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财经

小山村里的“小”村官

——记石马镇芦家台村大学生村官李炳春

2016-07-13 作者: 杨淑栋 马景阳 来源: 大众日报
  □杨淑栋 报道   7月1日,李炳春(右)与村民在扶贫基地观察谷苗长势。
  阅读提示
  李炳春,男,1992年11月出生,2015年8月被选调到博山区石马镇芦家台村担任村书记助理。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走街串巷了解村情民意,开辟有机农业扶贫基地,创办“青苗”小课堂。这个有热情、有想法、踏实肯干的“90后”年轻人与村民一起建设幸福的小山村。

  □ 本报记者 杨淑栋 马景阳
   本报通讯员 刘亚琳 丁慎秋

开荒20亩办扶贫基地
  7月1日,记者来到石马镇芦家台村,雨后泥泞的土路格外难走。在卧虎山旁的河滩上,一个戴着眼镜、有点学生气的小伙子正蹲在一片玉米地里拔草,他就是石马镇芦家台村书记助理李炳春。出身农村的他,干起活来一点儿也不含糊。
  “我打算试种点经济作物,开发成一片扶贫基地。”李炳春告诉记者。全村现在还有30多个贫困户,虽然人数不多但脱贫也不容易。这里长年种植小麦玉米,山区本身地就少,农民忙忙碌碌一整年最后挣不了千儿八百的,李炳春看着很着急。
  “卧虎滩有大片的湿地,我们先开辟了20亩‘试验田’。”李炳春说。经过实地调研,征求村两委成员和村内老人的意见,大家都认为这是块好地。他决定带领贫困户“种地”,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引进有机小米、有机大豆等新品种。
  为种出好粮食,李炳春特意向村里的老生产队长蒋行美大爷“拜师学艺”。5月11日,正式开始耕种,李炳春天天与老乡们在一起,身上的泥土气更重了,皮肤晒得黝黑,种植作物的各种农活也都基本掌握,用蒋大爷的话说“这孩子不离把”,这个评价可不低。5月底,除小米8亩地外还种了大豆7.3亩、红豆1.2亩、玉米1亩。同时为充分利用土地,合理套种,又栽种了西红柿40棵、向日葵120棵、黄瓜30棵、南瓜25棵、苦瓜10棵,小基地已初具规模。如今满地的青苗覆盖,李炳春每天都来看看,心里美滋滋的。
  贫困户中的几个老大爷、老大娘也到地里轮流上岗,除除草干点儿活,共同经营这块“脱贫地”,报酬按照本村劳务标准每天50元,截至目前,小基地已用工20人左右。
  “看这长势,今年定是个丰收年。”听着蒋师傅的话,李炳春心里更有底了。他打算将来销售采取互联网+销售、微信传播等方式,着重打好品牌。挣了钱还要给村里60岁以上老人发福利。
关爱留守儿童
  走在芦家台村的小路上,李炳春跟村民热情地打招呼,记者发现大伙儿都喜欢叫他“李老师”,原来李炳春除了是村书记助理,还是村里“青苗”小课堂的教师。
  刚到村里时,在与村民的交谈中,李炳春对村里的产业结构、人口情况、村情民意有了初步了解,发现这个村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小孩多由老人照看,处于半留守状态。这样的情形像极了李炳春小时候的经历。由此,成立一个小课堂的想法出现了,村里和镇上领导也觉得这是件好事。
  经过一番筹备和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去年10月26日,芦家台村的“青苗”小课堂在村委活动室开课了,开课第一天,全村25名小学生来了23名。如今小课堂已经开课8个多月,小李每天都会准时来到村委给小“青苗”上课,周六全天上课,中午备课加批改作业,经常忙得没有时间吃饭,但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李炳春觉得值。
  上小学一年级的小涵(化名)也是“青苗”小课堂的一员。他的母亲瘫痪在床,父亲在外打工,年迈的奶奶操持家里的一切。贫困的家庭情况让这个孩子有点自卑,性格特别内向,成绩也不好。
  小涵成了李炳春关注的重点对象。除了辅导功课,李炳春还跟这个孩子聊天,去家访,渐渐的,小涵性格越来越开朗,学习成绩也从班里47名升到了前10名。拿着小涵的成绩单,妈妈留下了眼泪,看到孩子的变化,也看到了这个家幸福的希望。
  在小课堂里,李炳春俨然成了个“孩子王”,他带着一群农村孩子植树节到山上种树,周末去公园看大熊猫,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让孩子们长了见识又提升了综合素质。学校及家长反馈说,芦家台小学生上课纪律、学习习惯都有很大改进,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青苗”小课堂发挥的作用可不小。
  “现在放暑假了,我们打算开个暑期班,到时候还会有几个志愿者来轮流上课,会有更多有趣的活动。”李炳春希望通过小课堂,这里的每一株“青苗”都能长成参天大树。
有事找“小李”
  想把工作做好,融入村民不可少。李炳春时常到村里“溜达”,走访入户,深入群众,做村民信任的贴心人。
  最开始,乡亲们见到这个脸生的小伙子难免有些诧异,小李就主动上前自我介绍:“大爷、大娘好,我是咱村上的大学生村官,叫我小李就行。”顺便递上自己设计的“名片”——便民服务卡。
  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村民对于办理行政业务十分挠头,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服务,结合本村的村民事务代办制度,李炳春制作并向村民发放了“大学生村官便民服务卡”,帮村民跑跑腿,提供上门式服务。在平时走访入户的基础上,这张小卡片发挥了大作用,不管是业务办理还是日常琐事,芦家台村的老百姓多了一条途径,只要一个电话打到他那里,很多事情就能搞定,特别方便。
  “喂,小李,我是你彭大娘,我想让你叔把户口迁到咱村,都得办啥手续啊。”李炳春接到彭大娘的电话,马上向户籍部门咨询。问好后,他跑到彭大娘家,把所有材料拿齐、复印,自己开车拉着大娘到派出所办好了所有手续。
  芦家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毛玉斋说,李炳春的勤快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他把每件事情都放在心上,认真去办,这一件件“小事”,让这个年轻的党员得到了村里老百姓的认可,这张卡片架起了他与村民沟通信任的桥梁。
  毕业那年,李炳春同时考上了检察官、法官和村官,但他最后选择回到农村。“我是个农村娃,知道农村需要什么。年轻人更应该‘沉下去’,我希望为这儿的人们做点事。”李炳春踩着泥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身后一片绿油油的谷子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