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以读书对抗精神的荒芜

——韦辛夷国画《拾荒者》简析

2015-04-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韦辛夷近照
  韦辛夷《拾荒者》230×158cm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
  《拾荒者》局部一
  《拾荒者》局部二
  韦辛夷工作照
  □ 臧文涛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提醒人们勤读书、读好书。昨天是2015年的世界读书日,今日大众书画专刊推出著名画家韦辛夷的画作《拾荒者》,弘扬勤学好读的精神,提倡在任何环境下都不忘初心、渴求知识与文明的人生态度。《拾荒者》也是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      ——编者
画家简介
  韦辛夷 1956年生于山东济南。擅长中国人物画,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1992年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刘国辉教授工作室,为首届中国人物画高级研修班成员。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书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被列入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库,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代表作有《鸿蒙初辟》《蓄须明志》《马陵道》《灵山法会图》《在那个夏天》《小岗村之夜》《广陵散》《怀沙》《好日子》《拯救希望》《大地之子——袁隆》《闯关东》《拾荒者》等。其创作风格凝重奇谲,具感染力和人文内涵。被誉为“融古今中外于一体,得诗文史舆之四味”的实力派画家。其水墨小品恬淡隽秀、意韵悠长。曾多次出访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韩国、埃及、越南等国家进行艺术考察交流活动。出版美术专著《占有空间·韦辛夷水墨人物画创作心迹》《当代中国画精品集·韦辛夷》《金手指美术自学丛书·写意人物》《写意古装人物·仕女篇》《写意古装人物·钟馗篇》《中国画名家丛书人物名家·韦辛夷》《名家·韦辛夷画高士》。出版文集《提篮小卖集》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集体无意识”不读书会怎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集体有意识”读书又会怎样?
  物质和精神哪个更重要?——尤其是中华民族正在崛起的今天。
  韦辛夷用一幅《拾荒者》,向所有人抛出了严肃的诘问。
  这幅作品甫一亮相,就备受好评,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并成为全国美展上为数不多的写意人物画力作。以其高远的立意、平中见奇的构图、极具表现力和学术价值的笔墨,引起业内人士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韦辛夷以中国画大创作闻名于画坛,《鸿蒙初辟》《马陵道》《灵山法会图》《广陵散》《蓄须明志》《小岗村之夜》《大地之子》《闯关东》等经典作品,既是他辉煌的艺术印记,也是他需要跨越的一个又一个高度。而他总是以独具眼光的题材和天马行空的艺术灵感,一次次给美术界带来惊喜。
  这一回,韦辛夷又以时代风气的先觉意识再次扣准了时代的脉搏。
  一个拾荒的老人,一杆称废品的秤,一身破旧的衣服,一脸专注的神情。
  他在做什么?
  他在读书!
  仔细一看,这应该是书店里最僻静的一个角落,因为放置消防栓而留出的一个狭小的空间。或许只有在这里,这位拾荒老人才有一点安全感,然而,他小心翼翼捧着书的僵硬手型,还是让人看出了他微妙的紧张和自卑。尽管如此,从专注甚至可以称为虔诚的表情来看,他还是被书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对他来说,买回去看或许属于奢望,那就偷得浮生半日闲,先在这里看个痛快!
  看上去这么简单的一幅作品,为什么能带给观者心灵的震颤?
  好的文艺作品,一定要体现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一定要有批判现实的价值取向,一定要有对人民大众尤其是底层人民的悲悯之心。
  这些元素,《拾荒者》都做到了。
  中国是文明古国,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文脉延续不断,在世界文明史上都堪称独一无二的奇迹。然而,对文化的重视,对读书的倡导,在历史上也多次走过弯路——
  焚书坑儒太过久远,我们暂且不提;“文革”的“读书无用论”也早被扬弃,成为历史。“文革”后的上世纪80年代可以称之为读书人的黄金年代,喜欢读书的人空前增多,诗歌、文学、美术在人们心头崇高而神圣。随着商品经济大潮迅猛掀起,物质文化需求放在了主导地位,精神文化需求似乎退居到了次要位置。发展到今天的手机时代,低头族越来越多,无论在饭桌上、沙发上、公交车里,人们一直捧着手机刷个不停,碎片化浅阅读越来越多,专注并系统读书的越来越少,国民阅读率低得让人尴尬。物质生活确实丰富了,但精神生活跟上了吗?从某种程度上说,如今社会上常见的浮躁和戾气,与精神的荒芜密切相关。
  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发出呼吁,希望全民阅读形成一种氛围。他提出,“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一种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读书成为“两会”的热门话题,一方面是国家高层领导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这番话引起社会广泛共鸣,也证明了韦辛夷作为艺术家的敏感性和前瞻性。
  以上谈的是《拾荒者》社会层面的意义。从中国画的艺术角度来看,《拾荒者》同样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价值。
  中国人物画从历史走到当代,可以说走到了举步维艰的困境。徐悲鸿,蒋兆和等倡导中西结合,把西方美术的素描等基本功引入中国美术教育体系,成为人物画创作中最主流的“徐蒋体系”。这个体系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画家,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但也一直备受争议——人物画的创作越来越西化,中国画独特的审美到哪儿去了?
  韦辛夷延续了他在《闯关东》中已经大获成功的笔墨探索,并在《拾荒者》中有所拓展。《拾荒者》以难度极大的线性笔墨结构画面,近距离观看局部时会发现,整幅作品全都由长短粗细不一的线条构成,这使得作品极具表现力,却并没有一般写意人物画“擦炭像”式的死板,人们惊奇地发现,纯正的中国笔墨,也可以创作出有塑造感、震撼人心的现实主义作品;与《闯关东》相比,《拾荒者》的手法更加率性而自信。这固然与题材不同有一定关系,但也说明韦辛夷在写意人物画领域多年的探索已经到了挥洒自如的成熟期。
  “拾荒者”既是身份表达,又是精神诉求,表现了非常“接地气”的典型生活瞬间,体现了艺术家对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典型动态的捕捉能力。作品在蜷缩的形体和专注的神情中昭示情感的外拓;在隐喻和反讽中包含深切的忧患;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意境中唤起人们的思索和自省,是一幅“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
  人人都读书,才有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人人都有梦,合在一起就是“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