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桓台在全省率先完成整建制旱厕改造,打造“从厕所到田间”循环农业产业链——

小厕所“改出”大民生

2016-08-11 作者: 马景阳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马景阳  
  本报通迅员 张其林 李可孝 赵希翔
   
  “旱厕改水冲,方便又卫生。咱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8月8日,记者刚来到桓台县果里镇永富村,村民毕祥先便兴致勃勃地领着看厕所。在改造后的“卫生间”里,记者看到,水泥地面,坐式马桶,瓷砖贴墙,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跟城里真没两样。
  据老毕讲,多少年来,农家的厕所就是传统的“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今年春节刚过,借着县里旱厕改造的东风,村“两委”组织施工队走家串户,“就像一场革命,全村200多户一户不落,老式厕所全改了。”
  永富村的故事,成为全县旱厕改造这部“民生大戏”的一个经典剧情。
改厕改出“团体冠军”
  桓台是全国闻名的吨粮县,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领跑者。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旱厕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从去年开始,桓台县抓住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契机,大规模开展农村旱厕改造。桓台县委书记贾刚说:“小厕所,大民生。旱厕改造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力抓手,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一场民生攻坚战,我们必须赢。”
  尽管是好事,但不一定好办。桓台在改厕中坚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破解四大难题:他们用统一出栏,或者个人出栏集体补贴的办法,破解群众出栏嫌脏“不愿改”的难题;用党的政策宣传引导,以党员干部带头后逐街逐户改造的办法,破解迷信“不宜改”的难题;用奖励和施工队伍联系农户的办法,破解常年在外“无人改”的难题;用统一施工、集体补贴的办法,破解了农户“无钱改”的难题。
  在破解四大难题时,桓台县更加注重各级财政支持政策的及时“落地”。据县农工委主任郑桂林介绍,村民改建一个旱厕可享受到市、县、镇三级补贴,市财政每户补助300元,县里再补助300元。对整村改造验收合格的,再按每户200元的标准补贴村集体。各镇、村也相应制定了扶持奖励政策,泰宝集团、贵和集团、仁丰纸业等企业也积极参与,对改厕职工进行奖励。“一路算下来,改造一间水冲厕所,基本不用农户自家出一分钱。”
  政策对了头,群众有劲头。村民纷纷要求改造传统旱厕,从“要我改”变成“我要改”。从去年春天启动,到今年6月初,桓台县共有273个村庄整建制用上干净水冲“卫生间”,改厕总数达到81309户,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上级安排的计划,在全省率先整建制完成旱厕改造。 
改厕收获生活尊严
  物质文明看厨房,精神文明看茅房。
  在旱厕改造中,要做到好事办好,桓台采取统一设计、统一购料、统一出栏、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的“五统一”模式,提高了改厕的效益和满意度。以荆家镇东孙村为例,户主只负责提供砖,施工队负责全部施工,改造完成后,书面征求农户意见,满意后村里才向施工队支付施工费。经过测算,通过统一采购、统一施工,仅建材费就节省了20%。群众拍手称道。
  改厕,不仅提升了生活档次,也让农民收获了尊严。李力是荆家镇伊家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妻子从小在城市生活,第一次陪他回家看望老人时,见到厕所就哭了。去年听说村里动手改厕,李力最早报名,表示就算自己出钱,也坚决改造。这样的尴尬事,索镇南辛村的董大爷也遇到过。两个儿子在外地工作,年年春节回家,儿媳妇最为难的是上厕所。现在厕所改成了水冲式,董大爷有了底气:“今年孩子再回家过年,咱也有面子了。”
改厕催生新型产业
  水冲式厕所虽好,但没有排污管道,粪便满了如何处理?
  厕所管护清运是一项长期的服务工程,桓台县积极整合资源,探索出了“政府主导,统一管理,市场化运营,社会化服务”的市场模式。目前,许多乡镇已成立旱厕清运公司,以此为平台,一条“农户+清运公司+蔬菜基地”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日渐成型。
  清理粪便与特色农业基地相结合。东孙村是远近闻名的四色韭黄基地,种植面积达1800多亩,是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村书记于树海介绍:在政策补助28万元的基础上,村里又投资30多万元,购买了两辆粪便清理车,建起了4个500立方米的沼气池,在桓台县成立了为旱厕改造“定制”的首家专业清运公司——绿海清运公司。这家公司除为本村每户免费服务外,还面向社会有偿服务,每户每次收取清理费30元,随叫随到。现在公司服务方圆5公里11000多户。过去种韭黄,每年要买大量的有机肥,现在有了绿海清运公司,一年要节省大笔购买有机肥的费用。
  清理粪便与家庭农场相结合。淄博沣亿农场是一座位于索镇的休闲观光型农场,同时也是全省最大的山茱萸生产基地和省级旅游示范农场。农场采取以短养长、立体种植模式,目前在山茱萸地间作玫瑰和繁育大豆良种。为了发展有机农业,2014年建起300多立方米的沼气池,但由于原料不足,一直大马拉小车。今年镇上招标旱厕清理项目,沣亿农场一举夺标。日前记者前往该农场采访看到,一座新建的1400立方米农户旱厕清理储备池投入使用。该场场长毕永浩告诉记者,储备池投资60多万元,采用红泥膜新能源技术,可接收上万农户粪便。加工的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用在农场,富余的向社会出售,而产生的沼气供农场和附近农户使用。发展有机农业,再也不为有机肥料犯愁啦!
  旱厕改造,在这个全国吨粮县“改”出了一条条生态农业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