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新常态 新作为

烟台:引领新常态 实现新跨越

2015-01-27 作者: 吴洪斌 张行方 张景亮 原之超 来源: 大众日报
  △“中华泰山”号豪华邮轮自烟台首航韩国                         □唐克 报道
  △中集来福士钻井平台                                   □唐克 报道
  △烟台市芝罘区夜景            □张云凯 报道
  △烟台蓬莱国际机场航站楼                                        □唐克 报道
  △毓璜顶庙会                         □孙强 报道
  △东部海岸一景     □张云凯 报道
  △高新技术产业                          □唐克 报道
  △志愿者服务老人                         □唐克 报道
  □吴洪斌 张行方 张景亮 原之超

  2014年,烟台市经济社会发展迈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这一年,烟台全市生产总值预计突破6000亿元大关,连续9年完成省下达节能减排任务;
  这一年,青荣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蓬莱国际机场试飞成功,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
  这一年,重大战略引领作用加速显现,“一极领先、多极崛起”向纵深推进,全市在建蓝色经济重点项目总投资达到8000多亿元;
  这一年,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产业支撑力、竞争力明显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这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烟台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奋力开创烟台发展的质量效益时代。”市委书记张江汀强调,烟台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转调发展、深化改革、对外开放、创新驱动、城乡统筹、改善民生等各方面工作,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新形象: 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2014年12月28日,省内第一条区域性城际高速铁路——青荣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运行,开启了半岛城市一体化时代。地处胶东半岛北端的烟台,从此步入胶东半岛1小时通勤圈、烟台济南3小时通勤圈,烟台正式迈入城铁时代。由此,烟台通过城际动车,与半岛各城市实现快速连通,并通过跨线运行融入国内快速客运网。青荣城铁正线通车后,列车将在即墨北站直接接入胶济客专,跨线行驶到达济南,进入全国高铁网、通达全国。现在,从北京到烟台只需4.5小时,从上海抵达只需8小时,而济南到烟台仅需3.5小时。
  带给烟台人民惊喜的不仅是青荣城铁。经过积极筹备,潍莱高铁有望年内与济青高铁同步启动建设,建成后烟台至济南行程将缩短为2小时;龙烟铁路将于明年建成通车,烟台将再增一条北部铁路大通道;青岛到海阳城际铁路、环渤海高铁进入全省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曾经困扰烟台数十年的铁路之痛,将在短短几年内成为烟台实现高点腾飞的新优势、新动力。
  铁路建设是烟台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的重要一环。刚刚过去的2014年,烟台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管道多种运输方式全面发展,让这座城市从此终结了作为交通末端城市的历史。
  2014年11月27日16时,一架山东航空公司B737-800型飞机从莱山机场起飞,飞赴烟台蓬莱国际机场,依次向牟平、龙口、莱阳三个航点进行试飞。至此,经过3年施工建设,烟台“新机场”实现成功试飞,烟台蓬莱国际机场具备开航条件。计划2015年上半年正式开航运营,规划到2020年,可满足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9万吨,年起降6万架次需求。
  港航事业发展同样亮点频现,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展。2014年12月10日,烟台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3亿吨大关,其中烟台港集团完成2.22亿吨,全市港口仅用4年时间完成了货物吞吐量由2亿吨至3亿吨的飞跃。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烟台港西港区30万吨级矿石泊位运行顺利,一批大项目建设正紧锣密鼓推进;全市港口建设完成投资16.74亿元,全年共争取上级各类港航补助资金6.36亿元;“中华泰山”号邮轮正式运营,填补了我国自主经营本土邮轮的空白;烟台至平泽客滚航线正式开通,再架中韩“海上高速公路”。
  2014年,烟台市公路建设同样快速推进,全年共实施干线公路重点项目16个,建设和改造里程297公里,向更高效的陆陆、陆空、陆海“无缝”对接靠拢。烟台至栖霞、文登至莱阳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长岛南北长山大桥合龙通车,建设长岛生态旅游度假岛新增强力交通支撑;烟青线改建、成龙线开发区蓬莱界至机场连接线段改建正快速推进;三条疏港高速正成为全市港口的集疏运大通道,这些都为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新动力: 改革开放释放引擎效应
  “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是烟台市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是驱动新常态经济健康快速前行的主要动力。”烟台市市长孟凡利说,过去的一年,烟台紧紧扭住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两个关键点,深化改革添活力,对外开放添动力,稳步释放出推进发展的“引擎”效应。
  深化改革是发展活力的源泉所在。烟台市不断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幅度达到49.8%、行政权力事项压减48.7%,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城市等25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和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等22项省级改革试点依次展开,创新推出的“89000”民生服务中心和“三房合一、租补分离”的烟台改革模式等取得良好效果。全面落实“营改增”政策,为纳入试点的近2万户企业减负近10亿元。龙大肉食、绿叶制药、杰瑞能服在境内外上市,同立高科、婴儿乐、天鸿模具等9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全市上市公司达到34家。2014年烟台连发三个《意见》,培育和鼓励市场主体发展,同时积极开展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激活了全民创业的“一池春水”,各类市场主体呈井喷式发展,去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88899户,同比增长93.65%,全市平均每天新诞生各类市场主体达240多户。
  日前,位于开发区的乐金显示三期投产,将LG在烟台的手机显示屏年产量提升到了1亿台,这标志着烟台将成为全球最大手机显示屏生产基地。以LG、现代、斗山为代表,目前落户开发区的韩资企业已达420多家。外资企业纷纷入驻,在开发区形成了“涟漪效应”,目前全区3000多家工业企业中,外资企业1300多家,世界500强76家。在对外开放中发展大企业、培植大产业、做强大板块,是烟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一招妙棋。去年以来,烟台对外开放再上新水平,全市实际使用外资17.7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527.5亿美元。烟台开发区连续6年进入国家级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前6强;高新区获批全国首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中德低碳生态试点示范城市;保税港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获国家批复,成功复制上海自贸区部分创新制度。新引进的华恒融资租赁公司合同外资达到8500万美元,成为迄今全省最大的外资融资租赁项目;喜星电子从建成到投产仅用8个月时间,产值突破7亿美元,今年产值可超过20亿美元,使烟台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显示屏生产基地;万华集团投资建设的中国匈牙利宝思德经贸合作区成为首批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
新跨越:综合实力突破6000亿大关   
  在不久前召开的烟台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一组组数字让人振奋不已:
  2014年,烟台全市生产总值预计可突破6000亿元大关,增长9%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90.2亿元、增长12.1%。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000亿元、增长15%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和11%左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可高于全国、全省和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平均水平。
  实力突破的同时,烟台经济运行质量继续向好,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财政收支结构不断改善,税收占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明显提高,服务业占比、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分别提高1.4%和0.5%,税收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80.2%。
  闪光的轨迹,勾勒出烟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大背景下“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烟台全面推进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全市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实现了新跨越。
  产业结构调整是烟台推进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烟台牢固树立农业安市、工业强市、服务业富市的理念,在加快推进三次产业转调发展的同时,各行业经济体量和发展效益实现了同步提升。2014年,烟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2万亿元,36个大类工业行业中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达到23个,其中过千亿元的5个。同时,8大领域20户领军企业、50户重点企业和100户成长性企业加快发展。去年1-11月,70户领军企业和重点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37.8亿元、利税506.5亿元、利润366.1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的46.6%、39.8%和38.4%;预计全年过百亿元企业达17户。
  服务业发展同样捷报频传:中粮大悦城、万达城市广场、总部经济基地、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等一批服务业重点工程有序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获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烟台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全国健康养老服务业试点城市,成为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获得“中国鲁菜之都”和“全国优秀会展城市”称号……2014年,全市98个服务业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总投资381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51亿元,全年完成投资803亿元。涉及商贸商务、公共服务等多个行业,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9.1%,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
  走过2014年,烟台农业正加速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转变,夏粮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小麦、玉米新品种均创全国单产新纪录;全国第一套苹果邮票在烟台首发,烟台苹果品牌价值达到94亿元、连续5年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3家、72家,农产品出口额连续10年保持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的1/5、全国的1/20。
  以重点项目引领转调步伐,烟台去年确定市级重点项目200个,总投资791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84亿元,全年共完成投资1702亿元,超额完成计划目标。而与这种强劲态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根据2014年初步统计数据,烟台将实现连续9年完成省下达节能减排任务,“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列全省第二位。
  
