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区域

荣获“2015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称号

避暑游产品打上烟台文化烙印

2015-09-29 作者: 杜晓妮 隋翔宇 来源: 大众日报
  ◆9月24日,由中国旅游研究院和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联合主办的“2015中国避暑旅游产业峰会”在昆明举行,会议首次发布了“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名单,烟台荣获“2015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称号,成为省内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也是中国北方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近年来,烟台旅游捷报频传,除了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如何运用好自然资源、创造旅游发展新模式也是烟台不断突破的课题。
  
  □ 本报记者 杜晓妮 隋翔宇
   本报通讯员 黄艳玲 

从70个城市中脱颖而出
  “获得‘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的称号,对于烟台而言,其避暑旅游的品质得到了国家权威机构的全面认可。”烟台市旅游局局长张丛认为,烟台能在70个评选城市中遥遥领先,是避暑游的一大进展。
  在张丛看来,这是目前中国最具权威的避暑旅游项目评价体系。根据中国气象局全国359个基准站数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与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以气候舒适度、景观游赏度、游客满意度和综合风险度四个结构指标综合评估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的避暑旅游状况,筛选70个样本城市形成了《中国城市避暑旅游研究发展报告》。
  避暑气候资源成为稀缺性的战略资源,避暑旅游也随之成为休闲度假的重要细分市场。在此背景下,烟台发挥独特资源禀赋的优势,创造了一种以气候资源开发带动旅游发展的全新模式。
  “山海岛泉河的自然资源、历史积淀的文化宝库以及独具特色的产业基础,都散发着独具魅力的休闲元素。”烟台市副市长金志海介绍说,经过多年努力,全市现有9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5A级景区,均居全省首位;有43个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3个省级旅游强乡镇、82个特色村;有旅游企业1413家,其中星级饭店110家、旅行社218家、A级旅游景区60家,已形成了要素聚集、链条延伸、特色鲜明的避暑休闲旅游发展新格局。
构建避暑休闲空间
  家住芝罘区的于程已经在烟台生活了四十年,作为“老烟台”的她,“休闲”成为每天的必修课。临近傍晚,她都要带着家人沿海边宽阔的马路散步,周末拿上休闲护照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于程看来,这种休闲方式已成为他们维系家庭关系的纽带。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他们幸福的笑容是最好的避暑休闲生活写照。”金志海对此感触颇深,“市民以及市民的日常生活才是城市最美丽的风景,才是旅游目的地真正软实力之所在。”
  围绕提升市民幸福指数,烟台着力构建“一圈一带”的群众避暑休闲空间,“一圈”指中心城市生活娱乐圈,“一带”指环城郊游憩带。
“我们把城市作为一个最大的景区、最好的旅游产品、最美的旅游目的地来打造,就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空间布局和旅游功能,寻求城市文明和旅游发展的和谐共生。”张丛说。
  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烟台的中心城市重点加强了城区公园、绿地、广场等规划建设,提升大剧院、京剧院、青少年宫、书城、体育公园等文化体育设施服务功能。而环城郊游憩带则另辟蹊径,突出“慢城”特色,把温泉、酒堡、游艇等高端产品与采摘游、渔家乐等大众产品相结合,打造绿道慢行系统、景观游憩线路、游客集散中心和自驾车营地。
紧密结合地域特色文化
  “多买一些八仙过海的小葫芦,带些纪念品给家人,也能留个念想。”来自陕西的李潇在蓬莱阁景区饶有兴致地挑选着当地的特色产品。多数游客也像李潇一样,出来一趟都要有所收获。
  纪念品只是旅游产品的要素之一,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烟台培育出五大避暑旅游产品,分别为仙道、开埠、民俗等文化旅游产品,依托900多公里的“黄金海岸线”的滨海旅游产品,以及葡萄酒文化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今年6月30日,《2015年中国避暑旅游城市发展报告》被推出,《报告》调查、研究了2015年避暑旅游市场需求特征,并提出了深化避暑关联产业、强化产品支撑与文化内涵等几项重大建议。
  旅游产品很大程度上也承载着地域文化载体的功能。“烟台在推出五大避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紧密结合地域特色文化。”张丛认为,将避暑游产品打上烟台文化烙印是深化避暑关联产业的要求之一。
  “旅游产品的充实完善是对避暑游的补充和延伸,其不仅能够宣传烟台文化元素,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也能产生经济效益,促进第三产业的良性发展。”张丛介绍,2014年烟台旅游总收入已达到614亿元,接待海内外游客5482万人次,位列福布斯中国大陆旅游业最发达城市排行榜第2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