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激活力 服务“三农”谱新篇

2016-01-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
  △流动银行车把金融服务送到农民家门口
  △农信社工作人员开展金融知识宣传
  △农信社工作人员到大棚详细了解农户资金需求
  △农信服务队助农麦收
  △一流的科技支撑平台
  2015年,面对宏观经济下行、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不利因素,全省农村信用社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的指导监管下,坚持“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坚持“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的经营理念,积极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各项业务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主要经营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三农”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为经济文化强省和新农村建设作出了新贡献。
  ——银行化改革基本完成。截至2015年年末,全省农信社62家未改制机构全部达到农村商业银行组建标准,其中挂牌开业21家,已通过银监部门审核验收23家,获准筹建18家,剩余18家全部达到银行化改革条件。
  ——经营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15年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3560亿元,较年初增加1321亿元,增长10.8%;各项贷款余额9159亿元,较年初增加711亿元,增长8.4%。资产规模和存贷款余额连续11年居全省银行业首位。
  ——支农支小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2015年年末,涉农贷款余额6579.2亿元,较年初增加517.7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725.9亿元,较年初增加535亿元;支持农户、小微企业总数分别达219万户和3.5万户;支持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1.5万户,贷款余额320亿元,当年增加27.8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和新增额连续10年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232金融扶贫工程”成效显著。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精准扶贫”战略,全方位开展扶贫、创业工作。已累计发放小额扶贫贷款、返乡人员创业贷款和特困农户贷款共计257亿元。
  ——质量效益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15年年末,全省农信社各项收入和利润稳步上升,主要审慎性指标达到良好银行的标准。
  ——电子银行业务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年末,全省农信社电子银行客户数量达1690万户,交易笔数1.94亿笔,交易金额4.53万亿元。
  ——社会贡献实现新突破。全年缴纳入库各类税金104.1亿元,同比多缴纳2.6亿元,增长2.5%,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
  ——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截至2015年年末,全省农信社布设农民自助服务终端2万台,布设各类电子机具29万台,电子机具行政村覆盖率达99.6%,自助设备乡镇覆盖率达100%。
银行化改革基本完成
阔步迈向现代金融机构

  2015年夏天,一场举全县之力清收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战斗”在夏津打响。
  夏津联社银行化改革缺口大,自身资产规模小,盈利能力不高,仅靠自身努力短期内难以达到银行化改革标准。从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和全县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夏津县委、县政府下决心打一场不良贷款清收攻坚战,推进农信社银行化改革步伐。
  夏津县委、县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主任的县清收办公室,在夏津联社集中办公,成立以检察院检察长为组长的党政干部清收工作组,以法院院长为组长的依法清收工作组,以公安局局长为组长的打击违法犯罪及逃废债务工作组,以联社理事长为组长的农信社内部清收工作组。同时,印发《夏津县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农信社不良贷款清收专项活动,将2亿元社会个人不良贷款清收任务分解至各乡镇,由各乡镇书记负责牵头清收;依法查封5100户涉诉欠款人及担保人存款1539万元、房产153套、车辆251辆。
  2016年1月16日,山东夏津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暨第一届股东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夏津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夏津联社银行化改革正是全省农信社银行化改革进程的缩影。
  改革提速,政府支持是关键。2015年7月9日,省政府领导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定多项支持农信社改革的政策措施;7月21日,省政府在莱芜召开全省农信社银行化改革推进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改革步伐的政策措施。省金融办、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银监局、省国资委、省联社统筹协调,通力合作,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全力支持配合改革,形成了加快农信社银行化改革的局面。
  围绕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股金募集以及政府帮扶措施的落实到位等改革关键工作环节,省联社加强对各法人机构改革工作的指导督导,攻坚克难,奋力开拓,银行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
  清收不良贷款,消化历史包袱。省政府专门组织开展了公职人员拖欠贷款和涉政不良贷款的专项清收活动,各级党委政府将农信社不良贷款清收作为推动农信社达标的重中之重来抓,组织动员协调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力量,依法开展农信社不良贷款清收活动。在全力压降不良贷款的同时,有效净化了地方信用环境。省联社督促未改制机构紧密依靠地方政府,综合采取专项集中清收、责任清收、全员认领、依法清收、以资抵债、盘活等多种措施,最大程度挖掘内部清收处置潜力,最大限度提高现金清收比例,全力压降不良。同时,加大不良资产的市场化处置力度。协调未改制机构与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开展业务合作,拓宽不良资产的处置途径。争取各级政府帮助化解缺口。通过自身盈余消化缺口。
  引进各类资本投资入股,构建以民营资本为主的产权结构。省联社广泛引进省内外社会资本入股。召开加快推进银行化改革新闻发布会,并在报刊、网站上公布了有增资扩股计划的机构名单,引导省内外认同服务“三农”战略、追求长期投资价值的各类符合条件的法人机构投资入股。配合省国资委推动省管企业投资入股。截至2015年末,6家省管企业已入股8家机构。引导地方国企投资入股。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共引入14家地方国企投资10家机构。组织省内部分优质农商行直接或帮助联系优质客户入股,帮助联系50余户优质民营企业投资入股,确保全省按期达标。
  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省联社指导各法人机构主动把管理规范、效益良好的民营企业代表以及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经营者吸收到董事会、监事会,促使民间资本在法人治理框架内积极参与重大事项决策,逐步强化产权对经营管理行为的有效约束,转换了经营管理机制,提升法人治理水平。
创新产品输血现代农业
信贷扶持助推规模经营

