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区域

产粮老区宁阳县东疏镇建设4万余亩高标准农田

农田“变脸” 旱涝保收

2014-11-21 作者: 本报记者 姜言明 见习记者 张强 本报通讯员 辛 启 杜秋香 来源: 大众日报
  ▲宁阳县东疏镇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改善了田地耕种条件,庄稼种植机械化程度也大大提升。                                    (资料片)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见习记者 张强 本报通讯员 辛 启 杜秋香 
建设高标准农田
  “以前没修这条路,下雨时就没法去地里看庄稼,现在下雨天也不碍事。”11月15日,宁阳县东疏镇耿庄村村民靳荣华指着他家地头新修的道路,满脸兴奋地对记者说。
  新修田间道路是该镇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一个方面。东疏镇位于宁阳县西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传统的农业大镇,产粮老区。自2009年9月该镇承担建设了3.5万亩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到目前为止已有4万余亩农田达到了高标准要求,惠及了全镇北半部群众的生产生活。
  在项目建设中,该镇严格按照“系统化规划、规模化推进、高标准建设、新技术支撑、文明式发展、群众共同参与”的整体思路,在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的同时,不断加大地方投入扩大工程规模。目前,项目建设任务已完工,新修田间道路、排水沟、桥涵、新打机井、铺设PVC管道等设施已投入使用。按照每300亩左右为一个标准方,该镇超过4万亩的农田已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40个村庄的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高标准农田已建工程连续三年验收均获省级优秀。
  “目前,我们所有工程已全部完工,整个项目受益区将真正实现旱涝保收,村民可以放心经营自己的农田了。”东疏镇分管农业工作的负责人胡连彬说。
  东疏镇地处该县引汶的最末端,农田用水一直是老大难,灌溉井少,缺水长期困扰着群众的农业生产。自项目实施以来,该镇新建水源工程328处,维修机井384眼,平均每50亩就有一眼机井,群众的灌溉难题得到了真正解决。
  “现在水渠通了,田间隔不远就有出水口,种田浇地可比从前方便多了,重要的是还不耽误机械化耕种,真是省工省时又省力。”提起小农水的好处,小伯村党支部书记孙足良高兴地说:“以前俺村的地有薄有贫,谁都不愿意要西洼子离河沟远的地,现在好了,哪块地都一样,都能旱涝保收,现在想啥时候浇就啥时候浇。”
一人可灌溉2000亩
  在宁阳县东疏镇联农科技示范园,记者看到,一名工作人员轻轻按动控制钮,一排排站立在麦田间的小水管喷出了甘泉般的地下水。据他介绍,这种灌溉方式比传统灌溉要节约70%以上的水资源,一人可轻松控制2000亩的灌溉田。
  据了解,这是东疏镇高标准农业设施引来的“金凤凰”,山东宁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看准项目区的优势,成片流转土地2000亩,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区内耕、播、管、收生产全程实现机械化。
  山东宁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科技示范园作为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样板工程,对于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农业新品种开发、农业结构的优化都将起到极大的示范带动作用,经济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同时示范园的建设,也为农机工业大型高新机械研发、实验提供了场所。
  东疏镇以联农科技示范园为龙头,继续投资建设了30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区,采用各种农业实用新型技术,推行高效种植模式,实现农艺与农机的最佳结合,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成为现代农业展示的样板。
“田保姆”保驾护航
  11月15日一大早,东疏镇滩头村村民张卫东跟妻子便早早起床,他招呼着妻子去自家地里看看庄稼,自己却扛起农具去巡逻田间道路。原来,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高标准农田的“田保姆”。
  所谓“田保姆”,是2011年9月东疏镇3.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起来时成立的“项目管护队”。今年40多岁的张卫东,看到村里建田成方、路成网、喷灌式的高标准农田,就琢磨着作点贡献,于是由种田“老把式”们组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护队。
  管护队成立后,张卫东负责的是东疏镇高标准农田滩头村的9号路路段,通常早晨6时许去看一次,要是下雨了就填填被雨水冲开的沟,看看桥涵有没有被冲坏。9号路长2000米,跟他一起的是同村村民侯尚远,两人每天两次除草、整理路肩沟渠,发现问题能修补的就自己修补,修补不了就马上报告。
  管护员按路段来划分责任范围,每人1000米,负责路面、排水沟、桥涵、树株的管护。他们的工作和县里的农田管护要求结合,每个月能拿300元工资,县里还给他们配发了统一的管护服,使管护工作更加规范化、长效化。管护队的建立和有效运转,为维护高标准农田的高效性提供了长期持续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