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齐鲁人文

■海岱一方青岛的母亲河大沽河,古名“姑水”,相传该河流原名为唐王李世民所取之“大步河”,后为纪念姑娘坠姑与爱人,改名“大姑河”。不知何时起,又把“姑”字换成“沽”字,寓意永永远远地流淌下去。

大沽河:沧桑姑水流千古

2015-04-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大沽河胶州段    苏伟 摄
  □ 本报记者 陈巨慧 实习生 李梦露
    本报通讯员 王玉光

  清明时节,驱车行驶在大沽河胶州段东岸的大堤上,大沽美景尽收眼底。平阔宽广的河道水光潋滟,碧波粼粼;河畔芳草茵茵,身材纤细的绿树伸展着枝桠,绽放着独属春天的新绿;路旁的太阳能路灯齐齐整整,随蜿蜒的河道伸向远方。默默承受了千百年风霜洗礼的大沽河,滋养了钟灵毓秀的一方水土,催生了神秘有趣的民间传说,如今又在治理工程的推进下,重新焕发光彩。
沧海桑田 传奇之音
  大沽河古称“姑水”,是青岛的母亲河,也是青岛地区最大的河流。它发源于烟台招远市东北部的阜山西麓偏西方向,流经招远、栖霞、莱州、莱阳、莱西、即墨、平度、胶州、城阳九市(区),在胶州市营海镇码头村南入胶州湾。
  大沽河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到周朝。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67年,齐侯灭莱,莱共公逃奔棠地,棠古城址就在大沽河中游东岸古城(今即墨市遗风店镇前古城村及后古城村)。此后,大沽河岸修建古城,日益发展繁荣,出现了有名的周朝即墨城、北魏长广县城。
  关于大沽河的由来,当地流传着动人的故事。传说,古时候,大沽河是一条小溪,一步就可迈过,唐王李世民路过此处,就给它起了个名叫“大步河”。离大步河不远处,有一个村子叫高家庄,庄上有一个叫高荣莆的财主,是方圆十几里有名的大户。他长相极丑,脸上一边长着一块肉疙瘩,说起话来一抖一动,好像枯树上的两个干疤。因他为人狡猾,人们就叫他“槐树疤”。
  在槐树疤家里,有一对相爱的年轻人,男的叫王常河,是家里的长工,年轻英俊,性情刚强。女的叫坠姑,是家里的丫鬟,长得美丽俊俏。二人自小青梅竹马,盟誓白头到老。可眼见坠姑越长越俊,槐树疤对坠姑起了坏心,他百般刁难阻拦,不让两人成亲,并想出了一个狠毒的办法,要常河在百日之内砸开大步河里的那块大青石,如果到期砸不开,就要霸占坠姑。
  为了坠姑上刀山下火海也不退却的常河,扛着一把大铁锤就来到了大青石边。这块大青石有十几丈之大,大步河里的水就是从它下面流出来的,有人叫它“卧龙石”,也有人叫它“卧龙泉”。常河举锤“哐哐”地砸起来,火星飞溅,可大青石纹丝不动。他不分白天黑夜地砸,锤柄换了几换,手震得出了血,也全然不顾。转眼两个月过去了,大青石连一条缝也没有。
  常河终于晕倒在大青石旁,蒙眬中只见一位银须老者站在眼前,对他说:“龙泉卧石莫为难,开石待寻开山斧,崂山顶峰寻宝物,方能石开见坠姑。”常河慌忙坐起来,力觉醒悟,直奔崂山而去。
  等到了第99天,在家日思夜念的坠姑做了一个梦,一位银须老者对她说:“美丽的姑娘不要睡了,只有你和常河两人才能劈开大青石。”坠姑醒来,拔腿跑到大青石跟前一看,杳无人影,急忙喊道:“常河!常河!”没有回音,低头一看地上只有一把大斧,上面沾满了血迹,泪水像断线的珠子滚落下来。忽然,坠姑发现前面有一人影向这方向跑来,这人正是常河。原来,常河听了老者之言,向崂山奔去,他翻山越岭,终于在太清宫里找到了那把大斧。
  眼见槐树疤得意洋洋地来抢坠姑,两个年轻人拿起大斧,来到大青石跟前,用足力气狠狠劈去。只见红光闪闪,随而一声巨响,大青石不见了,满天的石块在空中飞舞。一瞬间,天空乌云翻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大雨倾注,在大青石劈开的地方,蹿出一股强大的水柱,旋转着,聚起一座小山似的巨浪向槐树疤压来,吓得他扭头便跑,跑着跑着扑通一声跌在地上,竟变成一条似牛非牛、似马非马的怪兽。它越长越高,妄想拦住这巨浪,但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它卷来,吓得它拼命地向高家庄跑去,巨浪马上把村分为两半,隔河相望。它又拐着弯儿跑,这巨浪就拐着弯儿追,弯弯曲曲一直追到南海,形成了一条宽大的河流。
