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一人一车一笔,走遍威海乡村,为父老乡亲留下1000多幅“老房子”。何长峰——

行走乡间留下“故园画忆”

2016-08-07 作者: 彭辉 来源: 大众日报
  □彭辉 报道   何长峰在威海的乡村行走着,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最美的乡村风貌。
  □本报记者 彭辉 
  本报通讯员 阮宝勇 丛轩

  “大姐,你怎么哭了?”
  在位于威海环翠区张村镇王家疃村的“何长峰美术馆”里,一位农家装扮的妇女引起了何长峰的注意,她在一幅画前站了好久,看着看着竟抹起泪来。
  “这是画的我家的房子,你知道为什么两座房子之间有架梯子吗?”大姐指着画问何长峰。这确实是何长峰在王家疃村画的山村民居,两栋房子依山而建,有两三米的落差,架上梯子,就不用绕山路,两栋房子的距离更近了。
  不等何长峰作答,大姐抹着泪接着说:“下面是我家的房子,上面是我妈的房子,成家之后我们也挨着住,我妈做了啥好吃的,喊一声,我爬着梯子就回到了娘家。去年,我妈过世了。”
  听到这里,何长峰也抹起了泪。这是伤心的泪水,为大姐过世的母亲而流;这也是激动的泪水,为小山村的农妇成为他的知音而流。
  “我也曾迷茫过,钢笔画毕竟是小画种,画了这么多老房子,有人欣赏吗?农村老百姓能看懂吗?去年发生的这一幕,牢牢刻在我的脑海里,时刻鼓励着我继续创作。”7月27日,何长峰动情地对记者说。
  今年51岁的何长峰出生在黑龙江,自幼喜欢画画,2000年来到威海后,为了谋生,他做过生意,开过饭店,凭着对绘画的一腔热爱,最终还是做了一名职业画家。
  虽然何长峰系统地学习过油画、国画,但他对钢笔画还是情有独钟,“我对传统的钢笔画作了改进,通过用墨和特殊技法,突破了钢笔画非黑即白的局限性,出现了灰色效果,以这种技法画老建筑,更有历史的厚重感。”
  他独创的灰色调“写实钢笔画”引起了业内关注,一家出版社邀请他画一批威海老建筑。从此,他跟威海的“老房子”结了缘。他开着车一个村一个村地跑,看到造型独特的老房子,立即构图创作,然后再从各个角度拍摄照片,回到画室进一步完善细节。“那两年他像魔怔了一样,一见到老房子就两眼放光,画起画来经常忘了吃饭,跟他说啥都听不见。”何长峰的爱人说。冬天,树叶落尽,老房子才会显露出“真容”,光秃秃的树干、屋顶的积雪会增添老房的韵味。因此,越是数九严寒、刮风下雪,何长峰越是往村里跑。“为了捕捉灵感,现场需要构图,手都冻裂了,一道道口子看着就让人心疼。”说起这些经历,何长峰的爱人一肚子怨言。
  “越画越有紧迫感,越有责任感。”何长峰说,“现在社会发展太快了,如果再不抓紧画,一些老建筑就保不住了。”曾有一位朋友向他推荐一个渔村的海草房很有特色,他有事耽误了,等他抽出时间赶过去的时候,一些老房子都刷上了新涂料,还有的盖上了彩钢瓦,韵味全无。“我曾画过的老房子,再回村里的时候,因为长期没人住,房子塌掉了,可以说我的画是这座房子曾存在过的唯一证明了。”提起这些,何长峰满脸的遗憾。
  画了1000多幅画,怎样才能让社会大众看得到?何长峰在王家疃村自费开设了美术馆,免费向社会开放。虽然何长峰这几年名气渐长,但完全靠卖画为生的他,支撑这么一间美术馆也是捉襟见肘。“不完全统计,现在已接待1万多人了。”何长峰说,“其中有很多外国客人,也有很多威海当地的小朋友,通过我的画,他们对威海的老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何长峰感到欣喜的是,村里人家来了客人,都愿意把客人领到美术馆里逛一逛,“他们觉得村里有这么个美术馆,是件很展扬(威海方言,意为‘风光’)的事。每当美术馆来了包着头巾、挽着裤腿的农民兄弟姐妹,我就感到格外亲切,真心希望我的画能够给他们留住一份乡愁。再苦再难,我这间美术馆也要办下去。”
  在自己的博客中,何长峰写道:“我来威海定居十多年,能借助迅猛发展的海滨小城之气场而成长,是我的荣幸和运气……我要用我的表达方式回馈威海人民对我的厚爱,将我近几年用画笔记录的威海变迁史奉献给威海的父老乡亲,以示我的拳拳之心!”
  一人一车一支画笔,何长峰还要在威海的乡村行走下去,将最美的乡村记忆留给威海人民,留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