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13万农民合作社,发展之中咋规范?

2015-01-29 作者: 娄和军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娄和军

  我省农民合作社已近13万家,数量全国居前,但质量上却千差万别。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合作社发展如何规范,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不小问题。几位来自基层的代表,对此各有见解。
有的合作社是“赶时髦”
凑够五六户农民,就来注册合作社

  “我到工商局调研,就曾碰到过,五六户农民,就来‘赶时髦’注册成立个合作社。”省人大代表、禹城市市长张磊直言不讳。
  张磊说,一些农民合作社虽已登记注册,但实际上有名无实、流于形式。有些是松散型的合作社,“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无利则散”,合作基础很不稳固。
  来自莱阳市的省人大代表高云建,在农村干了几十年村支书,他介绍,一些合作社的确有跟风现象。那边成立个玉米合作社,这边成立个芋头合作社,但不少农民对合作社相关知识了解不多。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取的一份资料显示,某市运行较规范、服务效果较好的合作社仅占20%,运行较差甚至没有开展服务的占35%。
  省人大代表翟玉田,来自济宁市任城区阜桥街道蒋林社区,作为社区党委书记,他的职业还是农民。社区旗下有个股份经济合作社,这在任城区是第一家。
  与众不同的是,在这里,这个合作社有3名本科大学生做财会人员。翟玉田说,这些年,我们每一笔大开支,都要700多名老少爷们摁红手印确认后,才能支出。合作社每个季度一次财务张榜,列出一个表,一家一户送达。
  不是所有合作社都会如此规范。翟玉田说,他们合作社有监事会、理事会、社员代表会,仅监事会就5个人。但在一些村,合作社这“三会”不健全,有些合作社农民也不知道“三会”是啥。
  有些农民跟风成立合作社,还有个问题,那就是一些扶持政策,只给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了,容易拿扶持资金。张磊代表说,这就让我们的相关扶持政策实效走了样。
规范不是“卡紧、卡死”
守住底线,引导而不领导

  如何规范?代表答案各有不同。
  “合作社要规范,但不能卡得太紧太死。”张磊代表认为,从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农民合作社发展总体还处于初级阶段,还要继续鼓励发展。现在不能用太严苛的尺子去量,否则就会把农民的积极性打掉。
  翟玉田提到,的确有个别合作社从事非法吸储的。对这一类,必须要严格监管。但总体而言,有一个原则,就是守住底线,保证农民基本权益,不出现大问题。
  他举例说,有的规定提出,农民合作社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一点在农村不少合作社中,很难做到。几十户农民,多是中老年人,小学、初中学历,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他们请不起。” 
  张磊认为,政府不能再像以往那样面面俱到,“对禹城1700多家合作社,政府是引导而不是领导,我们的一些扶持政策将更科学化、精准化。”
以更宽视野看合作社规范
两极分化中或有新走向

  谈到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高云建则先谈了他去台湾考察的印象:“我对台湾的农会印象深刻,他们的谈判能力很强。”高云建说,台湾农会在农村和农民心中具有重要地位,农会会长所到之处,很受人尊重。“由此我在想,无论是合作社还是农会,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就是形成强大市场话语权,实现为农民谋利。”
  高云建所在的濯村,每到春天,樱花烂漫,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他们没有采取合作社的方式,而是直接引入了工商资本,全村几千亩地,流转给新加坡等地的公司发展有机农业,并在链条上配套食品加工等企业,让村民富起来。
  “我对比并思考过合作社与我们的发展模式。”高云建代表说,合作社许多是靠农业大户领办。100户联合起来干,力量自然比一户农民干的力量大。但大家毕竟还是农民,如果缺乏外在新力量进入,发生质变飞跃还是比较难。因此,合作社必须向更高层次走,有新元素如人才、资金注入。
  张磊代表认为,农民合作社发展会两极分化,将来有些合作社会消亡。禹城有个王子付村养牛专业合作社颇为有名,河北等地奶牛户都慕名而来。但最近有家大型企业,投资15亿元在禹城搞牧业,奶牛存栏1万头,一头牛就要5万元,从澳大利亚远洋运来。在这种巨头面前,合作社市场谈判能力将显得很小。
  但一些小合作社并不是没有出路。张磊认为,两极分化后,一些合作社完全可逐步联合,成立区域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下一步甚至会出现全国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盟,并形成龙头。“这应是合作社的一种长远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