慈宁宫花园还有一大特色——这是一座以佛堂为主的花园。
  花园内五座主体建筑——咸若馆、慈荫楼、宝相楼、吉云楼、临溪亭,先后被布置为佛堂。目前,除临溪亭外,其余四座至今仍保持着佛堂的原貌。其中,咸若馆是故宫博物院第一座向公众开放的佛堂。
  故宫博物院目前有藏传佛教文物四万多件,在这座花园里,就保存有一万五千七百八十三件,占至三分之一。这是一座保存藏传佛教文物最多的花园。
  其中,吉云楼最多,存有一万零一百七十二件,咸若馆存有五千二百八十五件,宝相楼存有二百九十四件,慈荫楼存有三十二件。吉云楼是宫中保留下来的一座名副其实的“万佛楼”。
  藏传佛教神像系统庞大而繁复,乾隆皇帝本人信奉藏传佛教,并有着一定的修行造诣,连他自己都觉得:佛像数量太多,“面目无法识别”。
  为此,他做了两项工作。其一,是命国师从浩如烟海的经典中,精选出三百六十尊,“诸佛宝号永宜供奉者,排集尊次”,并制作了系统的铜镀金佛像,每尊背面均模印有汉、满、蒙、藏四体文佛名。
  其二,按照藏传佛教修行的六个阶段,即“六品”,在紫禁城内外修建了八座六品佛楼。目前仅完整保存下来两座,一座是位于故宫宁寿宫区的梵华楼,另一座就是慈宁宫花园的宝相楼。
  佛楼均为面阔七间的二层楼,除正中明间外,其余六间分别按照六品各自的经典,供奉相应的佛像、唐卡、佛经、法器及佛塔。尤其重要的是每间楼上的佛格内,各供奉一百二十二尊小佛,六间共计七百三十二尊,每尊小佛上均刻有汉文名字。
  三百六十佛和七百三十二尊六品佛,这两套神像体系,是乾隆皇帝勤政之外对宗教文化的建构。章宏伟说,今天反观,其最令人欣喜的是,这两套神系都在慈宁宫花园得到供奉并保存下来,慈宁宫花园也因此成为一座藏传佛教神系研究和图像学研究的宝库。
渗漏衰败之时 石油大亨解囊
  1926年7月,北京大学教授钢和泰男爵,到慈宁宫花园考察。他来自俄国,是最早关注并研究慈宁宫花园的西方学者。当破败的殿门打开时,“极精工之铜佛像及画像”呈现在他的眼前。
  他惊叹道:“世界各国博物院所藏之佛像惟此最精美!”
  在此之前,慈宁宫花园荒芜已久。乾隆以后,大清国势“盛极而衰,故于宫苑,兴建亦寡”,慈宁宫花园也是如此,“仅有修筑,并无增建”,只是对花园进行过数次规模大小不一的维修。
  故宫博物院档案保留着宫殿的历次修缮记录。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因为“夏雨浸灌”,储秀宫等六十二处殿宇均有渗漏情形,其中“慈宁宫花园咸若馆五间抱厦三间头停渗漏,宝相楼南北四间头停渗漏,延寿堂十二间头停渗漏,临溪亭一座头停渗漏,东御座房五间头停渗漏”,但因为不属于“最关紧要”之处,未得到及时修理。
  国力不济,朝廷亦岌岌可危,无人顾及一座花园的兴废。清末民国初年间,慈宁宫花园内建筑损坏严重。
  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次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并对外开放。
  1925年12月12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开始对慈宁宫花园内各殿的陈设进行点查。点查过程严格遵循《点查清宫物件规则》,验封启门,编号登录,“如遇特别之件,由事务记载员详细记录,并由摄影员摄影点过物品,仍置原处,以存旧观”。点查工作从延寿堂开始,之后是含清斋、临溪享、宝相楼,吉云楼、咸若馆和慈荫楼等。
  钢和泰教授首次系统、完整地拍摄了宝相楼二楼的七百多尊六品铜佛,并将资料带到美国哈佛大学。后来哈佛大学梵文教授克拉克,据此出版专著,将宝相楼资料全数发表。
  同时钢和泰也注意到,此时的慈宁宫花园内各建筑“屋檐倒塌,破烂不堪,各处渗漏”,令人“尤堪痛惜”。钢和泰主动请缨,赴美国“代为募款修缮”。他“报告煤油大王陆佛勒氏允助美金六千元”,修缮慈宁宫花园。
  所谓“煤油大王陆佛勒氏”,即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家族。“同时,协和医院院长葛霖亦得陆佛勒来电,令其代表视察一切。”
  1929年5月31日,“葛霖、钢和泰及协和医院工程师安纳同来本院参观,遂偕往慈宁宫花园内外视察一周。葛霖之意,因恐工程太大,款项不敷,主张先修屋顶一部分及将欲倒塌之处,以免夏季大雨再有渗漏”。
  根据葛霖的意见,故宫博物院总务处制订了慈宁宫花园修缮工程方案,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包括“咸若馆、宝相楼,吉云楼、临溪亭四座房屋之屋顶瓦木工作”及维修“门口慈荫楼一座”;第二期则是“外檐上下架油漆彩画及棱花隔扇槛窗修补齐整,添安玻璃整理阶石各工程。”
  12月12日,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易培基先生,亲笔致函洛克菲勒先生:“对于阁下捐款兴修慈宁宫花园一事深致感谢”,并表示此次维修工程“不仅敝院深受其惠,凡研究佛学之人因阁下之义举,使此种十八世纪希有之像得以整理储存,同感盛德”。他同时赠予洛克菲勒先生慈宁宫花园修复前后照片两套。
  1930年1月23日,洛克菲勒回函易培基院长,感谢赠予慈宁宫花园未修及修竣照片两本,同时表示,此番得与阁下等努力进行从事修理慈宁宫花园,不胜荣幸满意之至。
  回函中写道:“鄙人前游历贵国,目见各处庙宇规模伟丽,然年久失修,不禁酸鼻。鄙见以为,如贵国人民倘不知爱护伟大之建筑,等与外国人民做注重,深恐贵国建筑精华不久完全朽坏,不胜可惜。”
  易培基院长读到这封外籍人士来信时,想必心中是五味杂陈。
  国宝随国家命运颠沛流离。1933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时,宝相楼的六品铜佛作为故宫重要藏品装箱南迁,后又完整返回旧地。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慈宁宫花园一直深藏禁中,秘不示人。直到今天,慈宁宫花园经过历时四年的精心修缮,终向全世界游客敞开了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