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视野

资金成本走高并非“按揭难”根源

2014-10-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孟 佳

  上周,有两则消息引人瞩目。
  一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数量达到69个,仅厦门的房价环比持平;二手住宅价格环比则全部出现下降。一、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降城市的数量均创下2011年以来新高。
  二是,10月24日天弘基金公司披露了余额宝三季报,季报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余额宝规模为5349亿元,这比二季末的5741.60亿元减少392.6亿元,下降6.8%,这是余额宝首次出现单季规模回落。
  这两则消息看似并无关联,仔细想想却饶有意味,两条消息都与银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从不同层面折射出银行的一些微妙态度。
  先看房价的消息,近期出台的一系列被市场解读为救市的政策,例如,央行松绑首套房认证标准、公积金异地互认等政策,无一例外都得到极大关注,甚至遭到过分解读,以至于前几天传出“二手房免征营业税期限要缩短为2年”的小道消息,并引发官方辟谣。
  政策一有风吹草动,舆论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这两天满屏都是各路专家的房价预测,新政策在各地的落地情况,房地产交易量的反应等等。但很快大家发现,这些报道并没有实际意义,银行并未有实质动作,普通人买房子依然很难从银行贷到款。
  银行频繁表达房贷不挣钱的无奈,并晒出“成本账”:“存款理财化”倒逼银行开通类似余额宝的理财产品,这样吸纳存款的成本年化利率在5%左右,加上人工、管理等费用,按基准利率发放贷款都不挣钱,再没有空间打折。
  资金成本走高导致房贷难打折,似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余额宝们掀起的存款理财化风潮,表面上看,似乎是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价格发现功能推高了银行融资成本,进而影响房贷发放。不过,买房贷款难的背后原因恐非如此线性。
  笔者通过检索发现,从2011年起,“房贷不挣钱”每年都会充当一次银行在某些节点不放贷的理由,当然,那几年还没有余额宝、没有“存款理财化”。实际上,获取资金的方式不同,为银行带来的负债端成本也不相同,即便在现今形势下,银行依然保有天量低成本负债。
  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去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余额为107万亿元,其中,单位存款超过54万亿元,有22.4万亿元是活期存款,个人储蓄存款超过45万亿元,有16万亿元为活期存款。
  活期存款成本仍属较低。以个人活期存款为例,去年的年报显示,国有四大行活期存款余额超过22万亿元,其中,个人活期存款为9.59万亿元,对应的利息支出仅为358.04亿元,平均年付息率0.37%。
  央行《2014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为10.74万亿元。
  相比而言,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分量未必能像舆论估计的那么高。前几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8月行业数据显示,货币基金规模为1.76万亿元,环比增速近乎停滞,“宝类”产品占比约为50%。规模约在八九千亿元,余额宝规模首现季度回落的新闻不足为怪。
  2009年首套房三成首付、七折利率优惠的政策背景下,房价疯长甚至引发抢购潮,银行并没有斤斤计较成本,七折利率下仍通过走量获得不错收益,并通过房贷衍生出房地产开发上的其他收益点。今年,银行几乎集体取消了房贷打折,很多银行上浮了利率,即便如此各银行还是对房贷利率“精打细算”,这反映了银行业对房地产风险和经济走势的认知发生了根本逆转。
  今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连续11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比年初增加1024亿元,半年增量超过2013年全年,这让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防范意识更强。
  因此,根本而言,银行对按揭贷款的态度是银行基于房地产行业长期走势作出的判断,而非短期资金成本高低左右。