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水口村90年的坚守

走出胶东第一位农村党员,成长出胶东最早县委,红色基因成为其发展的精神动力

2016-06-1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董 卿 隋翔宇
    本报通讯员 王海雷 董新云

  莱阳市万第镇水口村三面环山,小胡同在村里蜿蜒起伏。“别看胡同不起眼,说不定哪个当年就打过游击。”村里人说。
  小胡同里走出了有“胶东第一位农村党员”之称的宋海艇。1925年,宋海艇回到家乡水口村建立党组织,一年之后发展党员20多人。1928年3月,胶东地区第一个县委莱阳县委建在水口村。
  莱阳县委旧址跟现在村党支部办公地,就是被这样一条小胡同连通着。
  90多年过去了,作为胶东红色文化的发源地,水口村小胡同里记录着的红色文化血液,流淌不息。
  水口村的胡同不宽,加上土路颠簸,进出和运输都极不方便。“下了决心要修路。”水口村党支书宋言超介绍。
  宋言超今年54岁,已经连任三届党支书,“修路”是他上任之初就面临的难题。
  修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水口村有2600多亩耕地,大多是粮田,村民不富集体没钱。
  为了弄水泥,找材料,村支部成员四处奔波,争取政策、募集捐款,总算有了点眉目。但人工这一块却有些挠头。宋言超想到了动员村民参与,但“白出工”这种事,村民会不会愿意干呢?
  经过讨论,村支部决定采用“党员分户送思想”的办法:全村300多户,42名党员分头落实,挨家挨户做工作。宋言超说,“这种工作思路,是从老一辈那里获得的启发。
当年宋海艇孤身一人回莱阳,就是先从思想工作入手。”
  水口村莱阳县委旧址展馆的资料,对宋海艇当年的工作有着简要的记载:“在夜校里,他教贫苦农民读书识字,并传授先进思想,号召群众们跟反动派做斗争。”
  党员们苦口婆心的工作收到了效果,多数村民意识到“修路是自己的事”,而一支以党员为骨干的修路队迅速成立,高峰时期共有近百人。水口村的路,开始顺畅了。
  90年过去了,水口村的支部成员,常常来到县委旧址,重温历史。“时代在发展,但精神上相通。”宋言超说,比如当年党组织领导“抗粮”,今天就要领导发展。
  1927年,胶东最早的党领导的农民武装——胶东抗粮军成立,发动了胶东抗粮军暴动,这是胶东党组织领导的第一次武装斗争,也是当时山东省委领导的五大暴动之一。
  步入新世纪,地多却不富困扰水口村。为走出困境,党支部成员多次到栖霞、蓬莱、海阳的先进乡村学习,并结合实际定下“苹果种植”的发展思路。
  从种粮到种果,不少村民一时转不过弯来。党支部积极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多次组织村民外出学习,还在村内定期开设培训班,聘请科技人员来传道授业解惑。水电不方便,村里帮助解决;苹果愁销路,村里积极联系。
  村民刘春光心中原有疑虑,认为“种麦子虽然不挣钱,但没有种苹果风险大”。党支部就把他作为重点对象,耐心帮扶。几年过去,刘春光承包了40亩果园,成了种果树的带头人。
  如今,全村果园面积接近400亩,带动村民户均纯收入增加近三千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