  “为了纪念这两个相爱的年轻人,当地老百姓给大步河改了名,叫‘大姑河’。不知何时起,又把‘姑’字换成‘沽’字,意味着叫她永永远远地流淌下去。”大沽河东岸轿哥庄村原村支部书记、88岁的王宗本老人告诉记者。
天灾水患 民不聊生
  地处华北暖温带沿海湿润季风区的大沽河流域,温差不大,降水量丰富,中下游一带地势平坦,对于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良条件,大沽河畔的百姓在此繁衍生息。
  然而,天灾难免,为防水患,官府不断加固和修筑大沽河堤坝。大沽河堤防修缮工程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元朝,至元二十年,元世祖令阿八赤广开新河,南引平度南村东之大沽河水,决口西导入新河,以壮胶莱河水势,这时大沽河已有了防洪堤。明万历十三年,平度知州胡尚礼筑大沽河堤。明神宗万历十九年,山东巡抚李公辅筑堤延壕10公里,人称李公堤。清朝年间,又两次增筑李公堤。1858年到1915年间,境内共有7次较大的筑堤工程,但未能根治洪灾水患。
  明清两朝,大沽河流域数次发生粮食欠收,民众饥饿,甚至出现过人相食、瘟疫行的惨剧。蝗灾、螟害、风沙、暴雨、暴雪、河堤决口,各种灾害直到近现代都是大沽河人民的巨大困扰。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政治腐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再加上巨大的自然灾害,老百姓的生活极其艰苦。
  74岁的张祥君老人世代住在毗邻大沽河东大堤的李哥庄村。据他回忆,在自己小的时候,爷爷张玉芳常给他讲起大沽河闹水灾的事,其中,受灾最厉害的一次是在民国三年,也就是1914年。“那年雨水特别大,一进入农历七月份,天天下雨,阴雨连绵,大沽河上游也下了大雨,河水涨得很快。”农历七月十五这天,村里的寺庙紧急撞钟,村民们带着苇笠,披着蓑衣,扛着铁锨都赶到大沽河看堤护堤。河内浊浪翻滚,河水与堤一般平,不时地“舔着舌头”,随时都有溃堤的可能,洪水就像一头野兽眼看着就要冲破牢笼。天还是一刻不停地下着大雨,人们用地瓜蔓和泥土培起一根小堰挡水,可河水太大,只听“哗——”的一声巨响,河堤决口了。
  那时的房屋都是土墙茅草屋,被大水一浸泡很快就倒塌了,这次发河水整个村子没有一间站立的房子。当时村里有的村民在南岭河套有亲戚,他们连夜划着小船过来救人。大人孩子的哭喊声、呼救声,房屋倒塌声,禽畜狂叫声响成一片。人们扶着老人,背着孩子站在倒塌房屋的土堆木架上,老鼠、蛇、虫子等也都爬到土堆上,随时都会被咬伤。
  张祥君回忆,爷爷每次说到此处,总是眼含热泪,他说:“你们没经着,不知那滋味,一提起那年发河水,就让人毛骨悚然,头皮发麻,浑身起鸡皮疙瘩。”
  大水还没有消下去,大沽河上游莱西、招远一带又下了特大暴雨,洪水暴发,自上游一涌而下,水头像一幢高大的墙壁,冲向下游,上次溃堤决口50米宽还没堵上,这次又冲开了200多米宽的口子。由于李哥庄村靠决口处最近,受害也最严重,决口处被冲出一个十几亩地大的一个大湾,水呈蓝黑色,水深无底,传说湾里的大鳖有磨盘大,后来人们称作“大鳖湾”。同时冲出一个几百亩地大的大沙窖子,后被称为“西沙岭子”。
  水消下去后,满坡地里全是沙丘,庄稼全被黄沙淤泥掩盖了。为了有个栖息之地,人们用手挖着淤泥垒起小墙,搭起临时住宿的窝棚。“洪灾带来严重损失,让村民家毁粮绝,妻离子散,人口大量外流,并造成瘟疫蔓延。男人去远乡打短工,女人带着孩子四处流浪讨饭。有一些人远走他乡,投亲靠友,还有的实在走投无路,只好背井离乡闯关东去了。”张祥君说。
  当年百姓的惨境令张玉芳刻骨铭心,爷爷所讲述的故事也让张祥君老人永生难忘。他告诉记者,当时村里有一个8岁的小男孩跟着母亲到外村要饭,见人家狗食槽子里有点玉米饼子,伸手去拿,被狗咬在手上,后来得了狂犬病无法治疗,疯得很厉害,不停地抓人咬人,后来只好把他的手脚绑上。大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慢慢死去,母亲心滴血,眼流泪,哭得死去活来。
