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村集体没收入,也能干成事

——看一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列全县倒数第一”的乡镇如何为群众办实事

2015-08-07 作者: 资料片 来源: 大众日报
  □吴宝书 报道   单县曹庄乡干部在带领大家修路。(资料片)
  □本报记者 吴宝书  
  本报通讯员 常慕城 
 
  单县曹庄乡财力薄弱,大多数村没有集体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列全县倒数第一位。但就是这样一个乡镇,在修路、清淤、建桥等事项上,样样都得到了群众的支持。
  比如,让每个自然村都通上柏油路,是好事,也是难事。修路上级补助15万元/公里,还需要向群众集资15万元/公里。对于单县曹庄乡辛滩集村来说,5个自然村共需要修路6公里,光是收取集资款就是一件大事。
  但是让村党支部书记王开峰没想到的是,集资修路的事情一传出去,来到村委会送钱的群众就开始排起了长队。在外经商、工作的人员则把钱汇到了银行卡上。短短几天时间,村里就收到了110多万元的善款。不仅修路用不完,剩下来的钱还能用来修建下水道,安装路灯。
  王开峰给记者看了一下账本,笑着说:“村里只花了27元钱,用来买笔买纸,公示账目。”
  一个并不富裕的村庄,村民为何如此积极捐款?王开峰说:“有了影响力,才有号召力。”村支部坚持村务、财务一季度一公开,带头搞好城乡环卫一体化,承诺的村幼儿园建设已经选好址。一桩桩实事、好事,群众看在眼里,也都从心里赞成。
  “经济发展要转型,村干部也得转型。”曹庄乡张武庄村党支部书记井玉真深有感触地说。在她看来,村干部就是要为群众搞好服务,既要让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还要带领群众搞好“一村一品”,尽快脱贫致富。
  2013年起,井玉真联合2户党员,投资15万元,繁育紫叶李、垂柳等苗圃20亩,30多户群众跟着学,现在全村发展到80多亩。井玉真告诉记者:“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特别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意识不断增强,苗木光在本县就不够卖的。”
  面对全乡农村集体收入少、农民不富裕的现状,去年新到任的乡党委书记许广刚提出:“穷则穷干、富则富干、不能不干,必须组织动员群众和社会力量,没钱要办有钱的事,钱少要办钱多的事。”
  春节后开班第一天,曹庄乡召开“清四堆”动员会,采取“村干部带头干,群众出义务工干,机关干部帮着干”的办法,组织群众自愿出义务工2.8万人次,清理四堆13000多个,清理大小沟塘417个,清理河道7.5公里。许广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花钱雇人,每个工按50元计算,这次活动乡村两级就能节省支出140余万元。
  村“两委”换届结束后,各村新当选的“两委”班子,将三年发展规划和2015年承诺事项进行了公开承诺,并用油漆写进公开栏接受群众监督。乡里设立了村财乡管办公室,实行村会计委托代理制,支部书记只签字不摸钱,各村财务收支情况每季度由村财乡管办公室拉出单子,党委派专人写进公开栏,向群众真公开、交实底。
  “只有走进田野、脚踏泥巴,才能闻到大地的泥土香;只有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才能听到百姓的心里话。”今年年初,曹庄乡党委下发了2015年度村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办法,分农村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群众满意度等七项对各村进行百分制考核,突出创先争优,年终考核奖励前三名,后三名不发放村干部绩效工资。 
  曹庄乡沙质土地,以小麦、玉米、花生传统作物为主,效益较差。该乡采取“干部领、群众创、扶贫帮”三项措施,引导各村立足实际发展山药、芦笋、林果、瓜菜、苗圃等高产高效农业,力争到2017年底初步形成“一村一品”发展雏形。全乡依托南面的浮龙湖旅游开发区,逐步推进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发展,尽快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