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弘扬渤海精神 建设现代滨州

——弘扬渤海革命传统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讨会专家发言摘登

2014-11-2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渤海老区英杰
  ◆背景
  滨州是渤海革命老区中心区、渤海区党委机关驻地。在革命战争年代,“老渤海精神”是渤海老区广大军民保家卫国、争取解放的制胜法宝。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时期,“老渤海精神”是激励滨州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追赶超越的强大动力。“老渤海精神”与一切先进文化形态一样,具有一种与时俱进的品质。
  滨州人民在弘扬“老渤海精神”、加深改革开放、加快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培育提炼出了“奋斗、和谐、超越”的新时期滨州精神,它是“老渤海精神”在新时期的延续和升华。
  2014年11月18日,由光明日报社、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和滨州市委、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承办的“弘扬渤海革命传统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讨会在滨州举行。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发来贺信,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获悉本次研讨会,欣然题词“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渤海精神”。与会的领导、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讨论和交流。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
弘扬革命精神更需要向前看

  渤海区在它特殊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孕育和形成了独特的革命精神。“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应该是从一个重要方面,揭示了这样一个革命精神的重要内涵。这样的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和基础。
  我们党已经明确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从整体上、理论上、战略上所作的提炼。但是它又表现在方方面面,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当中又有不同的表现。滨州市可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来加以研究和弘扬。尤其是这片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传统和精神,对于当地人民来说有一种特有的亲切感,容易入脑入耳入心。
  弘扬革命精神,不只是简单地向后看,更重要的还是向前看。所以,要把弘扬历史传统与弘扬改革开放的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推动现实的各项工作。
  历史、现实、未来是连接在一起的。我们搞历史的是需要向后看的,但是最终的目的是要向前看,因此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首先需要珍惜历史。渤海革命老区具有优良的历史传统,也留下了非常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遗产。
  在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当看到那一面长长的刻着多少英烈名字石碑的时候,我们会肃然起敬。到了那个点着火的墓前,我们几位跟两位将军一起三鞠躬,表示敬意。此情此景,是会对我们每一个人产生震撼的。所以,要保护好历史遗产,抓紧时间收集更多的历史资料,做好研究,搞好应用,以此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现代滨州。
光明日报副总编沈卫星:
滨州是观察革命老区
改革发展的一个窗口

  渤海区是一片红色的土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孕育灌溉了这里的每一寸草木,诞生了令人为之自豪和骄傲的“老渤海精神”。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渤海区广大军民发扬“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从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一是在最深厚的民族精神里扎根,从红色革命土壤里汲取营养,这就包括“老渤海精神”。如何进一步发掘渤海老区优秀传统、“老渤海精神”,将它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使它们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强大正能量,为推进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这是我们这次研讨会的命题和意义。光明日报也将利用这次机会,深度挖掘渤海革命传统的内涵和实质,搜集整理报道素材和资料,大力宣传弘扬渤海老区革命传统。
  今后,光明日报还将继续加强与滨州的联系沟通,把滨州作为观察、了解革命老区改革发展的一个窗口,广泛了解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所需所求。
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原副政委罗东进:
“老渤海精神”
与延安精神一脉相传

