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生态立市成就宜居泰安

◆森林覆盖率、蓝繁天数全省内陆城市第一◆“汶水徂徕如画”胜景再现

2015-10-11 作者: 姚广宽 姜言明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姚广宽 姜言明
    本报通讯员 韩西德 范光超

  泰山、徂徕山,大汶河、东平湖。
  山环水绕,山水相依。
  尽管地处鲁中腹地,泰安却拥有北方内陆城市少有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
  坐拥良好生态,呵护良好生态,进一步建设和发展良好生态。2013年,泰安市明确提出“生态立市”战略,以此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建设生态宜居泰安。两年来,泰安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全省内陆城市第一,全年“蓝繁”天数保持全省内陆城市第一,旅游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
  “泰安过去的发展得益于良好生态,泰安未来的征程更需要良好生态。”泰安市委书记李洪峰表示,生态宜居是泰安的宝贵财富和品牌优势,守住青山绿水,留住蓝天白云,是泰安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财富、宜居就是福祉’已成全民共识。”
“鲁青未了”,绿满泰安
“创森”每年造林面积相当于市域面积2%

  “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杜甫的《望岳》诗句让人对泰山的绿意印象深刻。
  实际上,受累于连年战乱,建国初期的泰山仅剩残林不足2000亩,森林覆盖率不到2%,以至于诗人郭沫若乘飞机掠过泰山时,眼见万象萧条,一片灰褐,吟出了一句“都云青未了,我看赤无毛”,竟是十分形象。
  “作为全省排名前两位的国有林场,如今泰山18万亩、徂徕山13万亩的森林,多为建国后所植。”泰安林业局总工程师焦明说,为绿化荒山,老一辈林场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打下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但植树造林“怎么抓都不过分”,2013年,泰安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以此作为生态立市、绿色发展、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掀起了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泰安‘创森’在全省不算最早,但始终坚持了高起点、高标准。”泰安林业局长葛茂金说,立足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旅游名城优势,泰安“创森”突出城乡一体,构建山水林田湖立体森林网络,按照“一核一轴一圆,两区四级三网”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绿色围城、绿色伴山、绿色绕水、绿色乡村、绿色网络、绿色富民六大“绿色”工程。
  市区环山路便是“绿色围城”工程的杰作。金秋九月,驱车行驶在蜿蜒曲折的路面上,路北是巍巍泰山,路南是美丽泰城,一路红花掩映、绿树成荫。这条全长26公里的生态景观大道,串联起了泰山桃花峪、天外村、红门、天烛峰四大景区,俨然成为展示泰安形象风貌的最佳名片。
  “创森”三年,泰安新增造林44.4万亩,每年造林面积相当于市域面积的2%,是“创森”前的2倍。“创森”后的泰安,森林覆盖率达到39.08%,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6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9平方米。
  “创森”伴随改革向深水区挺进。推进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全市落实政策性森林保险投保3.57万公顷,保险金额4.39亿元,全省第三;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5亿元,全省第一;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全市13处国有林场全部落实财政全额拨款,2647名干部职工解了后顾之忧。
  “现在是徂徕山最好的发展时期,仅2013年市里投入就达1.58亿元,相当于这之前所有年份投入总和的两倍!”徂徕山林场总工程师刘传忠感慨地告诉记者,由于封山育林,没有直接产出,林场一度濒临破产,“是‘创森’为林场带来了新生,最近,徂徕山还和泰山一道入选‘中国森林氧吧’。”
引汶入城,清水出城
汶河综合开发让周边地下水位提升2米

