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新常态 新作为

“全国百强县”齐河的崛起之路

2015-01-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齐河济南零距离
  △山东高科信息产业基地项目——亚洲先进的安防设备生产基地
  △山东巨威“梦之旅”房车生产项目——江北最大的房车生产基地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党员利用晚上时间集中学习
  △千余支舞蹈队活跃城乡
  李官社区一角
  2013年进入全省第一方阵,2014年先后获评“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跻身“全国双百强”。2015年突破发展、2016年攻坚冲刺、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富则国家强。
  一直以来,眼界不宽,思维陈旧,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匮乏,是制约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下,成为优质快速发展的最大拦路石。
  然而,身处鲁西北的齐河却勇破常规,攻坚克难,创造了洼地快速崛起、跨入全国百强县、进入全国第一阵营的“齐河现象”。“齐河现象”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先后有200余批全国各地的考察团来齐河参观调研。德州市委、市政府如是评价:“齐河改变了德州县域经济整体落后的现实,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体制机制改革到制度创新,从民生保障到文化道德建设,从局部突破到顶层设计,县治如理国,考验着一方执政者的经济决策水平和社会管理创新能力。
  近年来,齐河审时度势,谋划出前瞻性、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发展思路,设计了超前的“一二三四五”战略发展布局,引领稳健增长、提速转型。同时坚持遵循发展规律与新常态理念相结合,坚持打基础、利长远与科学全面可持续相结合,坚持改革创新与破解瓶颈制约相结合,坚持谋大事、敢担当与全面调动积极性相结合,坚持群众路线与“小康齐河”目标相结合,从而凝聚起万众一心谋发展、排除万难勇争先的强大正能量。
  连续四年蝉联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评第一名,获得省级以上荣誉20余项,2013年进入全省第一方阵,2014年先后获评“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跻身“全国双百强”,是全省五年来唯一新晋全国百强的县市,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伴随着优质快速发展的脚步,齐河向着早于全国、全省、全市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砥砺前行。
“齐河精气神”
是优质快速发展的根本前提

●一个地方发展落后,不是资源、区位 的落后,而是思想的落后
●敢想敢干敢担当,才能抢得先机、拔 得头筹
●打破旧的条条框框,才能破解瓶颈制约

  一个地方发展落后,不是资源、区位的落后,而是思想的落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齐河之所以能够乘势而上,实现超常态发展,其最大优势并不是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而是缘于敢想敢干敢担当、以上率下,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奉献的“齐河精气神”。
  当前,正处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键时期,机遇稍纵即逝,挑战错综复杂,干部的精神状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突出、都重要。求稳怕乱、遇到难题绕着走,就会涣散士气、影响发展。敢想敢干敢担当,才能抢得先机、拔得头筹。他们将全年任务目标一一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下发了《全县重点工作县级领导责任分工方案》,成立了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财源建设、大企业培植和金融等12个工作委员会,实行分线作战、集中突破。同时,将目标任务全部纳入考核范围,突出日常考核,每季度组织一次全县观摩评比,变“年底一次性考核”为“全年过程管理”。
  一些地方打不开思路、推不动工作,表面上是缺资源、缺资金、缺人才,但实质上是缺思维、缺眼光、缺机制。只有敢于打破旧的条条框框,才能破解瓶颈制约。他们面向全国招聘,引进两院院士葛均波、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王鲁宁等高端专业人才及硕士、博士100多人。成立了首家县级金融控股集团,通过推动企业上市、引进金融机构、基金等多种方式破解资金难题,全县贷款余额126.4亿元,较2014年初增长17.6亿元。通过增减挂钩、清理闲置低效用地等方式,全年获取用地指标4500亩,被评为全省土地利用集约节约模范县。与山东大学、省科学院等40家高校院所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山东齐鲁科技孵化器晋级国家级孵化器,全县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家,创新平台44个。新规划建设了7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华店新区、10平方公里的齐鲁高新区、12平方公里的潘店煤电循环经济示范园区、50平方公里的济北高铁枢纽经济协作区;县经济开发区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前20强,总量和规模已经具备国家级水平。
提升产业竞争力
是优质快速发展的强力支撑