  在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英勇的渤海区军民矢志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涌现了“舍身炸敌堡”的抗战英雄侯登山、“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吴洪英、“铁打的英雄汉”刘竹溪、“打不烂拖不垮的钢八连”等战斗英雄和英雄群体;留下了“一马三司令”、“一门四英雄”、革命老妈妈等无数传奇故事;黄骅、杨忠等55308名烈士的鲜血洒在了这片热土上;景晓村、李人凤、马耀南、杨国夫、廖容标等多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留下了战斗足迹。
  渤海区军民不仅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战绩,而且孕育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形成了弥足珍贵的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同仇敌忾、自尊自立、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二是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崇高的革命理想;三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四是重于求实,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五是忠诚于党,服务人民,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崇高品德;六是顾全大局,爱党拥军,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老渤海精神”是无数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格特征的真实写照。她是与井岗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一脉相承的伟大革命精神,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弘扬“老渤海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需要,对于资政育人,坚定理想信念,推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完善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国防大学原副政委兼纪委书记李殿仁:
弘扬“老渤海精神”
必须强化使命担当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老渤海精神”,把“老渤海精神”作为推动当前各项工作的精神动力,为全面深化改革聚集正能量。
  弘扬“老渤海精神”,必须强化使命担当。渤海区人民之所以能够勇于牺牲、慷慨赴命,最根本的原因是坚信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走出灾难深重的深渊、奔向光明的未来。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同样需要我们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做到胸有全局,心有人民。
  弘扬“老渤海精神”,必须坚持以民为先。革命和战争时期,人民支持我们,是因为共产党实实在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今天,我们深化各项改革,就是要以服务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各项改革措施都要体现以民为先。
  弘扬“老渤海精神”,必须大胆探索创新。抗日战争时期创造出的针对平原地区作战的战术和战法,解放战争的支前运动中创造出许多经验做法,都是在艰苦环境和严峻斗争实践中勇于探索创造出来的。今天,我们同样要像当年那样,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攻坚战中,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勇于创造。
  弘扬“老渤海精神”,必须认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老渤海精神”是我党我军光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的深厚土壤,是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和传承的“红色基因”。我们要把传承“老渤海精神”的过程转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弘扬“老渤海精神”,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当年,渤海区之所以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的诸多成就,就在于充分发动群众,调动广大军民的革命积极性。今天,在深化改革、推进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只有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我们才能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谢春涛:
把优良革命传统
转化成“硬约束”

  我们的好传统、好精神,怎么样让它真正起作用?我谈三点感受。
  第一点,中国革命的传统,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政党林立,有过二三百个政党,为什么很多政党很快就见不着了,甚至没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什么痕迹,而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战胜了各个强大的对手,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今天世界瞩目的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为国为民,坚定地抗日捍卫民族国家的利益,努力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特别是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诉求,让老百姓当家做主。
  第二点,弘扬革命传统,最需要弘扬的重点人群是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我们的革命传统需要向全社会弘扬。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应该教育我们的干部。我建议,应该更多地让各地的干部学习当年的老共产党人,是怎么做老百姓工作的,怎么满足老百姓诉求的,怎么去发动群众的。
  第三点,要把我们的革命传统,我们的各种精神,想办法化成“硬约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各种教育活动搞了若干次,但是在有的人身上就是没起到应有作用,这就跟我们有些东西没有变成“硬约束”有关。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也好,我们党的很多好理念、好做法也好,应该按照四中全会的要求,变成党内的法规体系,变成“硬约束”,让任何一个人只要在某个位置上,就得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如果做不到或者不想做,就应该对他有说法、有惩戒。
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常连霆:
“不屈不挠”是
“老渤海精神”的灵魂

  革命精神是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进程中创造的一系列精神财富。“老渤海精神”则是渤海区党组织和广大军民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所显示出的伟大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是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
  (一)不屈不挠。“不屈不挠”是“老渤海精神”的灵魂,体现了老渤海人民的坚强意志,表现为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矢志不渝、锲而不舍。抗日战争时期,渤海区斗争形势复杂、残酷。但渤海区广大军民并没有被艰难险阻所吓倒,一批倒下了,一批又站出来,以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顽强拼搏,愈挫愈勇,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二)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老渤海精神”的精髓,体现了老渤海人民的厚重人格,表现为吃苦耐劳、朴实无华、自立自强、顽强拼搏。渤海区原是一片盐碱地,人饮无水,寸草不生,条件极端艰苦,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渤海区军民不畏困难,迎难而上,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终于使荒漠变粮仓,打造出了一片稳固的革命根据地。
  (三)顾全大局。“顾全大局”是“老渤海精神”的核心,体现了老渤海人民高尚的政治品质,表现为团结协作、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大局为重。渤海区军民在任何情况下,都把完成党的任务视为最高利益,体现了渤海区广大军民一切听党指挥、舍小家为大家、牺牲局部利益、支援全国解放的政治觉悟。
  (四)无私奉献。“无私奉献”是“老渤海精神”的具体体现,展示了老渤海人民崇高的精神境界,表现为公而忘私、甘于奉献、至纯至诚。在渤海区艰苦奋斗的岁月中,广大人民群众始终坚定地跟着共产党,以毁家纾难的豪情壮志,毫无条件地服从革命事业的需要,踊跃参军参战,积极拥军支前。当时,不管是急需的粮食、物资,还是兵员,凡是需要在短期内突击完成的支前任务,多由渤海区承担,而渤海区每次都能圆满完成任务。
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致福:
应不断赋予“老渤海精神”
新的时代内涵