  还有一个母亲带着一对儿女去讨饭,又饿又累坐在一个坟茔前的贡石台上休息,让姐弟俩把好不容易讨来的一点玉米面拿回去熬黏粥。孩子们熬好粥,见母亲还没回来,就去坟茔上叫母亲,可怎么叫都没有回应,路过的人一看,他们的母亲已经死了。姐弟俩跪在母亲身前痛哭,路人无不落泪。后来,10岁的姐姐给人家当了童养媳,8岁的弟弟出去给地主扛活。
物宝天华 古河新颜
  挥去昔日苦难岁月的伤痛记忆。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于1952年2月与1955年汛后,统一组织对大沽河堤防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岁修工程。并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对堤坝残缺矮薄之处不断进行整治修理。张祥君老人回忆,在他的印象里,大沽河再未发生过大水患,沿河百姓终于得以安居乐业。
  大沽河不仅滋养着两岸的沃土,更盛产特色水产,其中脂鱼(鲻鱼)、甲鱼和鲤鱼味道最有名气,被誉为“大沽河三鲜”。
  “沽脂淮鲤海中鲳”是大沽河沿岸人尽皆知的俚语,在当地老百姓看来,大沽河的脂鱼绝对可以媲美淮河鲤鱼、黄海鲳鱼。脂鱼,因其脂油丰腴而得名。其肉鲜嫩,即使不添加任何调料烹煮,那也鲜美可口,令人垂涎,食而难忘。每逢集市,卖脂鱼的渔人总会大声吆喝:“沽脂淮鲤海中鲳,捎条回家去尝尝,要是不买就错过,当心悔青你的肠!”
  大沽河河床是以黄沙铺成,水质甘洌,蜿蜒流淌几百里,有胶莱河、小沽河和桃源河等十几条支流汇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着肥美的甲鱼。大沽河里生长着丰富的蚬子、蛤蜊、小鱼、小虾,它们都是甲鱼的主食。据说大沽河沿岸后店口村人黑培烈,经常沿河瞅瞅,搜寻甲鱼踪迹,是出名的捉甲鱼能手。有人说他一辈子捉到的甲鱼有几千只,也有人说他捉了几万只。
  大沽河出产的鲤鱼,个头大得惊人,大者数斤甚至十几斤,不仅肉质肥美,鲜嫩可口,而且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它尾部和鳍呈红色,鳞呈金黄色,背部略显暗灰色,两只硕大的眼睛像两颗夜明珠。渔夫头戴苇笠,身披蓑衣,撑篙行船,在河里撒网渔鲤,也是大沽河的一道风景。
  世纪交替前后的几十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无序采沙、无良企业排污,大沽河水体也遭受了污染,人们已经很难吃到大沽河里的鱼虾。两岸垃圾遍地,路面坑洼不平,成了许多人对大沽河的印象。
  2011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大沽河治理的意见》,着手对母亲河大沽河进行整治。胶州市水利局防办主任董淑臻介绍,2012年2月15日,胶州市正式启动大沽河治理工程,总投资24.43亿元,历时28个月,完成水利工程总量2512.64万立方米,绿化总面积20075亩,铺设57.3公里堤顶道路和65条“非字形”道路。并将结合区位和地域特点,自北向南依次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带、新型幸福社区聚集区、滨海湿地保育带。目前服务区、博物馆等配套工程有序推进,初步实现了“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
  在当地百姓看来,大沽河治理是“造福”工程,河水、河岸、河滩植被连为一体,大沽河堤防也被打造成了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于一体的“生态堤防”。治理后的大沽河,不仅是那条寄托着记忆与情感的幸福母亲河,也开启了滨河生态产业廊道的历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