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产业视线

“粮改饲”:奶农的“经济环保”账

2015-10-29 作者: 刘珅 通讯员 李霞霞 报道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刘 珅 通讯员 李霞霞 报道
  本报临沂讯 今年上半年一系列“倒奶事件”言犹在耳,拒奶风波下奶农如何应对?不景气下往往是逆势而上的机遇,临沂市兰山区方城镇彦春奶牛合作社社长王彦春,就刚刚扩大了规模——新建6个2500平方米的现代化大型牛棚,并配备14个高标准青贮池,里面存满了新鲜的玉米秸秆,成为彦春奶牛合作社2400余头奶牛的“新粮仓”。
  “我算了算,奶牛食用青贮玉米秸秆,因为养分充足,平均每头成年奶牛每天节约6斤左右粮食,产奶量大约能增加5公斤。”王彦春说。
  今年彦春奶牛合作社的4000多亩玉米实现了丰收,为此合作社专门购置了德国“克拉斯”青贮专用收割机抢收成,4000多亩玉米3天就全部粉碎并储藏好。“全株青贮技术玉米也一起粉碎发酵,这种‘口粮’营养价值高,奶牛很喜欢。”王彦春告诉记者,他种植的是新引进的“大京九23”专用青贮玉米,经他测量“大京九23”亩产5000公斤,接近普通玉米的2倍;平均每亩种植成本为900元,收割后饲料收益为1800元。
  我省今年确定,畜禽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70%,种植结构由“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转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粮改饲”试点工作的推进。
  这既有节省粮食的主观需要,又受经济大环境倒逼。
  “这几年对于我们这些养殖户都不很太平,环境压力、洋奶粉冲击、粮食成本攀升弄得奶农们疲于应付。一个养殖户无法抗衡行业风险,提高产奶的质和量并适当节省成本投入,是我们唯一的出路。”王彦春说。
  作为我省确定的“粮改饲”示范县区,目前兰山区有牛存栏3.2万头,其中奶牛7000余头,羊存栏4.9万只。彦春奶牛合作社的4200亩青贮玉米,就是当地首批试点“粮改饲”选取点之一。
  “我们就是挖掘秸秆饲料化的潜力,结合省里扶持秸秆饲料化、专业化生产,以及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开始搞起了这次试种。”兰山区畜牧兽医局局长廉士明说,试种效果很不错,秸秆粗壮抗倒伏,糖分也大,牛吃了上膘快、产奶质量高;更为重要的是量化了“粮改饲”的经济效益,并摸索出了各项技术,特别是饲料作物的本地化种植管理。
  算过了明显的“经济账”,还有不太明显的“环保账”。“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业与畜牧业的结合模式主要是通过采购模式,养殖户购买种植户的粮食用作饲料,种植户购买养殖户的粪肥。这种采购模式运输、人工成本高,粪肥运输过程中还容易造成动物疫病的传播和环境污染。”廉士明告诉记者,通过“粮改饲”,打造饲料作物种植——食草动物养殖一体化农业产业小区,有助于实现饲料不外购、粪污不外排的生态循环农业经济。
  亚姆巴奶山羊基地就在生态循环农业经济上做足了文章。该基地规划了青贮饲料种植区、养殖区、有机肥加工区。养殖区在建设之初预留1米深的地下管道,通过管道粪便直接入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发电,粪肥则还田。“循环系统全部建成后,电、肥不但能自给自足,还能外输挣钱。”基地负责人杨万军说。
  “我省是粮食种植大省,很多粮食玉米都用作牲畜饲料,饲料粮有时还依赖进口。推广‘粮改饲’,推进粮食作物种植向饲草料作物种植的方向转变,构建种养循环、产加一体、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结构,是畜牧行业应对下行风险、改善生产结构的关键。”廉士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