  泰山雄峙于北,徂徕山横卧在南,大汶河自西向东穿过两山、贯通全境,注入全省第二大淡水湖——东平湖,这便是泰安的水文地理。
  尽管拥有大河大湖,泰安却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311立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不足全国的1/7。
  泰安又是南水北调东线汇水区域,大汶河流经全市所有县市区,也接纳了全市的废污水,最终汇入调水工程最后一个调蓄水库东平湖。
  泰城依泰山而建,北高南低,落差极大,“无论下多大的雨,几小时就流光了”,
对国际知名旅游城市而言,城中无水无疑是一大缺憾。
  珍惜用好每一滴水,确保一渠清水北流,作为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的泰安,施行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同时,努力探求跨时空调储水,从存量上挖潜。
  北方河流水量季节变化悬殊,为把宝贝水留住,泰安从2009年开始,在汶河上筑起6座拦河橡胶坝,形成回水长50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的大水面,静态蓄水8000万方。站在泰城东南的泉林坝上,但见水光潋滟,白鹭蹁跹,徂徕山倒影随波荡漾,眼前景象,不由让人想起清朝散文家姚鼐的诗句“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景美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改善了生态,”市水利局总工程师李怀岭说,汶河综合开发让周边地下水位提升了2米。
  筑坝蓄水为近郊补源,也为泰城远程输水。随着汶河最上游的唐庄坝拦蓄枢纽工程竣工,汶河水从此无需电力抽提,就能通过胜利渠自流进城。胜利渠,这条上世纪70年代10万泰安人战天斗地、用双手一镢一锹挖出来的老水渠,如今迎来了新生机:每年8000万方的清澈汶河水,将通过它一路奔袭50公里,注入城区东湖、南湖、碧霞湖、天颐湖、奈河、梳洗河、七里河、泮河……“七湖”“九河”相联相通,泰城“山水相依、河湖相连、山水城相映”不再是梦。
  引汶入城,还要确保清水出城。泰城河流均发源于泰山,最后汇入泮河,通过泮河注入汶河。作为泰城的总出水口,泮河容纳了这座城市所有的生活工业废污水。如何确保泮河清水入汶?在泰城西南,泮河、汶河交汇口,有一个占地350亩、全省最大的人工强化湿地,奔流南下的泮河水在此被拦腰截断,流经湿地“肾脏”过滤净化才汇入汶河。“出水水质能达到4类水标准”,湿地工程现场总工程师王鲁文告诉记者,湿地每天最多可处理废水10万吨,相当于一年削减COD1095吨、氨氮237吨。

  生态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造福百姓,让群众最大程度参与其中,并从中获益,是泰安一以贯之的努力。
  大汶河综合开发,筑坝蓄水,引汶入城,让汶河上下、泰城内外形成了一处处水面湖泊、湿地绿地:天颐湖、天泽湖、天平湖……浪漫的泰安人用“天”字打头为它们命名,并把它们都建成了供市民休闲游玩的公园景点。市水利局副局长邢攸山说,全市已建成的水利风景区国家级的有5处、省级6处。
  植树造林是场持久战,如何让农民早投入、早见效?答案是发展林业产业。在泰安,特色经济林、苗木花卉、林产品加工、林下经济、森林旅游五大产业已成规模;“中国板栗之乡”岱岳、“中国肥桃之乡”肥城、“中国大枣之乡”宁阳、“中国核桃之乡”东平……国家林业局命名的国字号地标不断增长。据统计,2014年泰安实现林业总产值365亿元,相当于一天进账一个亿,绿水青山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
  生态好了,名优名品也多了。作为中国纬度最高的茶叶产地,“泰山绿茶”近几年声名鹊起。市农业局副局长侯利说,全市茶园种植面积已达3.5万亩,年销售收入3.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生态茶园占到2万亩。”在岱岳区山口镇的千亩有机茶园里,碧霞春公司总经理王灿银给记者讲起了南茶北引的故事:采用无性系良种繁育,不打农药,不施化肥,除虫靠手工,做肥料用的羊粪是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拉来的,这样种出来的泰山白茶“能卖到五六千一斤”!
  山要青,水要绿,房前屋后也要干净整洁。借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之机,泰安在全市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创卫”大会战,一些积习多年的沉疴顽疾得到根治:
  渣土车疯狂,泰安市给它戴上“紧箍咒”:所有车辆实行公司化运作,加装GPS,车斗密封,进出工地路面硬化,驶出工地先“洗澡”;
  露天烧烤扰民,泰安市予以全部取缔、疏导入室:全市设置6处烧烤园,加装除油烟装置,活羊入园要登记检验……
  多管齐下,带来的是环境质量的持续向好。市环保局副局长李向农介绍,去年泰安“蓝繁”天数204天,蝉联全省内陆城市第一;今年1至8月为151天,同比增加了15天。
  “建设生态城市,顺民意、得民心,对旅游城市泰安而言更有特殊意义,”泰安市长王云鹏说,唯其如此,游客才引得来,留得下。
  数据显示,2014年,泰山游客量首次突破500万人次,全市实现旅游收入500.5亿元,两年增长了近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