●被评为中国新兴机械装备城、中国新 能源汽车制造城
●构筑公路港、铁路港、国际陆港、空 港“四位一体”物流大格局
●在全国率先制定粮食生产地方性标准 综合体县市规范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只是表面现象,转型升级才是实质。面对传统产业占比过大的现状,齐河调整发展战略、路径、重点,谋长远、抓根本、做大事,引领发展向提速转型、质效增长、健康持续转变,激发了内在的动力、可持续的活力,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为优质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主动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培植机械装备制造、冶金、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集群,促进工业加快向高新化、集群化转型。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14家,四项指标总量连续七年稳居全市首位;全年实施技改项目51个,完成年度投资56.5亿元;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2%,连续四年递增1个百分点。被评为中国新兴机械装备城、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城、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加快拓展发展空间、领域和业态。中关村海淀园齐河科技城、百多安生物医学科技园、山东大学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中心等一批高端项目成功落户。其中,中关村海淀园齐河科技城是中关村海淀园在北京之外打造的三个首批试点园区之一,为山东首家。齐河黄河水乡湿地公园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单位,超大型主体乐园泉城欧乐堡建成开放。山东最大的物流项目——中国铁路山东省会物流城全面开工建设,加快通用机场等重点项目建设,构筑公路港、铁路港、国际陆港、空港“四位一体”物流大格局。全省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综合体——齐鲁医疗城全面开工建设。出台实施了《齐河县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意见》,引导培育12家电商平台,实现交易额30亿元。
  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在全国率先实现大面积吨半粮,创造了粮食高产稳产、持续增产的“齐河模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会、农业部种植业司、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与食品部等部门专家,共同研究制定了《山东省齐河县小麦、玉米质量安全生产标准综合体县市规范》和《山东省齐河县小麦、玉米生产社会化服务标准综合体县市规范》,并向全国发布。制定出台了《齐河县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奖励扶持办法》,全县社会化服务面积突破100万亩,成功创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实用人才认定试点县、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2014年实施重大项目118个,完成投入232亿元,御捷新能源汽车等42个项目竣工投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7:53:40,达到历史最优。
统筹城乡
是优质快速发展的重要路径

●高标准定位,建设省会北城
●投资200亿元,实施“县城2—3年大变 样、乡镇驻地1—2年大变样”
●被评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

  齐河是一个农业大县,做好“三农”工作,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幸福齐河、实现优质快速发展的重要路径。他们按照省会北城定位,在全市率先完成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以“县城2—3年大变样、乡镇驻地1—2年大变样”为阶段性目标,投资200亿元实施了城乡建设三年大投入计划,构建起以中心城区为引领、乡镇为支点、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走实以人为核心的创新型城镇化路子。
  围绕建设“20万—30万人口规模城市”目标,加快实施老城区四大片区改造,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8平方公里。全年实施小城镇重点工程138个,完成投资18.5亿元,以“两区同建”为载体,加速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全县在建社区达到46个,目前已有11万多名群众入住新居,在全省规模最大,被评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县。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人居环境高峰论坛,中小城市人居环境建设(齐河)研究基地落户齐河。
  大力实施兴齐十大工程,加速对接融入省会,济齐黄河大桥全面开工。总投资28亿元的县域“三环六纵八横”大交通网,已完成投资8亿元,济齐轻轨工程齐河段、县内第8个高速出入口——京台高速309口即将开工建设。承担京沪高铁、石济客专枢纽功能的济南北站已开工,济南至郑州的济郑高铁在齐河接轨,建成后,齐河将成为京沪高铁、太青高铁、济郑高铁十字交叉的高铁枢纽,在全国所有县市区是唯一的,为发展枢纽型经济创造了百年难得的机会。
筑牢党建
是优质快速发展的坚强保障

●在全省率先开通了“县委书记热线”
●在全省率先探索试行社区(村)党支部 书记规范化管理
●在全省率先建立“县级巡回党校”

