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艺术鉴赏

父亲的人生画卷

2014-11-21 作者: 尚林 来源: 大众日报
  △尚连璧《鄱阳湖之雨》
  △尚连璧《瑞雪》
  □尚林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人生苦短,就算健康长寿,又能有多少个十年?在我的心底,父亲的离去,只是一次远行。我一直在等待,等待着他的回来……
  父亲的离去很突然,让我一直不能去面对。在我的脑海中,父亲的身影、父亲带着山东口音的厚重的男中音、父亲如疾风暴雨挥写画笔的身姿……时常历历在目,犹如昨天。
  十年了,我从不认为父亲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画画时,每当遇到笔墨的枯与润如何去表现和融会,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雨画到什么湿度为好,写书法时汉字结体如何经营,用笔的提按何时最恰当,等等。等父亲吧,等父亲回来吧,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有时不由自主地会拿起话筒给父亲打电话,想问个究竟。可是,我永远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
  我心中的父亲是一个英俊洒脱、有学者风度而无所不能的人。上世纪60年代,县城要做阶级教育展览,作为文化馆美术干部的父亲,当时负责展览的总体设计工作。其中一部分的主题是某少年英雄与坏分子搏斗的场面,主要表现主人公为保护集体财产而英勇搏斗的英雄事迹。当时没有图片,单独用油画表现也不够生动,于是父亲决定用雕塑去表现,完全用泥巴做玉米秸秆。那时,正值我们放暑假,我和弟弟跟随父亲以及他的学生,一起和泥,用木块做基础、搭架子,然后用泥巴堆积。首先做大轮廓,一层一层地堆积,在半干时,父亲用自制的雕塑刀进行塑造。夏天很热,汗水与泥水交织,泥人与父亲,已分不清谁是谁了。父亲一边刻画人物的动态,一边告诉我们如何运用雕塑刀。比如面部的轮廓,眼睛的表现,不是在纸上可以用黑白灰表现眼神、眼球的高光点,雕塑是立体的,都是灰泥,高光点只有通过凹陷去呈现。经过一个月日日夜夜的创作,一个是英勇愤怒的表情,一个是胆怯乞求的表情,都通过面部和肢体语言刻画得生动逼真,令观众受到教育的同时也欣赏到艺术给人的感染力。
  那个时候,父亲画的宣传壁画最多,无论农田里、社场边,还是县直机关大院,到处都有父亲的笔迹。我们两个小不点跟着父亲,在十多米高的架子上爬上爬下,也不知道怕,帮着父亲拎油漆桶、拿画笔、传递油画颜料。烈日炎炎,从不退却,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父亲对于绘画的挚爱,这种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长大后如何生活与工作。
  大概在1972年后,许多知青美术爱好者被抽调到县城文化馆参加短期美术创作班,这让刚刚解放的父亲有机会发挥专业特长。短训班充满了浓郁的绘画氛围,大家一边创作一边学习,为掌握基本的人物结构,学员们就相互做姿势。而父亲身边总会围着满满的人,他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大家对父亲充满了敬重和崇拜。我和弟弟也常常围坐其中,享受着那种汲取知识的温暖。从那时起,父亲在县城悉心培育青年美术老师。在他的影响下,当地的美术创作及美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小小的县城后来被文化部授予儿童画之乡。这也是父亲此生的一大贡献。
  这段时间,父亲也开始尝试中国画研习与探索,并闭门教授我和弟弟学习绘画。从那时起,我俩就开始了较为正规的学院式美术教育。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从线描到素描,从水粉到油画,从静物到人物,我们姐弟俩都打下了相当扎实的基本功。当时美术资料非常缺乏,大凡县城新华书店能买到的美术方面的书籍和资料,都会被父亲买下来(父亲大学读书时的所有书籍和画册都在“文革”中被付之一炬)。记得在70年代后期,书店来了一批法国19世纪农村风俗画的油画画册,父亲看了如获至宝,倾其所有,全买了回来,为了这,全家只好节衣缩食。为了学习,在画画的基础上必须阅读大量的中外美术作品,这让我们意识到,只有提升鉴赏水平才能提高绘画水平。
  父亲性格豪爽,刚直不阿。他早期致力于油画创作,继而转入版画,质朴、凝重、浑厚、稚拙,画里充分地表现出他的个人气质和浓重的个性色彩。他常教导我们,做人要诚实,敢作敢为,敢爱敢恨,要树立人生的目标,做大事业,从小事做起。“文革”后期,父亲从版画逐渐转入中国画。当时家里很小,就用饭桌充当画桌,上面铺着一张那个时代中年人都熟悉的灰色棉毯,笔墨砚碟放在凳子上,先是用炭笔勾上大致的轮廓,接着就用大腕笔水墨相间,寥寥数笔将心中的山水倾泻而出,飞瀑流泉,气势磅礴。这些画其实是他多年积压心底的释放,他要画,画出大好河山,画出他的心声。从此便一发不可收。那些年,我们家就彻底变成了画室,墙上、地下全铺满了画的成品、半成品。父亲总是在工作之余,草草吃完饭,便开始了他夜以继日的创作,灯光永远陪着我们入睡。直到“文革”结束后,单位给了他一间画室,我们的家才算是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父亲绘画的鼎盛期。做子女的如放飞的鸽子,远离了家园。父亲也就能够集中精力潜心绘事。他游历大半个中国,走遍山山水水,他作品的意境随着足迹的延伸而不断得到拓展,宽阔的视野也不断展现在他的画卷里,让我读到了外面的世界,也读到了父亲的心声。
  父亲的画卷收藏在他的心底,他心中的博大情怀也收藏在他的画卷中。每一次阅读,我都能得到不一样的感受,读到他的人生,读到他的艰辛,读到他的喜悦……
  父亲的画卷,是他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