  “老渤海精神”,发源于渤海革命老区,成长于齐鲁大地。它与沂蒙精神具有一脉相承的精神实质,同时又有独特的内涵和魅力,包括:不屈不挠的坚定信念、前仆后继的革命热情、顾全大局的宽广胸怀、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等。这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形成的重要基础,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从指导思想上看,“老渤海精神”最初就是在党的领导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从精神实质上看,“老渤海精神”的核心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热爱,充分体现了渤海区军民崇高的政治信仰和坚贞的政治感情;从内在品格上看,“老渤海精神”虽然具有地域特征,但它始终以开放包容、创新发展的品格,彰显着与时俱进的开拓进取精神;从价值取向上看,“老渤海精神”时时处处都体现了老渤海人民先国后家、公而忘私、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
  弘扬渤海革命传统,就是要把“老渤海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之中,不断赋予“老渤海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历久弥新、永葆活力、世代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更大作用。
为此,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做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做顾全大局、促进和谐的参与者、推动者。三要引导干部群众做红色革命文化的有力传播者。四要引导干部群众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忠实推动者。
军事科学院原军史所抗战组长、研究员岳思平:
渤海军区在全国
战略反攻中有突出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进行的战略反攻,包括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两个阶段。八路军渤海军区,在山东军区统一组织指挥下,乘日军兵力不足,顾此失彼的有利时机,连续参加了以攻歼大股伪军和拔除深入抗日根据地的日伪军据点为主要目标的正式局部反攻,进行了1944年的春、夏、秋、冬4季攻势作战和1945年春季、夏季攻势作战。
  1944年春季攻势开始后,渤海军区于3月和4月,相继在乐陵至阳信间和陵县大辛村,截击、伏击日伪军,歼灭440余人;相继进行了胶济铁路金岭镇东段和张(店)博(山)铁路淄(川)博(山)段破袭战,一度断敌交通8天。
  在夏季攻势的第一阶段中,渤海军区成功争取了伪军灭共救国军第8团司令王道部1600余人起义和广饶县伪军警备队一部100余人反正,扩大了益(都)临(淄)寿(光)广(饶)边区抗日根据地。第二阶段作战,以利津战役为中心,共歼灭日伪军10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29挺,长短枪900余支和粮食75万斤,取得渤海军区首次城市攻坚战的胜利,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秋季攻势自8月下旬至10月底,渤海军区向西北挺进沾(县)利(津)滨(县)边区,扫除日伪军据点100余处,歼灭日伪军5000余人,收复乐陵、临邑和南皮县城,扩大和打通了各分区的联系,从而变小块游击区为大块抗日根据地。
  在冬季攻势中,渤海军区自11月1日至12月中旬,进行了沾化县徐万良村和广(饶)北辛集战斗,粉碎了日伪军4000余人报复“扫荡”,共歼灭日伪军2200余人,解放了大片地区。
  1945年2月中旬至8月,渤海军区以最大股、最反动的伪军为主要打击对象,不失时机地发起了春、夏季攻势,共歼灭伪军6200余人,解放了寿光城外大片地区,打通了渤海区东部与胶东、鲁中区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