新态势:重大战略引领作用加速显现
  区域兴,则城市兴。2014年,烟台全力推进蓝黄“两区”建设,加快构建“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市在建蓝色经济重点项目总投资达到8000多亿元,重大战略引领作用加速显现。
  “一岛四区”是烟台蓝区建设的主战场,烟台在推进“一极领先,多极崛起”发展格局过程中,强化龙头带动、全盘推进,加速释放、扩展蓝区建设综合效应,真正使蓝色经济成为推动烟台发展的主导力量和鲜明特色。东部海洋经济新区实现领先发展,110多个基础设施和公益类项目快速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中心全面完工,海德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10个过亿元产业项目启动建设,未来5年将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0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投入2000亿元以上;西部增长极莱州已建和在建过亿元项目达到71个、总投资894亿元;南部增长极中的海阳亚沙新城和莱阳南海新区,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20平方公里和12平方公里;北部增长极龙口人工岛群主体完工,招远滨海科技产业园开工建设过亿元项目30个、总投资270多亿元,蓬莱西海岸文化新区入驻项目16个、总投资近300亿元;海岛增长极的长岛连岛大桥建成通车、蓬长实现跨海供水,旅游门票收入首次突破亿元。
  经过又一年的推进,烟台“一极领先、多极崛起”大框架全面拉开,园区带动战略在其中功不可没。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开发区向开放要转调活力、要发展效益。富士康液晶模组等10大战略合作项目全部投产,三代智能手机等项目陆续启动,继续保持千亿规模。东岳汽车30万元级昂科威上市,去年实现产值640亿元,今年有望冲击千亿元大关。高新区,发挥城市创新高地引导效应,把孵化器建设作为培育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重要载体,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专业孵化培育体系,创新要素不断聚集,目前该区各类专业孵化器已建成启用50万平方米,开工在建100万平方米。保税港区积极借鉴“上海自贸区”相关经验,打造最前沿的对外开放高地;招远开发区争取尽快跻身国家级开发区前50强;昆嵛山自然保护区进一步打造生态高地……重大战略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重点板块带动效应快速释放,为烟台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崭新活力、强劲动力。
  
