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思想纵横

阅读是人类的生存之道

2015-04-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低耗能、高效率、高素质的合格的生产力。上学就是读书,老师被称作“教书先生”,学生被称作“读书郎”,这才是教育的本意。所以,受教育是每个人必要的成长经历,是每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当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加入了教育的行列。”每个人,世世代代都如此,必将永远如此。在校享受的是学校教育,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就是接受社会和实践的教育,无论走到哪里,图书都是最好的教材,一生离不开的教材,书中所涵盖的社会就是一本巨大的人生教科书。阅读文字和阅读社会,都是人生的必修课。对于一个健全的社会而言,全民阅读是其存在的基本依据,诚如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所说:“没有社会可以缺乏阅读而存在。”
  最后,人还有来自自我完善的压力。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但是,也必须承认,人还不能也没有完全摆脱动物性,其中利己就是这种动物性鲜明标志之一。从最初的生存压力,到后来的竞争压力,都决定了人身上还不可避免地残留着这种动物性。人类生活的群体性特点又必须对人性给予更高的规定,即利他主义和群体主义精神,因为每个人都只有在利他主义和群体主义中才能实现利己的目的,目前人类最大的群体就是国家,国家利益至上是人类的普遍法则。关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关系,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的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希特有过深入的剖析:“我们终究会看到至少在我们之外有一种结合,在这种结合中,谁也不能不为其他所有人工作,而只为自己工作,或者说,谁也不能只为别人工作,而同时不为自己工作,因为一个成员的成就就是所有成员的成就,一个成员的损失就是所有成员的损失;这种景象通过我们在复杂纷纭的现象中发现的和谐,就会给我们带来由衷的喜悦,使我们的精神大为振奋。”可以说,人由于自身的特性,天然地就处于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个人权利与公权力的博弈漩涡中。人的一生注定是在不断地跟自己的斗争中度过的,是在自己的人性跟动物性的斗争度过的,斗争的过程就是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斗争是艰巨的,甚至是痛苦的,因为人自私自利的思想是很顽固的,有的人甚至为一己私利而损害他人和共同体的利益乃至生命。17世纪德国著名政治哲学家塞缪尔·普芬道夫甚至说:“没有哪种动物比人更残忍、更残酷、更倾向于犯破坏社会和平的滔天大罪。因为除了食欲和性欲这些兽类也受其控制的欲望之外,人还受许多兽类所没有的邪恶欲望的驱使。”因此,人还需要法律和道德的规范,必须“知书”而后“达礼”。黑格尔说:“人是知识的这种特定存在和自为存在。”知书达礼的人,是有教养之人,“有教养的人是这样一种人,这种人对他所做、所说和所思的一切都知道要盖上普遍性的印记,这种人放弃了自己的特殊性,而按照普遍原理行事”。好在我们“已经有了一种认识自己和在自身之内进行反思的普遍精神”,个人只有在国家这样的群体中才能得到自由和独立的人格,“国家是已经希求到和认识到的统一,因为国家不是以爱的形式、感觉的形式出现的精神,而是以对普遍东西的希求和认识的形式出现的精神”。人是需要有所畏惧的,古人云,无知者无畏。孔子说:人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若要畏圣人言,首先就要读圣贤书。读书可以滋养人,读书可以培养人性。人一辈子也不可能达成完善,因为人天生就是有缺陷的,但经过人性的增强和动物性的减弱,人性对动物性的不断胜利,人却可以无限地接近人格的完善。费希特说:“完善就是人不能达到的最高目标;但无限完善是人的使命。”
自我完善的目标是社会完善
  阅读首先是为了完善自身,但自我完善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完善。健全的社会是人类的理想和追求,什么样的社会才算健全的社会,费希特说,“一切社会的最终目的”就是“一切社会成员都完全平等”。然而,“所有属于人类的个体都是互相有别的;只有在一点上他们完全相同,这就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完善。完善只决定于一种方式,即它完全自相等同”。据此判断,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完善是最有可能实现社会平等的,但个人的完善不是目的,不是真正的完善,通过个人的完善而达到社会的完善,通过一个个社会的完善进一步达到人类的完善,才是最终目的和真正的完善。道理很简单,“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为自身而存在的,他是整个人类的一分子,人类发展的链带延续不断,个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节点”。因此,费希特得出结论:“共同的完善过程就是我们的社会使命,这个过程一方面是别人自由地作用于我们,造成自我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我们把他们作为自由生物,反作用于他们,造成别人完善的过程。”因此,自我完善并通过自我完善促进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完善,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自我完善和促进他人与社会完善有大致的路径可循。自我完善包括知识、思想的完善和道德、人格的完善,亲身实践对此的贡献占极小的一部分,绝大部分的贡献来自于向他人学习,读书是向他人学习的最重要方式。读书是营养的源泉,而阅读世界这部大书的实践活动对于任何人来说终究是有限的,宇宙世界有如一部浩瀚无边的巨著,每个人倾其一生也只能阅读有限的篇章。阅读他人的著作是最重要的获取间接经验的手段,人通过读书从他人那里获得自己未曾经历的经验,通过著述向他人传递自己的经验和学习心得。
