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摄影

“代币券”雇来俩“闺女”

2015-10-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周秀芳(左),柳叙荣展示她们积攒的尚未兑现的部分“代币券”。
  周秀芳一边给96岁的纪周氏剪指甲,一边认真听她激动而又逻辑混乱地讲述自己的经历。
  被推到屋外晒太阳的纪周氏开心地逗弄笼里的小鸟,周秀芳和柳叙荣在熟练地打扫院落卫生。
  周秀芳为周茂信送来预订的午餐。养老护理员承担包括送餐在内的十余项养老服务项目。
  看着两名护理员帮她打水洗衣服,坐在旁边的张秀美老人一脸惬意的微笑。
  两名护理员帮68岁的刘美芹摘花生,刘美芹家养的猫靠到柳叙荣的腿上蹭痒痒。
  □记 者 卢 鹏 
 通讯员 李颖慧 报道

  村民周茂信(右一)家,帮忙干完家务的周秀芳拿起周茂信常拉的二胡试了几把,惹得一屋人大笑。周茂信今年66岁,未婚,孤身一人。
  “我96岁了,真是活够了,唉,我都活了96年了……”9月23日,胶州市里岔镇大孟慈村,纪周氏坐在自家坑上,许久没有见过陌生客人的她显得十分亢奋,挥舞着干瘦的双手,似乎是对记者倾诉,又像自言自语。而当周秀芳和柳叙荣进门后,老太太像听到了上课铃声的小学生很快安静下来。周秀芳熟练地给她剪指甲、梳头发。“俺闺女又来了,俺闺女真好。”纪周氏小声呢喃着。
  周秀芳、柳叙荣俩人是大孟慈村的专职养老服务护理员,大孟慈村需要养老服务的老人有16人,纪周氏家是当天她们去照料的第三家老人,纪周氏无法独立行走,需要别人搀扶或使用轮椅。她的丈夫早年间去世,只有未婚无子女的二儿子纪谦富与她相依为命,纪谦富今年也已经71岁,因患过脑血栓失去了部分行动和语言功能。
  根据胶州市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上世纪80年代胶州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调查数据显示,到2012年末,胶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14.1万人,占总人口的17.4%。失能、空巢老人逐年增多。根据初步统计,胶州市现有特困老人6335人,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4750人,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如何让农村老人安度晚年,成了一个重要社会问题。
  从纪周氏家出来,周秀芳她们奔向村子西南角的张秀美家。“儿子刚盖好房子就走了,就她一个人。”周秀芳说起张秀美的故事。老人今年81岁,她老伴走得早,唯一的儿子5年前出车祸去世,儿媳改嫁,孙子年幼,老人自己守着个空落落的大院子生活。
  周秀芳、柳叙荣她俩照顾的每一个老人都有些让人唏嘘的不幸经历。不过,老人们现在有了这两个“闺女”,给他们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一些温暖和宽慰。“多数老人就想我们陪着一起干点活,说说话。”柳叙荣说,有个人能常去家里看看他们,对孤寡老人已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周秀芳、柳叙荣照料老人后会获得一种当地印制的“里岔镇大孟慈村居家养老服务代币券”。“代币券”这种经过塑封压膜处理、带有印章、编号的卡片虽然看起来有些像“过家家”的道具,但“代币券”已开始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它就像一条条细细的红钱,维系起当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和发展。
  自2012年7月起,胶州市在里岔、铺集等5个镇办的8个村试点全新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由政府提供资金购买服务,为保证养老金使用到位,当地采用相应金额的“代币券”转发至老年人手中,主要为本镇(街道)户籍60岁以上的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收入、无法定赡养(抚养)人的“三无”人员和低保老年人提供帮助。政府按照养老服务每小时1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服务人员获得的代币券定期结算。
  在试点推行过程中,方案执行得并不像字面上那般精确。在大孟慈村,不是每个老人都给周秀芳她们代币券,代币券也不是都能兑现。“太在乎钱的干不了,这个活得找心眼好、脾气好的人干。”大孟慈村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周兆华说,好在政府投入的养老金在逐年增加。周秀芳说,去年能兑现七成,她们一个月大约有700元的收入,年底还会再兑现一些。“兑现的比例一年比一年高,有点收入就挺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