  农信社的根在“三农”。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全省农信社扎根齐鲁大地,创新推出大棚所有权抵押贷款、双保惠农贷、信保产权贷、速贷通、订单农业贷款等产品,使贷款投放重点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农业、种养专业大户、优质涉农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用大棚也能办抵押贷款,以前连想也不敢想,现在竟然实现了!”潍坊天美益公司负责人唐乃艳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天美益公司成立于2013年11月,注册资金1000万元,从于河街办皂户王村、南伦村等村庄流转土地1000多亩,建成32个冬暖式大棚。随着公司的发展,资金出现了缺口。“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天美益公司承包租赁的流转土地租赁期为30年,但因为租赁费一年一交,土地流转价值低且不符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条件。”潍坊农商行客户经理高建波说,“我们查看了他们的大棚所有权证,并对实物大棚进行了实地考察,办理大棚所有权抵押贷款。”天美益公司享有32个冬暖式大棚的所有权,总价值1166.2万元。本着风险可控的原则,潍坊农商行最终按照41%的抵押率确定为天美益公司授信480万元。
  农业领域资金周转期长,贷款难成为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一道坎儿。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山东省农信社紧跟省委、省政府“一圈一带”及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建设规划,深入开展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富民惠农创新“三大工程”,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信用评级、授信、支付结算综合服务全覆盖,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截至2015年末,全省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6579.2亿元,较年初增加517.7亿元,支持农户达219万户。其中,支持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1.5万户,贷款余额320亿元,当年增加27.8亿元。
  为履行信贷扶贫责任,山东省农信社实施“232金融扶贫工程”,根据农村实际和贫困人员需求,推出小额扶贫贷款,贷款额度在5万元以内,专项用于贫困人员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再就业等扶贫项目,同时,加大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农村妇女(青年)创业贷款,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等信贷品种的推广力度,推广农产品预期收益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经营承包权质押、专利权质押等担保方式,探索集体土地流转、农村宅基地抵押等贷款方式,破解农户贷款担保难题。扶贫贷款利率要较普通贷款利率优惠20%以上,解决贫困人员“贷款贵”的难题,同时实行财政贴息优惠政策,通过改进评级方法、制定专门的授信政策等措施,对有贷款意愿、有就业创业潜质、有技能素质的贫困户进行授信,发放贴息贷款和扶贫基金担保贷款。已累计发放小额扶贫贷款、返乡人员创业贷款和特困农户贷款共计257亿元。
“无缝隙”让续贷零等待
与小微企业共渡难关

