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财经

攥起“拳头”干大事

胶州市深化改革农业经营方式,推动合作社变身“联合社”

2016-07-20 作者: 白晓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白晓
    本报通讯员 李颖慧 周筠

  7月16日早上9点,位于胶州市洋河镇九顶莲花山下的油蟠桃体验园刚开园,就挤满了前来采摘的游客。40元1公斤,这些桃全程按绿色食品标准种植,采摘后不用清洗即可直接食用。山脚下的农家乐饭店到了中午时分,服务人员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这里是一家全新的农业联合体——青岛万家兴旅游采摘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从‘合作社’到‘联合社’,虽然仅一字之差,却是现代农业的一次全新实践。”联合社发起人相锡存说。
单打独斗势单力孤
合作社急需“变身”

  见到蔬菜专业合作社老板相世栋时,他正在地里为西红柿增施磷钾肥,“马上就要进入高温时节,追肥可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相世栋在东王庄村种了十多年的地,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种地能手。对自己的种植技术,他一直十分自信,每年产量都能比别人高10—20%。
  但面对销路,相世栋却犯了难:“难销得很!前年青菜价格高,去年大家都‘一窝蜂’跟着种,供大于求;而菜贩子往往是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就一拥而上,不好的时候地里连个收菜的都没有。”
  在洋河镇,受困于销售难的不仅相世栋一家。“全镇128家农业专业合作社都不同程度面临着销售难的问题。”该镇农业办公室主任殷世飞坦言,合作社大都是单打独斗式经营,既要管生产又要管销售,精力和规模都有限,难于有效对接大市场,“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到最后钱都被中间商赚走了。”
  “合作社种植的蔬菜、瓜果要进入超市,必须达到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供应规模化,且能常年性多品种供应。”殷世飞说,果蔬要直供大型超市,每一级别的果蔬规格都必须精确到毫米,同一区域品牌必须能提供系列产品。
  殷世飞坦言,超市进不去,农贸市场销量又有限,实在没办法最后只能搞硬性配送。
  除了销售难外,合作社还面临着资金匮乏、生产设施不配套、产业链条短等难题。
  “合作社一旦经营不善,很容易产生合而不作、套取补贴等问题。”殷世飞表示,这不仅让政府补贴资金打了水漂,入社及流转土地农户也会蒙受不小的经济损失。
强强联合
联合社“应运而生”

  今年年初,青岛市首个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青岛万家兴旅游采摘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该联合社由洋河镇山相家村、东王庄村和郭家小庄村等4个村的农村合作社自愿组成,注册资金3000万元,经营面积7000亩,连接社员119户。
  联合社确定了共同开发九顶莲花山,探索实施“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结合“莲花山+麦饭石”这一天然地质优势,分区种植矮砧苹果、桃树、梨树、猕猴桃、石榴、桑葚、红参果等特色果树,定期配合举办摄影节、采摘节、登山节,从而丰富“山水洋河、四季有约”旅游品牌,吸纳更多的游客前来,实现增收致富。
  联合社的“门槛”可不低:入社前,每户成员需签《入社保证书》,保证遵守联合社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入社后,还要与联合社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
  “如果说合作社是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的农民抱团取暖,那么联合社则可以看做是合作社间的强强联合。”相锡存认为,这更有利于集中力量干大事。
  “联合社跟合作社产前、产中、产后‘大一统’最大的不同就是实行统分结合的经营模式。”相锡存介绍,联合社主要负责产前、产后服务,各成员社则负责具体的生产环节。生产前,由联合社统一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统一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统一购置苗木、化肥、农药等,统一聘请农业专家授课、指导,统一打造销售品牌。
效益倍增
参与各方都说好

  往年,宋澄波总为网纹瓜的销路犯愁,今年,他的田里却早已“空空荡荡”。
  “联合社实现各合作社市场渠道的共享,解决了单一合作社市场对接难的问题;而随着规模的不断壮大,‘一个鼻孔出气’的联合社也逐渐拥有了一定的市场发言权。”宋澄波说。
  “加入联合社后,种植的成本比以前降低了不少。”宋澄波特地举了个例子:以前单独从厂家购买化肥,一次最多几十吨,单子小,议价空间也小,由不得你挑肥拣瘦。现在联合社出面,一次购进几百吨,农资产品平均比以前便宜了20%左右,“仅化肥这一项,一年就能节省好几千元。”
  “成立联合社还有一大好处,就是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青岛万果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郝继亮说,过去每个合作社都有一个或多个商标,品牌倒是多,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现在联合社统一使用“万家兴”商标,全部实行无公害认证,并可进行二维码溯源,市场认可度大大提高。通过合作社党支部同心协力,使农民得到了切切实实的好处,每亩果园纯收入都达到3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