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时政

身患重病不认命,用双手改变贫穷现状——

母秀芳:脱贫路上不言弃

2016-07-20 作者: 高田 来源: 大众日报
  ◆7月9日,记者来到聊城市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王庄村。刚到王庄村村委大院,正遇到贫困户母秀芳来交水费。42岁的母秀芳,走路比普通人略显缓慢,她患有严重的股骨头坏死,常年吃药。母秀芳16岁的大女儿因曾患脑膜炎导致听力微弱,说话含混不清。疾病让这个原本应该幸福的家庭陷入了贫困。但身为党员的母秀芳并不服输,尽力改变着贫穷的现状。
  
  □ 本报记者 高 田
    本报通讯员 席 真 李凤国


四口之家因病致贫
  母秀芳和丈夫刘洪海结婚第二年,有了乖巧可爱的大女儿可可。2001年,可可摔了一跤,伤到头部,出现了昏迷。由于耽误了抢救时间,最后被确诊为化脓性脑膜炎,虽经治疗,但是留下了后遗症,仅存微弱的听力,语言功能部分丧失,说话含混不清。
  可可看病花去了不少钱,为了尽快还完借的钱,刘洪海在附近打工,母秀芳一个人在地里忙活。
  谁知,祸不单行。2014年,母秀芳干完活儿后总是腿疼,村里的大夫说是肌肉拉伤,就给了一些止疼片。后来疼得受不了了,去医院一检查,竟然是得了股骨头坏死。当得知自己得了这个病,母秀芳每天以泪洗面,总觉得自己成了废人。
  “没检查出这个病之前,我干活儿可泼辣了,平时有点儿头疼脑热,吃点药就好。”母秀芳说着,眼圈红了。她拿出盛药品的塑料袋,几十盒药品,每个月光药费就要900多元。为了减轻疼痛,她还尝试过各种偏方,但都没能彻底治好病。
  记者采访时,可可和7岁的妹妹欣越从玉米地里回来了,两个孩子嬉闹着进了屋,刘洪海也随后开三轮车回到了家中。刘洪海身材瘦削,肤色黝黑,尽管只有39岁,但长期的辛苦劳作,使他显得比实际年纪大一些。为了减轻丈夫的辛苦,母秀芳让两个孩子和爸爸一起去玉米地里施肥。
  自从母秀芳检查出患有股骨头坏死后,刘洪海便没有外出打工,除了忙活地里的活儿,他偶尔还在附近的水泥厂装卸水泥赚点儿零花钱。进项不多,支出大了,一家四口人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愈发贫困。
下决心摘掉“贫困帽”
  因病致贫,母秀芳却不认命、不服输。其实,母秀芳是王庄村为数不多的女党员,从1999年结婚时起,就担任王庄村的妇女主任。
  觉得自己年纪轻轻就成了“贫困户”,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儿,母秀芳暗自下决心摆脱贫困户的帽子。去年,她跟亲戚朋友借了2000多块钱,凑了10000多元钱购置了6台缝纫机,在自己家里成立了一个服装加工点,在村里招了六七名妇女,一起给服装批发市场的商户加工棉马甲。
  “今年开春儿的时候,每台缝纫机都不闲着,姊妹们干活儿积极,最近一段时间农忙,加上其他工厂招工机会多、工资高,来这里干活儿的就少了。”母秀芳有些无奈地说。
  在母秀芳的家里,记者看到偏屋里摆放着8台缝纫机,地上还有装进塑封袋的棉马甲,屋里的风扇呼呼地转。这天只有她一个人在做马甲,天热,挣钱少,其他几位村民今天都没来。
项目帮扶带来新希望
  在王庄村的田野里,15个蘑菇大棚正在进行建设,这是母秀芳脱贫致富的新希望。王庄村是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的省定贫困村,通过进村入户的精准识别之后,村里有贫困户32名。为了带领贫困户脱贫,王庄村在帮包单位的扶持下,利用2015年度财政专项扶贫开发项目资金30万元,在村里发展食用菌产业。村民流转出25亩土地用来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基地规划建设15个蘑菇大棚,贫困户可优先参与务工,基地建成后由村集体成立互助专业合作组织进行管理,大棚承包给专业养殖户使用,贫困户亦可享受优先承包、优先出售等措施,并可享受养殖基地效益分红。母秀芳将是受益者之一。
  王庄村还发展了光伏发电项目,总效益平均分配给村里的贫困户,每户可增收1100元。“上级有这些政策帮扶我们,我们也不能等靠,也得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致富机会!”母秀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