  当前经济形势下,小微企业面临成本高涨、市场疲软、融资难等困境,举步维艰。山东省农信社开展无缝隙、分还续贷模式,推出推广主办银行制和小微贷技术,有效满足小微企业流动资金需求,与小微企业共渡难关。
  “国外订单减少、劳动力成本上涨,我们的日子不好过。”说起当前形势,昌乐华翎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秦洪升愁容满面。
  “华翎服饰是农商行一手扶持起来的优质企业,我们有责任帮它迈过眼前这个坎儿。”昌乐农商行董事长赵连东说。昌乐农商行新增500万元贷款支持企业走转型之路,“汽车消音器投资相对较小,市场需求量大,回款快,效益很可观。”
  让秦洪升的企业走出困境得正是山东省农信社推出的“无缝隙”信贷服务:对生产经营正常、资金暂时周转困难或受经济形势影响、临时市场销路不畅的企业“不抽贷,不压贷”,在贷款到期前开展贷前调查和客户评价,企业当日还款、次日放款,实现续贷“零等待”,降低企业筹资成本、减轻财务负担。同时,山东省农信社推出分期还、分还续贷、循环贷、无间贷、简捷贷、浮动贷、贴息贷、贷款展期、借新还旧等8种信贷资金周转模式,实施信贷资金倾斜,优先保障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强化机制建设,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推行阳光信贷,提高服务质量。小微企业“分还续贷”办法得到银监会认可并在全国推广。
  与此同时,山东省农信社推出“免评估”抵押贷款,由农信社向借款人发放额度在500万—2000万元以内、按协议评估确定价值到有权部门进行抵押登记的房地产抵押贷款,用“银行自评”代替“委托评估”,由农信社与抵押人协商确定抵押物价值,无需评估公司提供评估报告,减少企业的费用支出。同时,争取省财政厅、社保厅支持,联合山东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担保中心,开展担保贴息贷款,省担保中心按实际贷款基准利率的50%贴息,对创业者个人给予全额贴息。
  截至2015年末,全省农信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725.9亿元,较年初增加535亿元,支持小微企业达3.5万户。对中小微企业无缝隙模式贷款约300亿元,分还续贷贷款102.7亿元。全省86家法人机构与3655户小微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发放贷款259.4亿元。
提升服务支撑能力
“大平台”体制优势应对新常态

  2015年,在利率市场化推进、存款保险费用增加、存贷利差缩小的严峻形势下,全省农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稳步健康发展,逆势上扬:
  存贷款市场占有率连续11年居全省银行业首位;
  涉农贷款余额和新增额连续10年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各项收入和利润均实现了平稳增长,成本收入比达37.06%。
  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这一成绩得益于省联社“大平台”服务支撑能力的不断提升。
  系统优势确保改革按期完成。2015年,在银行化改革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形势下,省联社围绕省政府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全省银行化改革推进会议精神,主动加强与省政府及各级政府的汇报沟通,与省国资委等有关部门积极对接,引进省管企业向辖内法人机构入股。调动系统内一切资源,帮助重点机构解决困难和问题。发挥职能作用,做好改制过程中的风险防控、业务发展和队伍稳定工作,确保银行化改革按期完成。
  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省联社推出大额存单、利率市场化等一系列基层法人机构需求迫切、紧跟市场脉搏的项目。紧跟“互联网+”趋势,探索建设金融服务平台,加快推动网点转型和社区金融服务,试点开展网点智能化改造,加大电子机具布放力度,完善网银、手机银行服务新功能,实现线上线下业务的逐步融合。2015年末,全省电子机具布放基本实现“村村通、全覆盖”的目标,电子银行账务交易达5.4亿笔,同比增长17.3%,柜面业务替代率达65.04%。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卡产品,成功发行公务卡,稳步推进金融IC卡,2015年新发银行卡1011万张,实现卡收入3.3亿元。理财业务、国际业务、资金业务等各类新业务实现了健康发展,全省理财产品发行机构增加到33家,累计发行理财产品1763期,募集资金1415亿元。实现国际结算量203.6亿美元,增幅5.3%。积极参与银行间市场、同业市场,全面加强资金营运,全省债券投资等资金业务资产余额达4320亿元,较年初增加1365亿元,实现资金业务收入159.9亿元,同比增加31亿元。
  员工队伍素质显著提高。以发现、培养和凝聚人才为重点,分层次、分条线建立后备人才库,全省共选拔“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和“新锐人才”6383人,为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通过聘请外部专家和系统内训师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组织召开青年工作座谈会、业务骨干培训会、“农信大讲堂”等,分层级、分岗位、分专业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2015年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4350次、培训人员51.3万人次,员工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2016年1月20日,省联社第二届社员大会第八次会议在济南召开,省政府领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要求农信社要正确分析、把握形势,不断提升经营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全面完成银行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架构和运行机制,加快业务创新升级,以支农、支小、支微、支散为己任,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省联社党委在对社情、省情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基础上,提出2016年全省农村信用社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加快业务发展转型步伐,引领全省农信社各项业务健康发展。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今天的山东省农信社,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勇于担当,敢于创新,脚踏实地,迎难而上,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