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国际国内

少年宫里没少年农村依然看报读书难,看戏难

文化场馆的“尴尬表情”

2015-01-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少年宫唱起“空城计”、儿童图书馆里摆着营销类书籍、工人文化宫变成电影院……一些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有名无实”,没有人管、没有人看,是资源浪费,更是管理失职。
  14日,中办、国办公布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及相关指导标准,要求给群众提供“对路子”的公共文化服务。
“沉没”的成本:
工人文化宫里工人少,少年宫里难见少年

  文化部网站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县级以上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数量有三千多个,文化站超过四万个,村(社区)文化室25万个。
  然而,在一些地区的文化场馆里,要么有名无实,要么唱着“空城计”。广西2013年的调查报告显示,自治区内仅三成多的青少年去过少年宫。还有不少地方的工人文化宫则“摇身一变”,成了电影院、剧院等商业场所,一些剧目的票价高达几百上千元,远非普通工人能够承担。
  尤其在农村、城郊等不太发达的地区,一些文化场馆成了摆设。广西一名农村小学老师刘雯坦言,看电视、玩游戏仍是她的学生的暑假活动项目。在农村,依然是看书看报难、看戏难、看电影难。
  一边是“成绩单”里越来越多的文化场馆、如火如荼的文化活动,一边又是“工人文化宫里工人少,少年宫里无少年”。怪象背后,是“文化场馆们”的“尴尬表情”。
供求“不对路”:
需求多样性重视不够,文化场馆难活

  近年来,动漫作品数量剧增,动漫产业迅速成长;电视剧、电影作品层出不穷,票房屡创新高;文艺界人士频频“下乡”,刮起“走基层”风……文化产业憋足了劲,让自己“膨胀”起来。
  然而,尽管文化场馆建了起来,文化活动多了起来,但文化馆、少年宫的“空城计”,体现了双方供求的“不对路”。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少儿图书馆摆着营销类、金融类书籍;部分社区阅览室周末不开放;部分文化馆、少年宫因“需要”而被拆掉……专家认为,群众对文化多样化的需求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文化场馆难“活”、难“火”也在所难免。
  “我们的人手不够,办个活动都很困难。”北京某文化馆的馆员透露,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只有两千多元,在北京生活很艰难,有不少同事都离职了,也鲜有优秀的应聘者。“囊中羞涩”的窘境,让不少文化场馆难以支撑起丰富多彩的活动。
  文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自“十二五”起到2013年底,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近200亿元资金支持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然而,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建起来容易,但若不“适销对路”,也只能空为“沉没成本”。
文化服务要“对路子””
  如何提供“对路子”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摆在相关部门和人员面前的一道“考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把群众请回“公共戏台”,不仅戏好,更要“邀请”好。
  “他们需要我们的引导。”沈阳年过七旬的退休幼儿教师刘福媛自办了一个“农民工露天公益舞蹈课堂”,原因是看到许多农民工想要学跳广场舞,却又不敢加入,于是主动邀请、传授。“不要让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局外人’。”
  “对路子”重要的是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秦腔原是甘肃平凉郑家沟村的“拿手好戏”,但随着许多村民进城打工,少有人再唱起。当地搭建“乡村舞台”,并组织了自乐班,意图把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公共戏台”搭起来了,可若没有人管、没有人看,是浪费更是失职。专家建议,要把选择权、监督权、评价权交给群众,才能让公共文化场馆真正为群众服务。
               (据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