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城事

“日照”巨书:峭壁翰墨飘香

2015-07-28 作者: 董卿 丁兆霞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董 卿
    见习记者 丁兆霞

  在日照河山主峰西南侧,有巨书“日照”二字刻于巨大的悬壁之上,“日”字高20米,宽17.5米,“照”字高25米,宽25.5米,是汉字摩崖石刻的世界之最,被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日照”二字成为日照市的标志性景观。
  7月22日,记者到日照河山风景区进行了实地探访。据风景区负责人介绍,这巨书摩崖石刻原是日照市广播电视局和电视台领导的构思和创意。
  时值1990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濒临黄海的秀美之地,1989年刚刚升格为地级市的日照,开始展示她的天生丽质。但新建的电视台却没有台标,这不仅仅是一个遗憾,作为新建市来说,更是一种精神象征的缺失。
  当年恰好是第十一届亚运会在京举办,运动会主题是“亚运雄风”。当时的日照广播电视局局长白峰在看到雄浑有力的“雄风”二字时非常激动,他想,“我们也写一副巨字,再把这字刻在石壁上,岂不是日照一景?!”
  但是,写什么字,刻在哪里?经过一番广泛的征询后,“日照”巨书镌刻河山的设想逐渐成型。首先,日照这个名字,本身就有一种象征意义。志载以“濒海日出处故名”。其次,境内河山因“其境内纵河之源”而得名,并有险峰、怪石、幽谷、秀云、奇松五大奇观。若将“日照”写成世界上最大汉字再刻上河山顶峰,则两相合宜。
  日照市委、市政府对这一设想大力支持。于是,在亚运会上书写“雄风”二字的孙鑫先生被请来了。1990年,他曾为亚运会书“雄风”与微雕“贺词”“神州风采”。
  1991年6月24日,这是一个令众多媒体关注的日子。这一天,日照一中操场上,铺着一条长78米、宽48米的白布。这是日照市皮革厂专门抽调技术力量,用半个月的时间缝制而成。200多名学生坐在白布四周充当“镇纸”。孙鑫先生用3.69米长、重75公斤的如梭巨笔,“碗底生风惊墨龙,笑跃气振虚实中”,用墨250公斤,清水250公斤,历时55分钟书写了“日照”二字。
  1992年3月,兴海建筑公司承揽了把巨书按原型刻在河山的任务。然而字一抬上去,挂起来却变了形。最后通过集思广益,采取放样的办法把字放到模板上,编上号,再在石壁上划上经纬坐标,把模板拼上去,解决了变形问题。
  请来的定向爆破专家也走马上任。深度要适当,又不破坏石壁,爆破人员用天平称药、用水平尺挨个测量,连干了好几天,最先凿出了290个炮眼。一声炮响,众人却傻了眼。原来石茬是立茬,不是按炮眼的角度朝外崩,而是成片朝下掉,字的边缘也被破坏了。
  定向爆破失败了,若全用人工开凿,一人一天仅凿20平方厘米,40人干,这600多平方米得凿2年多,这活怎么干?那几天,从负责人到施工人员,吃不香,睡不甜,办法终于想出来了:沿字的边缘用凿断开——深挖沟、浅放炮。一实验,成功了!
  1992年11月19日,“日照”巨刻终于竣工。“照”字的最大点内,可容纳10余人。青州云门山巨字“寿”字有“人不及寸”之说,而“日照”巨书则是“人无点大”。1993年2月,“日照”巨刻进入世界吉尼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