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前沿报告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近海传统渔业资源持续衰退◆优质岸线利用已近极限

海洋开发面临资源环境刚性约束

2015-01-29 作者: 本报记者 蒋兴坤 本报通讯员 苏 彬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蒋兴坤  本报通讯员 苏 彬

海洋资源环境遇到刚性约束
  “现在,我省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接近上限,难以承载高污染、粗放型的发展了。”1月21日召开的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会议上,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王守信的一番话语引起现场人员的深思。
  我省是渔业大省,水产品产量约占全国的1/5,海参产量产值均占全国的半数以上。海洋经济成为我省经济的重要力量。但随着沿海资源的开发,我省海洋资源环境出现了刚性约束。
  王守信说,在海洋生态环境上,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目前,全省100余条主要入海河流中有20条污染严重,59%的入海排污口未实现达标排放。莱州湾、胶州湾和海岛等典型生态系统总体呈逐年退化趋势。山东南部沿海浒苔连绵不断。北部沿海罕见夜光藻赤潮、海洋卡盾藻(有毒赤潮藻)赤潮也出现了。
  在渔业资源上,近海传统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短时间内难以逆转。我省海洋捕捞产量连续多年徘徊在230万吨左右。有资料表明,我省近海鱼类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400余种减少到现在的110种,下降72.5%。捕捞产量下降,渔船停港歇业,将成为新常态。
  在海洋空间资源上,优质岸线利用已近极限,用海需求与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过去一个时期,海域使用“碎片化”、遍地开花,大量自然岸线被占用。直到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和企业未改变传统观念,未经审批任意填海,或者是批而不用、围而不填,盲目粗放用海,造成了海域闲置荒废。
  “这种开发利用方式不可持续。海洋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将倒逼发展方式不得不转变,走海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路子。”王守信说。
保护与开发并行不悖
  在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会议上,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阚仁涛作为渔业企业代表,介绍了公司的“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泽潭模式”。
  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并不矛盾。阚仁涛介绍,公司利用渔民合作社和现代渔业园区两大载体,发展海洋牧场。公司产品链设计遵循自然生产理念,养殖海域采用海洋生态混养系统,构建了全省最大规模的“贝、藻、参”立体生态养殖模式,依靠海洋自然生产力,打造生态海洋牧场。“维持和修复莱州湾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提供了天然的饵料,也实现了水质自我净化。”
  近几年,海岸风景区成为沿海各地的靓丽名片。在保护自然生态与沿岸开发间找到平衡点,对整个近海资源的开发具有借鉴意义。以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为例,该度假区沿岸分布着森林公园、河口湿地、岛屿、礁石等多样性海洋景观,同时是海州湾北部重要的海洋生物产卵、索饵场、洄游通道,是鱼类产卵场的密集区,近海海洋生物达到270余种。沿岸开发,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山海天旅游度假区走了一条先修复再开发的路子。该度假区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周生华介绍,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度假区先期启动了阳光海岸生态修复整治工程,全面恢复海岸带优良环境。在修复过程中,始终坚持自然生态为主,以植树种绿为主,不搞过多的人工雕琢。去年,度假区共接待游客1575万人,实现旅游收入63.2亿元,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双丰收。
量质并重,环保优先
  今年1月中旬,中国海监烟台市支队在巡查中,阻止了莱州土山违法围海建设盐田及莱州金仓擅自改变池塘用途非法建设养殖大棚行为,遏制违法行为蔓延。
  “山东渔业将实行更加严格围填海审批管理,对不涉海的、没规划的、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批,对围而不填的、填而不建、建而不符合要求的坚决查处,对批而不用闲置的海域要限期收回。”王守信说。
  海洋产业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路子,还要转变发展理念。
  摒弃单纯追求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和“量”的扩张的发展观念,推动海洋与渔业发展由“规模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质量效益”增长为主上来。
  我省今年1月印发《关于推进“海上粮仓”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力争山东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蛋白质当量相当于粮食400亿斤。
  “海上粮仓”建设,将我省现代渔业发展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为此,我省今后要促进渔业向“两端”延伸,前端努力振兴现代渔业种业,后端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休闲渔业,不断延长渔业产业链条,实现渔业多次增值增效,促进渔民多环节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