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看一个“拳头”学科如何发力

——山东师大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出优势发展之路

2015-10-25 作者: 王原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 原
    本报通讯员 贾海宁 昌兵 高兴成
  
  “马克思主义研究既要追根溯源,又要返本开新,回到文本深耕原著,挖掘理论富矿。只从当代西方哲学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既不靠谱,也没出路。”这是国内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山东师范大学商志晓教授在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上发言中谈到的。10月10日,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北京大学开幕,商志晓出席“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文化”分论坛,并作题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品质及在当今时代的思想旗帜地位——我们的思想需要与应有态度》的主旨发言,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从1950年在山东较早成立马克思主义教研室,到2003年山东省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再到2007年山东省省属高校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发展中创造了众多精彩。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山东师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121个参评单位中排名第17位。
从“找饭碗”到“干事业”
  获得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精彩一课”的青年教师郭昕博士,5年前从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专业博士毕业,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刚毕业时,我一直从事‘伦理学’课程教学工作,对于思政课一直是门外汉。2012年开始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在大量读原著、听优质课的感染下,我迷上了马克思主义,把它作为终生的事业去奋斗。”山东师范大学教师郭昕说。
  学科发展带来的最大实惠是科研机会增多。两获山东省社会科学重大成果奖的杨素群教授,先后主持了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民政治参与有序化问题研究》、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和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文化厅项目等多项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年轻副教授之一的史家亮近年来“利好”消息不断,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4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部。
  在山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马研马”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近年,该院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领先于省内其他高校;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6项,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42项。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被评为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强化建设基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被确定为山东省“十二五”特色重点学科,8人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一块牌子,5支团队
  “2011年,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独立教学科研二级机构,正式挂牌成立,学校在保证每生每年20元的思政课建设专项基础上,每年再投入100万元,重点支持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继文教授说。
  独立的学科就像磁场,把优秀的人才聚拢到一起,把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影响力发挥到无限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集中优势人力资源,重点打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当代中国等5支团队。由商志晓挂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团队,就是5支团队中最为突出的一支。
  商志晓不仅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还是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哲学学会会长、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长,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近年,该团队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3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3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山东省重点课题20项;获全国、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近30次,其中省部级一等奖8项,部分研究成果和观点建议进入中央层面决策视野。曾多次出席由中央决定召开、中央宣传部等部委联合主办的全国性重要理论研讨会,多次参加中央、国家有关部委及山东省委省政府就有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的调研座谈、征询意见活动。
  参加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参加国际培养计划,培养学科带头人,开展优质思政课评选……山东师大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培养工作蓬勃开展,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研骨干茁壮成长,干事创业更有底气。
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增加温度
  用真知识、真学问、真方法,把道理讲透彻、说明白,让学生真信真懂,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所有教师坚持的信条。“我们在课堂上不会回避敏感问题。”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4年度影响力人物”评选提名奖的任者春教授说,“曾经有个学生在课堂上提到共产主义信仰的问题,我没有回避,而是采用论述的方法,帮学生理清思路,消除了困惑,现在这名学生已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了。”
  对于62岁的李爱华教授来说,坚持参加省委宣讲团,走到田间地头,把党的好政策用通俗的语言给老百姓讲明白,是他的专业信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好时光来了,我要把自己这么多年来的积累全部奉献出去,把相对孤高冰冷的专业理论转换成有温度、有亲近感的道理,以通俗易感的方式传播给大众,让大家都信马克思主义,都去践行马克思主义,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一直讲下去!”李爱华表示。
  每个周三下午,学生张玲玉都会来到山东省党史陈列馆“上党课”。她的“课”是为观众讲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2012年开始,马克思主义学院把党史实践课搬到了这里。截至目前,已有230多名党史专业本科生来这里为观众讲解1000多场次。张玲玉深有感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党史是我们的必修课,以前对党史的学习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现在,为准备实践课上的讲解,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对党史的认识更全面、深刻了。”
  近年来,作为山东省首批理论大众化示范点,山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有15人入选山东省委理论宣讲团,他们进工厂、到学校,把宣讲活动变成一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生动实践,开展宣讲活动50余场,用最贴近的语言,把最权威的声音带到了基层,通过理论宣传普及,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