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新常态 新作为

蓬莱:融入新常态 建设经济文化强市

2015-01-29 作者: 张绍贤 高林 骆功信 杜晓妮 来源: 大众日报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风貌
  △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转型
  △宜居宜游的“蓬莱美丽乡村”
  △烟台蓬莱国际机场
  □张绍贤 高林 骆功信 杜晓妮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蓬莱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成果颇丰。
  这一年,蓬莱在经济转调中稳中有进,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这一年,蓬莱在深化改革中攻坚破难,全面推进权力清单制度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烟台地区率先完成“三张清单一张图”,走在全省县级市前列;
  这一年,蓬莱在重大基础建设中取得突破,机场、铁路、高速网路建设全面升级,陆海空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这一年,蓬莱在民生改善中积极作为,投入8.8亿元的28件为民实事全部完成,社会事业再上新台阶……
优势产业“登高”增内力
新兴产业“谋远”抢未来

  融入新常态,展现新作为。按照“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要求,蓬莱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抓手,在调整存量、优化增量上下功夫。“把巩固优势与挖掘潜力相结合,做好‘向蓝、登高、望远’文章,打造质效双优经济‘升级版’。”蓬莱市委书记张代令表示。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产业结构转向高端。蓬莱发挥旅游、葡萄与葡萄酒、装备制造等产业优势,瞄向产业高端,全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旅游产业,深入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发挥“仙、阁、海,酒、湖、马,山、林、泉”资源优势,打造滨海休闲度假、山区生态休闲、葡萄风情体验、乡村特色游四大板块,去年共接待游客7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1亿元,分别增长17%和33%。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依托“世界七大葡萄海岸”的品牌优势,加快拉菲、龙亭等项目建设,打造国内最大精品酒庄集群,推动产区、产业、产品同步升级。装备制造业,加大骨干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力度,支持京鲁船业、巨涛重工等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现代工业体系。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抢抓烟台蓬莱机场投入运营和铁路、高速、港口建设带来的机遇,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健康养老、电子商务及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安诺其中间体、蔚阳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建设,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集群。把创新驱动战略作为转调提质的第一内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三百工程”,引导企业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一支以葡萄苗木工程技术中心、汽车整体桥壳工程研究中心等为龙头的“省级队”,目前正建设以国家葡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龙头的创新“国家队”。
“海陆空”大交通打造胶东枢纽
十二个专业园力拓“烟台北极”

  短短几年,国际机场、龙烟铁路、两个国家一类开放港口、蓬栖和荣乌两条高速及206国道等高等级公路,及未来的渤海跨海大通道,相继在蓬莱布局,拉开了现代化立体大交通发展框架,使这里成为胶东地区交通规模最大、投入最多、功能最完善的城市。
  秉承“交通先行”发展理念,蓬莱从“海、陆、空”全空间对接入手,完善陆路、海路、航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现代立体大交通体系,建设胶东半岛交通枢纽城市。目前,省内三大干线机场之一的烟台蓬莱国际机场完成试飞,将于今年上半年开航运营;总投资30亿元的蓬栖高速全面开工,建成后将与荣乌、沈海两条高速路“握手”贯通;正在建设的国家一级铁路龙烟铁路蓬莱段,与大莱龙、黄大铁路连为一体,共同构成新的环渤海陆上经济通道。在海路方面,依托两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9个万吨级以上泊位,开通了连接辽东半岛的蓬旅航线,面向日、韩、朝等国家开辟货运黄金水道,年旅客吞吐量近600万人次,成为连接渤海南北、迈向东北亚的海上门户。而连接辽东与山东半岛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项目,有望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届时从东北进入南方地区路程将缩短1000公里以上,蓬莱也将成为全国重要枢纽城市。
  “海、陆、空”立体大交通体系畅通区域发展“大动脉”。作为烟台市“一极领先,多极崛起”发展战略的北部增长极,蓬莱发挥立体交通优势,优化空间布局,重点打造国家级农高区、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园、艾山自然保护区等12个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专业园区。同时,发挥园区承载功能,推进产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招商引资“洼地”。目前,12个专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9.7亿元,聚集大金重工、欢乐王国等项目59个、总投资208亿元。
“三大板块”提速新型城镇化
“美丽乡村”扮靓人间仙境

  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蓬莱全面谋划、全域布局,突出城区、镇域、乡村三大板块,构建融合互补、协调配套的城镇化新格局。“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地农民上楼、村庄改社区,而要建立城乡一体、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让群众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蓬莱市长孙业宝表示。
  城区板块,重点打造魅力老城、建设品质新城。坚持新区开发与老城改造同步实施,老城改造重点还原戚继光故里等3条历史文化街区及古城格局,展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魅力。新区建设,东部围绕“河、海”特色,建设以高档商住、休闲度假为主的现代化新城区。西部,加快推进西海岸文化新区建设,打造文化产业新海岸,目前已吸引济南大学泉城学院、鲁东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等一批高校项目落户。
  镇域板块,实施镇驻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提升等工程,全面提升镇驻地环境面貌。把镇域发展与12个专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坚持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商则商,打造各具特色的镇域经济板块。目前,形成了大辛店镇、北沟镇等一批商贸带动型、工业带动型、旅游带动型和交通带动型的特色示范镇。
  乡村板块,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连续三年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中,重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功能化改造、景观化提升及特色产业培育等工程。目前,已创建“美丽乡村”和“幸福社区”45个,打造了丘山山谷、葡萄长廊等8大“美丽乡村”示范片,带动102个村庄连片发展。木兰沟获评“好客山东最美乡村”,马家沟村入选“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蓬莱也成为全省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
潜心基础不图近功
六成财力投向民生

  基础不牢,如同沙滩起高楼。蓬莱把提升群众幸福感作为不懈追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扎实实打基础,真正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
  潜心基础,非一日之功。近年来,蓬莱不吝财力投向周期长、见效慢,不“显山露水”的公共服务领域。翻阅蓬莱“民生账本”,一组组数据让人印象深刻: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先后将20多亿元“埋”入地下,实施管网改造,城区雨污分流率达91%,集中供暖面积超过550万平方米;在文教卫生上,投入15亿元,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和镇街卫生院、村级标准化卫生室改造;在生态环保上,投入13亿元完成海岸补绿、荒山整治,森林覆盖率达48%,全市所有村居实现垃圾集中处理,成为全省首批、烟台首个省级生态市。在民生实事上,蓬莱每年都把为民办实事作为“一号工程”,围绕就业、养老、住房等民生热点,落实为民实事220多件,年均民生投入超过财政支出60%。
  干部向基层派,精力向一线靠,让基层干部潜心于基础性工作。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蓬莱坚持问题导向、立行立改,扎实开展“情系万家进基层”活动,通过市级领导包片联村、重点部门包帮村、“第一书记”驻村、党员干部联系困难户等形式,全市4500多名机关干部深入577个村居,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实现机关干部和包帮部门全覆盖,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仅去年,累计启动帮扶项目559项,完成投入4.64亿元。为方便群众办事,该市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部门权力2767项、职责808条,将717项审批项目精简至346项,并新建政务服务中心,35个部门的324项审批事项全部进厅……干部真情为民,收获民心民意。近年来,该市信访积案、治安案件年均下降30%和20%,在烟台市2014年度满意度测评活动中,蓬莱在14个县市区排名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