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58年后,山大青岛再续前缘

◆仅存3000亩优势海岸线用地留给教育◆青岛校区担负“先行区”“试验田”角色

2016-09-24 作者: 肖芳 张晓帆 来源: 大众日报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校园内景。
  □ 本报记者 肖 芳 张晓帆

  “山大走了,青岛从此成为文化的沙漠”,这是1958年山东大学西迁济南时青岛报纸发出的叹息。
  半个多世纪后,2016年9月17日,崂山脚下、鳌山湾畔,随着首批近千名新生按时报到,山大青岛校区正式启用。山东大学又回到了青岛。
  名校名城,再次牵手,百年山大迎来事业的新起点,现代化的青岛也揭开了发展的新篇章。
  在山东大学115年的办学历史上,青岛有着不可磨灭的永恒记忆和时代烙印。
  1928年,国民政府下令复建在动乱中停办的山东大学。在商讨复建地点时,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提出,在青岛办学比之华北通衢、形势堪忧的济南,有远离战乱和自然条件的优势,得到时任教育部部长蒋梦麟的支持。
  此后,在风云激荡的20世纪,山大与青岛携手走过了辉煌三十载。青岛因为山大而积淀了深厚的城市文化,闻一多、老舍、梁实秋、沈从文、童第周……那些在山大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也是青岛往事中的珍贵名片。
  1958年,山大奉命西迁济南,海洋、水产和正筹建的地矿三系留在青岛,发展成为现在的中国海洋大学,医学院也留下独立扩建为青岛医学院。
  青岛有山大情结,山大也同样有青岛情结。2010年,山大审时度势,基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别是国家“蓝色经济战略”需求,为配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决定在青岛建设新校区。
  走进山大青岛校区,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功能设施渐臻完善、书声歌声时常响起,俨然一所花园中的美丽校园。
  据青岛市一位相关领导介绍,这里曾是青岛仅存的一片优势海岸线用地,当时有十几家房地产开发商争相开发,但青岛“愣是抵住诱惑、咬紧牙关”,将3000亩土地无偿划拨给了山大,用于青岛校区的建设。
  如今,这片土地已成为青岛“蓝色硅谷”的核心区。校区规划总建筑面积137万㎡,分两期建设。一期规划总建筑面积70万㎡,投资40亿元,目前已经交付使用,可满足10000名学生和2000名教职工学习、生活和教学科研的需要;二期总建筑面积约66万㎡,投资31亿元,计划十三五期间择机启动,2020年完成建设任务。届时,青岛校区可入住约20000名学生、4000名教职工。
  漫步校园内,最有设计感的三大建筑,就是图书馆、博物馆和综合体育馆。它们总建筑面积达20万㎡,均由青岛市财政投资建设,将面向全体市民开放。
  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山大青岛校区以定向开发限价商品房的模式,在校区附近为青岛校区教职工建设了2600余套住房。同时,由当地政府代建的附属幼儿园、中小学,也已经开工建设,将由山大附中托管,可以妥善解决教职工子女入学问题。58公里长的轻轨11号线在教职工住宅区大门口专门设立了山大站。校区通往住宅区将建设专门的地下通道穿越滨海大道。校区东侧高大上的滨海公园也即将竣工。
  山大校长张荣表示,青岛是山东经济的领头羊、“一带一路”的交汇点,山东大学是省内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山大与青岛的再次携手,将共同打造一张世界级的名片。青岛校区将担负起“先行区”和“试验田”的角色,将打造成“引领学术前沿的创新型校区、国际交流合作的开放型校区、深化综合改革的示范性校区”。
  在学科布局和平台建设上采取“存量调整”,在青岛校区规划了生命学科、信息学科、环境学科等5大学科集群和3个国家级平台,将在济南的生命学院、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等6个学院和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环境研究院等8家科研机构整体搬迁到青岛校区发展。
  青岛校区试行“全员导师制”和“社区书院制”。迎新当日,领到钥匙的新生进入了两栋被命名为“一多书院”和“从文书院”的建筑。每个书院包含三个学院的学生,按照生师比不低于10:1的比例,为首批新生配备110名导师,负责为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发展指导和生活指导。每个书院都有10个房间作为“师生交流室”,实现导师和学生的“坐而论道”。
  下一步,山大青岛校区策略将转变为“增量发展”,利用青岛区位优势,与世界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办学。目前,学校已经启动海洋研究院、德国学院、前沿科学研究院、中美国际科技创新园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正在谋划山东大学弗吉尼亚理工交叉学科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筹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