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旅游院系的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进入旅游企业——

七成旅游专业毕业生跨行就业暴露了什么

旅游观察

2015-06-29 作者: 付玉婷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付玉婷

  伴随暑期旅游旺季一起到来的是高校毕业季。记者采访得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更加自由灵活的就业趋势下跨行就业,并实现了对旅游发展的“反哺”,但与此同时,专业对口就业率等指标持续低迷,也将旅游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暴露出来。
趋势——
“企业导向”取代“行业导向”

  由各省行政机构发布的就业率通常不等于市场环境下的实际就业,不同学校对就业率的认定标准也不尽相同。采访中,记者有关就业率的开场白被几位采访对象“笑话”说过时了——他们的共识是,旅游就业已超越了单凭数字所能诠释的范畴。
  “除去考研与出国的,今年我们有将近一半毕业生进入恒大、南航、厦航等企业,剩下一半则进入看上去与旅游完全不搭界的金融等企业。”山东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许峰告诉记者,这反映了一个趋势,如今学生择业,“企业导向”正逐渐取代“行业导向”。
  举例而言,过去酒店是吸纳旅游院校毕业生的“大户”,而现在,招牌响亮的企业,甚至取代了能够提供编制的旅游事业单位,成为学生的“心头好”。一位学生反映,一些企业招聘喜欢开设无主题座谈这样的环节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为旅游院系毕业生“泛就业”提供了契机。
  “不能单凭这点就感叹旅游人才加速流失。”许峰提到,山东大学曾有位名叫马天龙的毕业生进入民生银行工作,后来加入文化产业金融事业部,从事文化旅游项目分析与风险投资,同样在为旅游发展贡献力量,而且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
  还有不少学生在毕业几年后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副院长萧继虎介绍说,该校目前累计已有10名左右毕业生自己开办了旅行社,还有的活跃于主题餐厅等旅游新业态,这些也很难通过毕业时的就业率统计来体现。
低迷——
专业对口就业率只有30%左右

  旅游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了其他行业并获得好的发展固然令人高兴,但从事旅游教学的老师们普遍感到,专业培养首先在于将学生培养成本专业的人才,使其在本行业凭借过人优势大展拳脚。据介绍,近几年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只有30%左右,越来越多旅游院系的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进入旅游企业,这一现象引人深思。
  济南大学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在上学时还很喜欢酒店专业,实习结束后却不再喜欢了。“这里面有学生眼高手低的因素,但企业也存在可改进之处。”据济南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公学国介绍,多年来,酒店提供的实习岗位往往都只局限在一线服务员。
  针对这一情况,济南大学曾尝试在上海一些酒店开设管理岗实习项目,最后不了了之。酒店方给出的说法是,花钱招徕实习生本就是为了填补服务员缺口,同时他们认为,即便用心培养,最后也很容易变成“为他人做嫁衣”。
反思——
招聘不应只提供基层服务岗位

  记者从近日在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举办的联合双选会上了解到,一些企业已在主动反思对于旅游人才的使用方式。
  “以前我们奔着招聘一线服务员来,这次则专程来招聘基层管理人员。”一位旅游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的学生通常到发达城市的知名五星级酒店实习,这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些甚至在一年的实习期内就已晋升至领班、主管岗位,直接留在了原单位。“如果我们还只是提供基层服务岗位,对这些人才就更没有吸引力了。”这位负责人说。
  据介绍,上述转变在本科招聘中还比较少见。公学国分析指出,可能是因为存在考研、考公务员等退路,本科生对旅游企业的忠诚度普遍不高,其就业稳定率(五年内在同一家企业就职的比率)同专科生相比低不少,这使得企业在招聘本科生从事较高层次的岗位时很有顾虑。
  由此造成,本科生一方面意识到自己在酒店领域确实属于高学历,另一方面又在就业中屡屡碰壁,遭遇哪儿都不讨好的窘境;即便进了企业,在与专科生的比较中,跳槽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从供需双方到院校再到政府的用人引导政策,都到了急需调整的地步。”公学国指出。
  (相关报道见10版《如何捅破旅游高职就业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