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已经“无证经营”一个月

续牌生变,第三方支付监管趋严

2016-06-08 作者: 李铁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李 铁

  5月2日是首批27家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机构期满续牌日,但截至6月2日,这些机构仍未收到续牌通知。这就意味着,包括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商务、易宝支付等在内的这27家支付机构已经“无证经营”一个月。多位业内人士预计,牌照延期时间不会太长,但这预示着加强监管将是行业未来趋势。
牌照过期,但业务正常运转
  据了解,人民银行在2011年5月3日发放了首批27家第三方支付牌照,有效期为5年,也就是说首批牌照将于今年5月2日到期。
  某首批第三方支付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第三方支付牌照续牌申请尚在人民银行受理中,预计很快就会出结果。针对目前情况是否对公司构成影响时,该人士表示:“公司各项业务都在正常运转。”
  上述负责人认为,由于第一批支付牌照续牌企业均是业内知名企业,续牌应该是迟早的问题。
  济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解传喜认为,续牌延迟很有可能与业务整合或行业规划有关,第三方支付目前并未发生大的风险,不会出现叫停的情况。
  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从事支付业务需要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也称《支付业务许可证》。根据业务类型分为银行卡收单、网络支付和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三大类,其中网络支付又细分为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数字电视支付和固定电话支付。
  2011年5月,央行发放了27家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有效期为5年。之后,央行又分别在2011年、2012年和2014年发放了270张支付牌照。目前,央行系统登记的第三方支付业务许可证(即支付牌照)的公司达267家。
市场广阔,牌照之争愈演愈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第三方支付依托互联网支付快捷、简便的优势迅速体现出来。据人民银行发布的《2015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2015年,非银行支付机构累计发生网络支付业务821.45亿笔,金额49.4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9.51%和100.16%。增长速度已远超商业银行线下支付手段。
  近年来,智能手机的更新又提升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移动支付能力。据比达数据中心数据显示,由于巨头的补贴和APP的活跃,移动支付在2013-2014年得到高速发展。2015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总规模达9.31万亿元,同比增长57.3%。
  在支付的基础上,第三方支付机构还衍生出线下收单、理财等业务。其中,继支付宝“余额宝”后,腾讯推出“理财通”,百度也发布了“百发”理财产品。
  市场广阔,自然吸引了各家机构的纷纷涉足。不过,自2014年后,牌照发放便进入放缓期。2015年3月,广物电子商务公司获得牌照后,尚未新增一张第三方支付牌照。
  但这并未阻止各类企业对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热情,收购成为曲线拿牌的首选手段。近期,央行官方网站公告称,捷付睿通支付公司的法人已经完成变更,变更为小米的掌门人雷军。这意味着小米进军第三方支付落地,虽然此张支付牌照将于8月28日到期,距离到期已不足半年时间。
乱象丛生,监管将进一步趋严
  业内人士普遍分析,第三方支付乱象丛生,是首批机构续牌难的主要原因,这也预示着行业面临更严格的监管。
  事实上,第三方支付行业已遭遇多轮监管风暴。包括《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行业风险信息共享管理办法(暂行)》《支付结算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奖励办法》《非银行支付机构自律管理评价办法》《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关于信用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评级管理办法》等规定均在今年4月密集发布。
  其中,分类评级最为受到关注。根据相关办法要求,支付机构将被划分为5类11级,实行差异化和针对性监管。如果多次出现D、E类评级,将被暂停支付业务,直至注销牌照。
  截至目前,人民银行已开出多张罚单,如通联支付、华势、汇付支付等。更有上海畅购、浙江易士和广东益民旅游休闲3家支付机构因违规而被人民银行吊销了牌照。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和风险还有待实践检验,如何规范和严格标准是监管部门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解传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