新支撑: 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2014年12月26日,万华烟台工业园年产60万吨MDI一体化装置全线一次投产成功。由此,万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五代大规模MDI制造技术实现产业化,成为全球最大的MDI供应商。
  重大产业项目推进迅速,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万亿,第三产业“短板”进一步拉长,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烟台着力打造新常态下的经济“升级版”,加快实施“5510工程”,推动优势产业、骨干企业集聚发展,是该市强化工业经济再上台阶的重中之重。他们集中力量巩固提升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黄金、现代化工5大传统优势产业,突破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精汽车、电脑、手机、船舶、葡萄酒等10大产品集群,产业支撑力、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去年1-11月份,5大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964亿元、利税836亿元、利润62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70%、65.6%和65.7%。
  重点骨干企业在提升产业支撑力、竞争力上贡献突出。在规模以上工业爆出的主营业务收入1.52万亿“成绩单”上,重点骨干企业贡献了绝对份额。万华集团总投资700亿元的化学工业园一期MDI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产能达到204万吨;通用东岳3个新车型顺利投产,去年生产整车68.7万辆,产值达到644亿元,今年有望成为继富士康之后全市第2个超过千亿元的企业;华电国际莱州电厂二期列入国家建设规划,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到120亿千瓦时、接近目前全市年用电量的一半;杰瑞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连续8年保持50%以上的增速,跻身全球石油天然气领域装备制造前三强;中集来福士成为国内唯一、全球第6家具有批量建造半潜式海洋平台能力的企业,订单数量占到全国的80%、全球的30%。2014年确定的市级重点项目中,工业项目67个,总投资188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08亿元,全年完成投资515亿元。
  科技创新是产业竞争力得以快速提升的重要驱动力。烟台致力向科技要空间要资源,向创新要质量要效益,向发展方式转变要核心竞争力,带来的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跨越。2014年,烟台高新产业产值占比提高0.5个百分点,比重达40.5%,高于全省近9.1个百分点,创新驱动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激活。全市49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25家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复审,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47家,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新气象: 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新年伊始,烟台召开全市群众工作大会,研究推进群众工作新举措,这次会上,“一个平台”被市委书记张江汀多次提及。这个平台就是89000民生服务平台。
  去年以来,烟台市集中优势资源、广泛调动力量,首先在芝罘、莱山两区建成了“365天×24小时”值守的89000民生服务平台,将各方面信息统一汇总到服务中心一个终端,实现“进一个门,拨一个号,办所有事”。据初步统计,仅芝罘、莱山两区的89000平台就已累计服务群众9.3万人次,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到98%以上,架起了一座服务百姓的“连心桥”。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89000民生服务平台的开通运行,是烟台市着力构建完善全覆盖多层次民生保障体系的一个侧面。烟台市委书记张江汀认为,突出改善民生,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谋福祉。
  2014年,烟台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全市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到346.6亿元,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0.3%,烟台跻身中央电视台评选的中国幸福城市排行榜前10强。去年以来,烟台市切实解决好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就业、保障、医疗、住房等实际问题,被教育部列为第二批全国教育装备综合改革试验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和创业补贴4.9亿元,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8.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8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十连增”;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实现整合并轨,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率分别达到100%和87.6%;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435套、建成6222套,改造棚户区2.36万户;救助困难群众6.3万人次,为困难家庭学生发放资助款2亿元,烟台荣获全国公益慈善百强城市称号。
  烟台市还加快文化大市强市建设,全面推进文化惠民各项举措,以更高标准推进胶东红色文化龙头城市建设。该市通过开展“抢救式”征集整理,先后对69名老将军、老干部、老党员和亲历者进行了影像留存,整理完成有价值影像资料1700多分钟,翻录讲述内容28万多字。继《烟台开埠》之后,革命历史纪录片《胶东烽火》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良好反响,《胶东红色文化系列丛书》、《胶东革命历史文献纪录片》、电视剧《大秧歌》等一批红色题材作品正在创作制作。“胶东历史文化公园”和“胶东革命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完成选址规划及主体建筑设计方案。胶东革命烈士陵园、海阳地雷战纪念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名录,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及其蕴含的革命精神,成为烟台全市上下团结奋进、共谋发展的精神动力。
  以全力争创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烟台进一步健全完善文明城市建设长效机制,深入推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秀素质建设,“四德工程”、志愿服务成为全国品牌,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实现双提升。仅去年全市就有40人入选“山东好人”榜,3人入选“中国好人榜”,刘盛兰入选“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一批批草根英雄和凡人善举频频涌现,充分彰显了烟台人民乐善好施、崇德向善的优良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