  自我完善是从作为或成为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开始的,读书或阅读就是人作为人而存在的证明。笛卡尔有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叫作“我思故我在”。我引申而说:我读故我在。因为有所读才能有所思,才能有所想,读书是思想之源。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一书中,海德格尔指出:“语言乃是人的所有物。人支配语言,用以传达各种经验、决定和情绪。语言被用作理解的工具。作为适用于理解的工具,语言是一种‘财富’。”“唯语言才提供出一种置身于存在者之敞开状态中间的可能性。唯有语言处,才有世界。”那么,阅读或读书就是在获取财富,埋头读书无异于闷头发财,阅读量越大,词语就越丰富,财富的积累也就越多;阅读的面越宽,心中的世界也就越宽,心中的世界越宽,越能证明一个人的真实存在,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足以担保——也就是说,语言保证了——人作为历史性的人而存在(原文下有着重号)的可能性”,语言“是那种拥有人之存在的最高可能性的本有事件”。“语言是人类此在的最高事件。”所以,阅读语言,表明人之存在。
  人作为有理性的动物,其理性依靠的是思维和思想活动,人的思想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来自于后天的经验即习得,获取后天经验的过程就是习得或自身接受教育的过程。所以,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人的,他是随着教育过程而逐渐成为人的,这也是人与动物在本能方面的区别。正如黑格尔所精辟地指出的:“人所首先直接是的东西,仅仅是他变得有理性和有自由的可能性,仅仅是规定,仅仅是应当;只有通过管教、教育与陶冶,他才会成为他应当是的人,成为有理性的人。人只不过是他出生以后成为人的可能性。动物则在出生以后很快就成熟了;它的成长多半是一种增强过程。动物在本能上也同样有它需求的一切。人们必定不会把这看作大自然对动物的一种特别善举,以为它很快就结束了它的培育过程;其实那仅仅是一种量的增强过程。人则必须自己学会一切,必须把自己培养成为自己应当成为的人,否则,就会仅仅是他过去的那种可能性,而这恰恰是因为人是一种精神的东西;他必须摆脱那自然的东西。因此,精神是他自身的结果。”人只有学习和读书才能成为人,因此,海德格尔说:“人是万物中的继承者和学习者。”
  自我完善是遵循双方向或沿着双轨道展开的,一是向别人学习,一是向别人传授,因为每个人所知道的都是有限的,又有“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之别,每个“先知先觉”的人都有向未知者传输的责任。人类就是靠着互教互学,靠着共同创造的智慧,以及世世代代的积累才达到现在的文明高度的。赫尔德说:“不管是我还是人类的任何一个成员,其行为和思想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整个人类及其全部连续的发展。每个行为都引起一圈或大或小的波纹,每个思想都改变着个别心灵的状态,同时也改变了所有心灵状态的总和。而且,一个人的心灵状态会对其他人的心灵状态产生影响,导致其发生变化。总之,第一颗人类心灵的第一个思想与最后一颗人类心灵的最后一个思想维系在一起。”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中谈到,人作为自由理性的生物相互之间有两个意向:“首先是传授文化的意向,即用我们受到良好的教育的方面来教育某个人的意向,尽可能使任何别人同我们自己、同我们之内更好的自我拉平的意向;其次是接受文化的意向,即从每个人身上用他受到良好教育,而我们却很欠缺修养的方面来教育我们的意向。”如果不借助于他人的智慧,每个所知甚少的心灵都是黑暗多于光明的,人类就是通过相互帮助,共同积累智慧,才点亮自己和他人的心灵之光的。赫尔德在畅想编写一部古代语言的词源词典时,充满激情地这样写道:“我们的心灵要掌握多少知识,要达到多么灵活的程度,才能彻底了解那种野性的智慧、大胆的幻想和异时异地的民族感情,并用我们现代人的现代语言把这一切表达出来!然而,正式这样一项工作,不仅可以使我们熟悉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学和思维方式,而且将会照亮人类心灵中朦胧昏暗的领域。”
  19世纪意大利思想家、资产阶级革命家朱塞佩·马志尼在致意大利工人的书中写到,个人的尘世生活受其狭隘的时间和能力的限制,“只有人类通过世代相传,普遍受其成员中各个人的才智的哺育,才能够逐渐显示出那种神圣的思想,并加以运用或赞美”,每个人被赋予生命,是为了“用它来为人类造福,可以用个人的才智去促进你们同胞的才智,可以用你们自己的工作部分地帮助改善集体工作,并帮助世世代代缓慢地从事的发现真理的工作。你们必须教育自己和教育别人,使自己完善,也使别人完善。”“正如上个世纪一位思想家所说的,人类是个永远学习求知的人。许多个人会死亡,但是他们所揭示的大部分真理,他们所做的大部分善行不会随着他们的死亡而消失;人类会把它珍藏起来,那些在他们的墓地上徘徊的人会从中得到教益。如今我们每个人都降生在以往整个人类所阐述的各种思想和信仰的环境中,并且我们每个人甚至不知不觉地给未来人类的生活增加比较重要的因素。人类教育的发展就像东方的金字塔那样,由每个过路的人在上面增添一块石头而使它们巍然屹立。”
  没有完善的个人,也没有完善的社会,完善意味着终止,意味着死亡。然而,我们不能停止向着完善努力的脚步,这是每个社会中的人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和我们的社会才会无限地接近完善。读书和阅读就是这种努力的表现,个人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可以创造书香社会,书香社会的形成就是向完善的社会迈出的重要一步。
  阅读是一种责任,是公民对自己的责任,更是对整个公民共同体的责任。责任是严肃的、庄重的,有时甚至是沉重的,但同时它也是轻松的、愉快的。阅读这种责任也同样具有两面性。美国作家约瑟夫·布罗茨基在198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演说中讲到:“鄙视书,不读书,是深重的罪过。由于这一罪过,一个人将终生受到惩罚;如果这一罪过是由整个民族犯下的话,这一民族就要因此受到自己历史的惩罚。”梁启超先生曾讲: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读书之苦,读书之乐,因此尽在不言中。著名学者、出版家,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之一张元济先生的名言“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把读书和积德相提并论,个人读书对整个社会来说,就是某种意义上的积德,积德就是一件愉快的事。
  让我们愉快地捧起书来,阅读吧。
  (作者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