  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各项奋斗目标的根本保障。去年以来,齐河积极探索党的建设的各项制度和方法,层层落实。严抓党建工作责任制,为推动经济优质快速发展和“2017年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坚持“四风问题导向”,坚持抓基础、突特色、创经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扎实成效。创建“群众路线大讲堂”,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现场讲党课并通过电视台循环播放,累计举办110多场次、培训党员3万多人。持续开展“135”大走访、“联帮解讲”等活动,实现15万农户、2000个困难户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开通了“县委书记热线”,收集群众意见建议8500余条,办结答复率97%以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得到中央活动办、省委督导组充分肯定。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针对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不稳、能力不强、活力不足等问题,在全省率先探索试行社区(村)党支部书记规范化管理,突出“明确身份、保证待遇、加强管理”三个关键点,使社区(村)党支部书记专人、专职、专岗,巩固了党在全县农村的执政之基、强化了农村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中组部、中央政研室、省委组织部的认可。德州市委在全市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做法。
  针对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手段单一、内容针对性不强、接受高层次培训难的问题,齐河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县级巡回党校”;遴选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部门、乡镇负责同志、党校理论骨干教师、专家学者等300余人,组成师资库;设立农村教学点,解读全县中心工作、提供履职能力和致富技能培训,开启农村党员高端常态化教育新模式。设立了1000万元的发展村集体经济基金,为社区、村发展项目提供贷款担保、贴息服务。
乡村文明
是优质快速发展的基础工程

●乡村文明行动列为全县重点观摩考核 工作之一
●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全 覆盖
●“山东好人之星”,齐河占德州市入选人数的近1/2

  乡村文明行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实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的重要途径,是县域经济实现优质快速发展的基础工程。以“大义齐河”为统领,以“四德工程”和城乡环卫一体化为载体,齐河创新举措,全力推动,形成了“点面结合、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走出了一条乡村文明行动的“齐河路径”。
  齐河组建文化建设和乡村文明建设委员会,将乡村文明行动列为全县各乡镇(街道)重点工作现场观摩的内容之一,一季度一观摩、一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年终科学发展观综合考评体系;专门成立5个乡村文明行动督导组,每周对各乡镇环境整治情况进行督导,并对环境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的村居在媒体进行公开曝光;每季度对全县15个镇街(开发区)城乡环卫一体化情况进行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调查结果在电视、报纸上进行通报。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被评为全省首批乡村文明行动示范县。大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免费开放文化馆、图书馆和镇街文化站,建立文学艺术创作基地,全市率先建成尼山书院,为14个乡镇30个社区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全县991个村居全部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覆盖率达到100%。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培训,举办培训班30场,培训农村妇女7500人。建成文体小广场646个,80%的乡镇实现农村社区(村)文体小广场全覆盖。目前,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
  自2012年以来,齐河在全社会推行以“仁义、忠义、信义、孝义、侠义”为主要内容的“大义齐河”建设。践行“评、宣、奖、学”四字工作法,梯次规范开展“身边好人”、“齐河好人之星”、“最美齐河人”三级评选活动,评选中同步宣传、奖励、学习好人,形成了“英雄引领风尚、好人层出不穷”的“齐河现象”。截至目前,齐河共有16人入选“德州好人之星”,其中,勇救车祸遇险群众的华店镇村民郭勇、王明利评为“山东好人”2013十大年度人物,爱心的哥张建入选2014年8月份中国好人榜,全县“山东好人”入选人数占德州市入选总人数的近1/2。
夯实民生
是优质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全国率先编制了2017年全县全面完 成小康社会目标红皮书
●全年民生支出达到财政总支出的84.2%
●群众幸福指数居全省第三位

  改善和保障民生是推动县域经济优质快速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以“民生工程提升年”活动为载体,齐河大力实施城区供暖扩容、保障性住房等十大民生工程,幸福齐河建设实现新突破。
  2014年,齐河在全国率先编制了战略发展纲领性文件——《2017年全县全面完成小康社会目标(红皮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遵循原则及战略规划、发展路径、保障措施等一目了然,对国内生产总值等15项指标进行了分析测算,并一一量化到每一年。去年年度任务和年初承诺的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力争比全国提前3年,比省市提前1年率先建成小康社会。
  不断加大民生支出,去年全年民生支出达到财政总支出的84.2%。每个乡镇都建成了一所省级标准化幼儿园、中心小学。新(续)建设经济适用房216套、公租房224套,改造棚户区1121户。加强技能培训,扩大就业帮扶覆盖面。新增城镇就业785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806人。建设妇女儿童家园10个、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25个。全面实施“阳光低保”、“阳光救助”工程,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的积极作用。城乡居民收入、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城乡低保标准、五保供养标准等均居全市各县市首位。居民平均寿命74.55岁,高于全国平均3.55岁、全省2.05岁;在全省民意调查中,齐河县群众幸福指数居全省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