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前沿报告

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面临追赶,劣势需加速改善——

“一带一路”,山东如何深度融合

2015-09-24 作者: 刘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刘 珅
  本 报 通 讯 员 刘衍华

  加速融入“一带一路”,到底要从哪个“跑道”加速,又该规避哪个“弯道”风险?日前在山东加速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研讨会上,各路专家纷纷建言献策,在国际视角下审视我省与“一带一路”的深度融合。
份额低,机遇反而多
  “一带一路”区域,并不是我省以及国家目前份额最大的出口市场,却是未来的增长极。
  “目前我们国家的出口占对象国进口总额的份额低于5%的国家有23个,这些国家主要是中东欧和发展中国家。从这几年的贸易增长态势来看,这些地区恰好是我们未来开辟新的贸易增长的潜力地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理经济研究所史育龙认为,总体上来看我们的贸易进一步扩大,但在发达经济体扩大的空间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要释放产能且稳定出口增长形势,“一带一路”区域是潜力地区所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国家合作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基础。在不算上对韩数据前提下,去年我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外贸进出口676.4亿美元,占全省的近1/4。
  不仅外贸,投资拉动效果也在逐步释放。据山东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广杰介绍,去年我省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14亿美元,占全省的9.21%;投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境外企业(机构)120多家,中方投资28.1亿美元,占全省对外投资额的44.7%。
  “当前我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承包工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占到我省对外承包工程的一半以上。我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大项目也不断地涌现。”李广杰说。
  这得益于我省能够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区域需求。橡胶工业在马来西亚地位非常,其中橡胶生产量居全球第四位,世界70%的橡胶手套产自马来西亚。不过近年来由于橡胶价格暴跌让当地产业很受挫。青岛橡胶谷以交钥匙工程的方式提供给马方完整系统的解决方案,迅速提升了对方在橡胶产业链上从低端种植升级到产业链高端。
  “对接对方的需求,加强产业合作,考虑产业如何来转嫁、对接。通过产业合作帮助沿线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以企业为载体,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促进产业链对接整合,提高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省委党校副校长孙黎海认为,帮助沿线国家建立橡胶产业集群,搭建产业平台,这类典型要进一步扩大发展范围。
选重点,变成增长点
  “一带一路”区域涵盖国家多范围广,对所有区域大水漫灌肯定比不上对重点国家精确滴灌。
  “在重点国别培育若干支点,中亚肯定是哈萨克斯坦,东盟就是印尼和马来西亚,像南亚就是巴基斯坦。山东省可以考虑给予更多的关注就是西亚,随着伊朗核问题达成协议,伊朗现在对‘一带一路’也非常积极。”史育龙建议。
  正如“一带一路”的合作是开放包容的合作,我省在面临机遇的同时,竞争也十分激烈,目前,广西、广东、上海、福建等沿海省份和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内陆省份,已分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建立起一些有效的合作机制。
  比如宁夏准备在阿曼苏丹国建设中国-阿拉伯产业园;而广西不仅拥有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并且搭建起中国—马来西亚的“两国双园”的合作模式,还在印尼建立起了中国印尼的自贸合作区。
  “这些平台不仅仅提升了当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合作。相比较而言,我省在这方面相关合作机制比较缺乏,缺少国家级平台,与沿线国家地方层面之间的合作交流机制也明显不足。”李广杰认为。
  虽然有不足,但更不宜妄自菲薄。今年我省成功举办了中国—乌兹别克斯坦经贸合作论坛,去年我省对乌货物贸易额达3.7亿美元,同比增长27.6%;累计备案核准对乌投资5947万美元,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50万美元。
  审视一番,我省融入“一带一路”,既有产能方面的优势,更有区域方面的优势,尤其是随着中韩自贸协定的落地,积极发展对韩FTA(自由贸易协定)更需要重点培育发展。
  “我们的优势到底在哪里?我认为我省最大的优势在中韩自贸,我们必须主动抢抓中韩FTA,通过不断扩大自由贸易,全面增强对外开放的新优势,特别是威海与韩国每周有30个海上航班,航行时间只需8个小时,是国内唯一实现对韩物流24小时配送的地区,且采用海运方式;我们海运时间和空运的时间差不多,但是成本只有空运的1/3,通关效率较高。”威海市发改局局长周宁建议。
  但优势往往引致危机感缺乏。据了解,在事关我省未来增长点的中韩自贸、跨境电子商务等方面,竞争更是严峻:宁波、郑州等7个国家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都有自己的综保区,但威海还没有审批下来。
  “有了综保区,就可以利用进口B2B2C的保税模式,将货物放在海关特殊的监管区域,并实现快速通关,真正有效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其次像杭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开展的跨境业务,已经实现了订单、物流、支付三单合一的备案,既确保了原装进口商品品质,又能让用户商品快速通过商检,快速实行配送降低费用,在这个方面威海还没有实现三单合一,仍有一定差距。”周宁说。
薄弱点,就是发力方向
  融入“一带一路”,我省优势不少,但纵观经济发展历程,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也绝非少数,况且我省也存在薄弱点,这是今后发力的方向。
  山东沿海有三个过亿吨的大港,去年的港口吞吐量超过12亿吨,实际产能大概6亿吨,严重地超负荷。在日照港,据说一些船到港以后40天才能停泊,要在外面等。
  与此对比,连云港的知名度极高。“因为哈萨克斯坦在连云港有中哈物流基地,后来再把日韩因素考虑在内,就会发现它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很高的合理性,因为日韩与中亚之间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现在利用连云港这个物流中心,就可以走亚欧大陆桥的通道。”史育龙说。
  “我们的贸易投资主要是向东与日、韩、北美、东南亚,向西是欧盟。相对于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区域,我们与丝绸之路相关地区的合作还是比较薄弱的。”李广杰说。
  据了解,经过欧亚大陆桥运输的货物中,60%从连云港过境,而其中70%是哈萨克斯坦的进出口货物,这凸显了连云港东西贸易大通道地位。当前中哈物流基地也在积极拓展日韩业务,这对我省而言,挑战不小,加强青、烟、威、日等港口合作并“留住”这些本属于我省的业务,还需要有更加详实且操作性高的顶层设计。
  “对内要统筹协调,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比如可以设立17地市参加的地区发展协调机制,内外结合、统筹兼顾,既发挥各部门、各地市的积极性,又要避免一哄而上、恶性竞争。”孙黎海建议。
  培育具有更强资源整合能力的跨国企业也是我省必须“跨过”的门槛。我省多数企业跨国经营层次不高、经验不足。“这几年企业走出去有了很大进展,但企业境外投资仍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说境外投资的项目规模偏小,投资结构也不够合理,投资方式比较单一。”李广杰说。
  截至去年年底,我省有2600多家企业开展了跨国经营,绝大部分的单项对外投资项目规模100万美元以下,多数以独资、合资等绿地方式为主,兼并、收购、参股的资本运作方式比较少。
  “如何培养山东跨国公司很重要。如果我们有很多跨国公司,他们自然会主动走出去。跨国公司培育要经过四个阶段:一是跨国做贸易,二是做投资,三是本土化生存,四是全球融资成为全球化公司,而我们多数的企业都在投资贸易和本土化之间。”济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学中说。
  虽然浪潮集团、中国重汽、海尔集团等一批我省跨国公司正在形成并释放影响力,但我省需要的还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