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期待更多老人拥抱手机

2016-02-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假期随笔
  □ 孙秀岭

  “我在你面前,你低头看手机”——春节期间,手机成了不少家庭的主角,让一些人感觉年味淡了不少。
  在信息时代,大多数人需要手机,但不应有了“人机交流”,就忽略了“面对面”,手机也不应成为亲情间的“屏障”。事实上,在智能手机极为普及的今天,除了“人回家了,心却在手机处”,让老人受冷落的情况外,今年春节中的另两种现象,更应得到关注。
  一种情形,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更不懂发微信、抢红包,但愿意参与子女的手机活动,如笔者的母亲。今年除夕,子孙三代围着母亲过年,孩子们抢到了多少钱,微信中有哪些新鲜事,别人如何说春晚,都会第一时间告诉老人或让老人自己看手机,老人颇感兴趣,一家人欢享手机乐趣。大年初一,一群老人小广场相聚,唠最多的不是年夜饭,也不是春晚、小品或魔术,而是谁家孩子“咻”到了“敬业福”,抢了多少“大红包”。
  另一种情形,如笔者岳父。七八十岁的老人,用智能手机,会看微信、能发红包,春节期间不仅给孩子发现金红包,还通过微信的“家庭圈”,给儿子、孙女发红包,也在自己的“风筝圈”“走步圈”“书画圈”“摄影圈”里互相点赞、互抢红包。
  与“放下手机,多陪老人”的呼吁相比,后两种更有新的“年味”。这个新“年味”,是对贴春联、吃水饺等传统年俗的继承,更是对“陪老人说说话”的新发展。那么,如何减少第一种情况,而让后两种情形成为大多数家庭的新常态,让更多老人拥抱“手机红包”?关键在“沟通”。
  手机是沟通工具,让老人拥抱“手机红包”的关键环节也在“沟通”。其实,母亲与岳父的变化,就是由第一种情况转变而来的。我与母亲相隔几千公里,母亲常借助于哥哥姐姐的智能手机,与我视频聊天。时间久了,母亲知道了智能手机的好处,尽管自己学不会,但愿意借助子女之手参与其中。再如岳父,会用智能手机交流和娱乐,既是一群老友互相感染的效应,也是子女们耐心教的成果。
  手机问题,实质上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遇到的新课题。积极面对而不是避而不谈,一砖一瓦地去建设而不是一味指责,手机也能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一座桥梁,使手机的方便快捷与传统文化的滋养融为一体,人们在富有时代气息的“年味”中,体验亲情、滋养身心,找到自己的归属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